《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處。
(二)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閱讀歷史故事和獨立思考,對歷史史實進行歸納和,形成較為系統、完整的知識脈絡;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我國遠流長的歷史,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物、愛護化遺產的意識;認識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人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處,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難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進程。
方法突破:借助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展示、演繹夏商西周的更迭過程。讓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使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難點問題,小組討論、教師講解相結合,重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能想、敢說,在交流中理解和運用知識。
教法與學法導航:
本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故事法、講述法、閱讀指導法、圖示分析法等。學習方法有:學生分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對比歸納法等。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認真分析學情,了解學生對本知識的認知水平和具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
2.查閱相關書籍、網站,收集與本有關的故事資料,并加以整理。
3.制作多媒體。
(二)學生準備
學生自主預習,并利用網絡等有效途徑搜集與本相關的知識信息,豐富和拓寬自己的歷史視野。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就是一朵朵跳躍的浪花。今天,我們就采擷夏商西周時期的故事,聽故事,學歷史。
一、聽故事,學歷史
故事一:在我國遠古時代,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禹去治水。禹是一個精明能干、大公無私的人。他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疏導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于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
問題:大禹治水造福黎民。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大禹的重要事?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歸納。
明確:①涂召見部落首領,接受朝貢。②劃九州,筑九鼎。③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定都陽城。
故事二:我們知道,禹是通過禪讓制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并最終稱王建立夏朝的。禹在年老時,按照傳統的禪讓制,事先舉薦皋陶(Gāo Yáo)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后又推薦東夷的伯益做繼承人。但禹卻不給伯益實權,使伯益得不到鍛煉,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地,他卻把實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禹死后,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去表示謙讓,讓各氏族、部落決定由誰繼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輕而易舉地就繼承了禹位。
問題:
(1)啟是通過禪讓制登上王位的嗎?
明確:不是禪讓制,而是世襲制。
(2)啟為什么能夠世襲王位?
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指導學生認識:在禹執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現,禪讓制已經走向終結。啟在禹的扶助下已經樹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權。禹年老的時候,雖然也按照禪讓制的傳統,推舉他治水時的助手伯益作繼承人,但是他卻不給伯益實權,把實權交給了他的兒子啟。禹死后,當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表示謙讓時。啟繼承王位,接著通過武力降服不服的伯益等其他部落,確保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引申探究:啟繼承王位果真是自己爭取的嗎?
明確:不是。這是禹精心安排的結果,所以歷史上稱“禹傳子”。由于啟不是按照禪讓制由各部落選出的首領,所以,我們說禪讓制被破壞了,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從此禹的家族世世代代統治著夏,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私產,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
(3)禪讓制是一種原始的民主的推薦,而世襲制是一種特權專制的繼承。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不是一種發展的倒退嗎?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發言,闡述自己的理解。
(教師巡視,可適當的參與到學生小組的討論中,了解學生的探究思路,傾聽學生的探究見地。)
明確:注重多角度的分析問題,滲透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軍事民主制度。 “禪讓制”到“世襲制”,“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私有制發展的產物。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是私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階級斗爭的角度認識,是階級對立的結果,其根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故事三:國家的建立,世襲制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夏朝,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相傳,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桀,不分晝夜地飲酒作樂。他命人挖了一個可供三千人飲酒的大酒池,讓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還把人當作坐騎,并自比為太陽:“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老百姓咒罵他:你這個太陽啊,什么時候滅亡,我們愿與你同歸于盡!
問題:夏桀這顆“太陽”是誰“射落”的?由此步入了什么朝代?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整理。
明確:公元前1600年,湯起兵大敗了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從此步入商朝。
故事四:商朝建立后幾度遷都穩定下,經濟發展很快,統治地域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商朝后期紂王統治國家。紂在殷都“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和后妃大臣嬉戲游戲。發明“炮烙之刑”,命人把銅柱子放在熾熱的炭火上,令反對他的人在柱子上面行走,行走者站不住,就掉進火里被活活燒死。他還將屢次進諫勸言的叔叔比干挖心處死。
問題:多行不義必自斃。商紂的暴政得到了怎樣的下場?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樣一個生機的朝代?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
明確:周武王伐紂,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簡要歸納西周的狀況)
故事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眾之濱,莫非王臣。”西周之王統治著眾多的諸侯封地,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為了防備犬戎侵犯京城,在翻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如果敵人打進,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鄰近的諸侯瞧見,就會出兵救周天子。周幽王時,王妃褒姒不愛笑。為了取悅王妃,周幽王下令點燃烽火。各地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又急忙趕到細。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王妃褒姒瞧見這么多兵馬忙忙去,拍手大笑。隔了沒多久,犬戎真的打到京城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
問題:烽火戲諸侯,只為博得王妃一笑。犬戎真的打到京城,烽火再次點燃,諸侯會解救嗎?西周的命運回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失信于諸侯,諸侯會以為是幽王的鬧劇,不再出兵,西周滅亡。
小結:故事講完了,從中我們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下面就讓我們整理出夏商西周朝代更迭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動態、發展的知識圖示。
學生:整理。(教師板書知識圖示)
二、學歷史,談感悟
探究活動1:日升日落,朝亡朝建。夏商西周的更迭,留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想一想,三個朝代的亡國之因,有哪些相同之處呢?從中我們得到哪些啟示呢?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
相同之處:多角度分析問題,教材比較明顯的體現是統治者奢糜殘暴、不理朝政、貪圖享樂、搜刮百姓,造成政權腐敗、國力衰落、國內矛盾重重;從商湯滅夏、武王伐紂和犬戎滅亡西周的成功的角度分析,我們還會獲得:統治者失去人心,其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重學生的認識,言之有理即可。)
啟示示例:統治階級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荒淫無度,暴虐成性的國君必將被人民所拋棄。(成理即可)
探究活動2:作為勝利者,商湯、周武王能夠取勝的原因有哪些?這些成功的經驗對我們有何啟示?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
方法思路的指導、點撥:分方面整理回答使答案條理清晰,一目了然。①抓住有利的時機。夏桀與商紂暴政,失去民心,國內矛盾尖銳。商湯和周武王深得人心,順應了民意,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如牧野之戰中商朝軍隊陣前倒戈。②商湯和周武王方法得當,注意聯合周邊小國、部落,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如周武王聯合800多個部落。
啟示示例:要善于抓住機遇;要搞好團結;做事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加強合作等等(談啟迪,鼓勵學生立足歷史,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活動3:學習夏商西周的歷史,有人說:“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權力和自由!蹦隳芘e出所學的歷史事例加以說明嗎?想一想,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事例:紂駕人車、炮烙酷刑、比干挖心
探究進步性:是社會的進步。因為原始社會雖然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但那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極端低下的基礎之上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極低,生活質量很差,化的發展也極為緩慢。進入奴隸制,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必要的條。
探究活動4:在不同的時代,勞動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創造著、推動著歷史的前行?脊虐l掘使我們今天有幸開展一次夏商西周物圖片展?吹竭@些形象生動的圖片(二里頭宮殿復原圖;“桀駕人車”漢畫像石;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石人和玉人玉器;陜西臨潼出土的鑄有武王伐紂銘的青銅利簋;西周時期的銅鏟、銅斧等),同學們又有怎樣的感慨和思考呢?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注重引導:我們要珍惜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它們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認識到勞動人民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言之有理即可。)
三、公元推算、學以致用
學習本內容,同學們也許還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歷史事的時間前都有“公元前”?如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閱讀教材“每一得”的資料:“怎樣推算公元紀年?”
方法指導:
1、圖示分解法:(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理解。)
2、換算法:(實踐運算,加深理解。)設計實例進行換算,例如:
①公元前1046年屬于 世紀 年代
②2010年屬于 世紀 (初或末)
③20世紀70年代指 年至 年
④商朝建立距今 年;2009年是國慶 周年。
3、記憶小竅門:(學生探究規律,整理積累。)
點撥:
(1)、世紀與年代:年代在1-99間,是1世紀(或公元前);年代是3位數,世紀為第一位數加1;年代是4位數,世紀為前兩位數加1。
(2)、公元前距今 == 公元前年數 + 當今的年數
公元后距今 == 當今年數 — 公元后的年數
(3)、年代遠近規律:公元前年代數由大到小,數越大距今就越早;公元后年代數由小到大,數越小距今越早。
4、知識拓展:你還知道什么紀年的方法?
點撥:我國的天干地支紀年法;近代的民國紀年法;我國古代帝王年號紀年法等。
堂小結:同學們,生動的故事能演繹歷史,鮮活的知識能指導生活!只要我們多讀、多思、積極探究,你就會發現,歷史與生活一樣是豐富多彩、趣味無窮的!
板書設計:
堂作業:
1、下列歷史史實與禹有關的事項是( )
①治水成功,造福黎民。②涂召見諸侯,接受朝貢。③劃“九州”,鑄造“九鼎”。④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⑤廢除禪讓制,施行世襲制。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商朝前期屢次遷都,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到( )
A.陽城 B.亳
C.殷 D.鎬京
3、穿越時空隧道,我們到西周,下列現象不會見到的是( )
A.貴族和平民從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可以自由的轉讓和買賣。
B.農業耕種,遇到旱災,可以進行人工灌溉。
C.日常生活中,能夠普遍用到瓷器。
D.都城鎬京的一個貴族建造房屋開始使用瓦。
4、下列朝代被少數民族滅亡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5、下列所列的事項關聯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禹——啟 B.桀——湯
C.紂——周武王 D.周幽王——犬戎
6、 閱讀下列兩則,回答問題。
一 夏朝的一位國王把人當坐騎,還把自己比喻為太陽,人們對他恨之入骨,紛紛咒罵他:“你這個太陽啊,什么時候才能滅亡……
材料二 商朝的一位國王,在都城北邊沙丘,養著各地進貢的珍禽異獸,還造了“酒池肉林”,后妃大臣嬉戲游樂。發明炮烙酷刑……
請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國王”別是誰?
(2)他們的所作所為導致了怎樣的后果?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1-5 CCACA 6、(1)分別是夏桀和商紂。(2)最終導致國家的覆亡。啟示: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虻玫蓝嘀,失道寡助。(符合題意即可))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內容比較淺顯,知識點明確。如果單純的學習識記夏商西周三個朝代的更迭,記住幾位暴君,這對于學生說太枯燥無味了,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沒有了探究的熱情。鑒于此,我采用了“講故事,學歷史”的教學思路,迎合了初一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進行了問題的探究,這一切似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學生樂在其中,效果是比較理想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如第一環節的學習成果為第二環節的探究感悟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在第二階段的探究熱情也很高漲,此時的點撥指導就能發揮特效。指導方式方法多樣,如第三階段的圖示分解法、換算法等方法,不僅有利于化解難點,還使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興趣濃厚,這樣,理解知識、歸納結論便水到渠成。
不足與改進措施:故事可借助多媒體展示,這樣省時高效,學生的探究學習可能會更充分深入一些,教學效果可能會更理想。故事間的過渡銜接還應進一步的斟酌完善,使故事與問題銜接更為流暢,形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體系。教師的點撥引導有時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放不開。教學中,教師也要學會傾聽,相信學生,不要過多干涉、控制學生,要多鼓勵學生,讓他們充分展現探究成果,大膽表達個人的觀點和認識。這樣,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思維,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后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35460.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