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想認識:
①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有利于南北農作物品種的交流。五代以來,南方社會秩序相對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②宋朝時,我國的制瓷業、采礦業、造船業等手工業都居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以此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一、農業的新氣象
1.五代十國時,南方經濟的發展
①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②北方人民大量流落江南,增加了勞動力。③水利事業的修建(吳越海塘)
結果: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水平逐漸超過北方。
2.宋朝時,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交流和水稻種植的大力推廣。
北宋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便利了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交流。宋政府推行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政策,促進了這種交流的發展。
水稻種植的大力推廣,是南北農作物交流中最重要的事件。
到南宋時,水稻產量已躍居糧食產量的首位,太湖流域成為稻米之鄉。“蘇湖熟,天下足!保纤沃V語
讓學生看P96宋人《農耕圖》
3.棉花、茶樹等經濟作物和普遍種植。
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起來,到南宋后期,擴展到長江流域,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經濟作物。
講棉花傳入中國的情況,木棉、草棉之分。
宋朝茶樹種植很廣,許多農民以種茶為生。
二、蓬勃興旺的紡織業
1.絲織業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南方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紡織業于南宋后期在南方興起。(兩浙和四川是兩個絲織中心)
2.棉織業
南宋時,隨著棉花種植的擴大,南方人民發明了一套搟、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用棉花紡紗織布。
看P87宋人《紡車圖》,南宋《織布圖》
指出:棉紡織業剛剛興起,南宋時棉布在我國居民的衣著中還不占主要地位。
三、大放光彩的制瓷業
1.兩宋瓷窯遍布各地,重要的有30多處。
看P38《兩宋名窯分布》圖,指出景德鎮、定窯、鈞窯的位置。
2.看彩圖18《宋代小孩荷葉瓷枕》
P98“宋代瓷器”插圖,增強直觀。
四、居世界先進地位的采礦業和造船業
1.采礦業
①北宋金、銀、銅、鐵等礦藏的開采量很大,居當時世界第一位。
②煤的大量開采。
河北、山西是那時煤的重要產地,山西很多農民以采煤為生,東京的許多居民用煤作燃料。
2.造船業
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
作業:P100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15課 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二)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兩宋時期,城鎮的大量出現,東京和臨安商業繁華的景象。北宋前期,交子在四川地區的出現。兩宋時期,泉州、廣州、明州三大外貿港口,政府在外貿港口設立的市舶司。
2.思想認識:
①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以及交通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②兩宋時期,我國商業居于當時世界上的繁榮之列。東京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北宋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朝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國家。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力培養
比較北宋都城東京和唐都長安在城市布局和商業活動上的不同特點,得出宋代都城商業繁榮程度超過前代的結論,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物的能力。
教學方法:講述法、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繁華的城鎮
由于商業的發展,許多貿易集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定居者,逐漸發展成為城鎮?础端、遼、金城鎮的分布》
1.東京
①北宋東京的人口大大超過了唐代長安。
②北宋東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變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
③北宋東京出現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對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
④北宋都城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
⑤北宋東京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其中尤以汴河水路了為重要。
看P102《北宋的東京城布局》P102《清明上河圖》,增強直觀。
2.臨安
①臨安的許多特點與北宋都城東京相同。
②南宋臨安在商業發展上,具有比北宋都城更有利的地理條件。臨安襟江帶湖,同有運河通航,外接海洋商舶,交通極為便利。又接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農業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因此使它的商業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③南宋都城臨安的市民生活氣息更為濃厚。
二、最早的紙幣??交子
看“北宋紙幣”“南宋紙幣”
為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紙幣的產生,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海外貿易的興盛
宋、遼、金時期,東到朝鮮、日本,南到南海各國,西到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都有中國海船的蹤跡。
宋朝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鼓勵政策,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宋朝重要的對外港口有泉州、廣州、明州等,兩宋政府在這些港口設有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海外貿易收入,在兩宋財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朝海外貿易中,中國以輸出瓷器和絲織品為主,進口貨物多為香料、象牙等。
作業:P107一、二題。
課后記:
第16課 元朝的統治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2.思想認識:
①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②文天祥堅持抗元,堅貞不屈,表現了崇高的氣節和反抗民族壓迫的斗爭精神。
③元朝的統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民族的融合。
三、能力培養
在教師的幫助下,正確認識對元朝統一的意義與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學會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教學難點:對元朝統一意義的認識與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述法,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蒙古的興起
1.蒙古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從事游牧和狩獵。
2.12世紀各部與鄰近各民族,逐漸加強經濟聯系,開始使用鐵制工具和武器。
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蒙古各部之間進行了殘酷的戰爭。
P109資料
2.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政權建立。
三、元朝統一全國
1.成吉思汗死后,蒙古軍隊相繼滅西夏、金、降服畏兀兒和吐蕃,攻占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指圖講解,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2.忽必烈繼位后,1271年正式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讓學生找到大都)1276年,元滅南宋,1279年,元統一全國。(讓學生區別清這三個時間)
3.文天祥的抗元斗爭
讓學生看P111文天祥像,要求識記。
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老師講解,學生記住。
思考:文天祥為什么值得敬佩?(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同時增補:張弘范的故事,加以對比。
四、行省制度的民族融合
1.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
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2.澎湖巡檢司的設立(補充講臺灣問題)
3.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講對今天的意義)
4.民族融合情況
①漢族人民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貢獻。
②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③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已經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
④唐朝以來,就有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一些地區定居。元朝時候,又有大批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這是元朝對歷史的貢獻。
五、民族分化政策
為了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地位,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旨在制造民族隔閡和民族矛盾,分化瓦解人民的力量。
四個等級是依歸附元朝的時間先后劃分的,先歸附的其政治地位較高,后歸附的其政治、法律地位較低。
讓學生看P113“元朝劃分的四等人”表/記。
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這種民族分化政策并不能掩蓋元朝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階級壓迫的本質。
小結本課內容。
作業:P114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17課 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棉紡織業的發展和黃道婆的貢獻。制瓷業的新成就??青花瓷。大都的繁榮興盛景象。運河的開鑿與漕運的發展,空前規模的海運。發達的海外貿易與頻繁的中外交往。
2.思想認識:
①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棉紡織業的發展則是元朝經濟最突出的成就。
②元朝手工業、交通運輸和海外貿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都是和全國實現大統一的局面分不開的。元朝的海運是我國交通運輸史上的空前壯舉。
教學重點:元代的棉紡織業,元大都,漕運和海運。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利用課前提示導入新課。
一、元世祖重視農業
1.耶律楚材勸說蒙古統治者讓漢人從事農業,向他們征收賦稅,以穩定統治。
2.元世祖為恢復發展農業采取的措施(讓學生看元世祖的詔令,其采取的措施)
①禁止圈占農田用牧場。
②設專管農業的機構,派人到地方檢查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情況,把戶口增加和田地開墾的多少,作為考核地官政績的標準。
③修治黃河。
這些措施起到了促進北方農業恢復和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紡織業和制瓷業的新發展
1.紡織業
元時,植棉技術傳到北方。元政府重視棉花生產。到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國廣泛種植。元朝棉紡織業發達,棉布成為江南人們的主要衣料。松江是元朝的棉紡織業中心,黃道婆推廣了黎族人民的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課堂練習:
2.制瓷業
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色彩明快,釉質光澤。(讓學生看P117“元代青花瓷壺”)
三、聞名于世的元大都
讓學生看P117“元大都平面圖”,強調大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四、漕運和海運
看P119“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
1.元世祖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讓學生從圖上看這兩段運河位置)
這樣,原有的運河連接了起來,漕運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元朝創辦了規模空前的海運。糧船由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再轉往大都。(從圖上看元海運路線)
五、泉州港的興盛和中外交往的頻繁
1.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讓學生看P120“泉州的清凈寺”“泉州的六勝塔”)
2.元朝同亞、非、歐各國的交往頻繁。來中國的外國人里,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
小結:領學生總結本課內容。
作業:P122一、二題
課后記:
第18課 高度繁榮的宋元文化(一)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與傳播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十二氣歷”及著《夢溪筆談》。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編制《授時歷》及主持通惠河的開鑿。北宋建筑師李誡著《營造法式》。
2.思想認識:
①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以此增強民族自豪感。
②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沈括、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李誡在建筑學上的成就,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及傳播。
教學難點: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笆䴕鈿v”和《授時歷》的內容。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回顧隋唐文化,看課前提示:
一、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
1.北宋時候,平民畢?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看畢?像。講活字印刷術的原理。
2.指南針
①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發現了磁石指地的特性,制成“司南”。這是最早的指南儀器。(看“司南模型”)
②制成指南針。
③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羅盤針。(看羅盤針示意圖)
④南宋時羅盤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
3.火藥
①宋元時期,火藥在軍事上廣泛應用;鸺、突火槍、火炮。
(看P125“突火槍”“元代銅火銃”)
②13、14世紀,火藥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二、科學家沈括和郭守敬
1.沈括(看P126沈括肖像和說明)
北宋科學家,成就:①“十二氣歷”②《夢溪筆談》
2.郭守敬(看郭守敬肖像)
元代天文學家(《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和水利專家(主持開鑿通惠河)。
三、成熟的古代建筑
李誡《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筑學著作。
(看P128-131眾多插圖,進行簡明介紹)
小結本課內容。
作業:P132一、二題。
課后記:
第19課 高度繁榮的宋元文化(二)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司馬光和《資治通鑒》;歐陽修推進古文運動;“唐宋八大家”。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和詩人陸游。元曲。元朝劇作家關漢卿及其代表作《竇娥冤》。
2.思想認識:
①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史學和文學就是其中取得突出進步的兩個方面。
②宋元時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僅給后代留下了傳世之作,也給后代留下了值得學習的品德,如司馬光的嚴謹治學態度,陸游的為國建功抱負,關漢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學重點:司馬光、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游、關漢卿、宋詞、元曲。
教學難點:頭緒多,要求條理清楚,繁簡適度。
教學方法:文學欣賞法。
教學過程:
一、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北宋史學家 編年體通史 敘述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將近300卷。(對比《史記》的體裁,讓學生區分兩種體裁的特點)
讓學生閱讀P133資料,學習司馬光嚴謹的治學態度。
二、散文和話本
1.歐陽修繼續推進古文運動。代表作《醉翁亭記》
2.“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讓學生講P134歐陽修幼年“以荻劃字”的故事,接受思想教育。
三、優秀的宋詞和詩人陸游
宋朝的主要成就是詞。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唐朝時已出現,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演唱。有各種詞牌,往里面填寫內容,所以稱為填詞。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代詞的大家。
相見歡
林花落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姍,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蘇軾是北宋大詞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誼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是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禪娟?
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之交,是宋代詞壇上婉約派的代表。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未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絕句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上的一位豪放派詞人。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風格:豪放,慷慨激昂,氣勢雄壯。
陸游: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我國古代作品最多的詩人。
介紹《示兒》一詩,讓學生誦讀,陸游渴望祖國統一的情懷。
講陸游的故事。(《釵頭鳳》的故事)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沈園二首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眩然。
四、元曲和關漢卿
元曲:元雜劇、散曲。
關漢卿 代表作《竇娥冤》 讓學生閱讀P138-139內容了解元雜劇。
作業:P140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20課 高度繁榮的宋元文化(三)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五代宋元時期繪畫和書法的藝術成就和特色,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風俗畫的出現和發展,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圖》,蘇、黃、米、蔡“宋四家”。宋元歌舞和體育的發展情況。五代宋元時期各種宗教的發展和流行概況:宋朝、遼朝印刷佛經,宋徽宗崇信道教,元朝的宗教政策和喇嘛教的盛行。
2.思想認識:通過對五代宋元繪畫、書法、歌舞、體育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并增強對藝術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教學重點:五代宋元時期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的繪畫;富有新意的宋元書法藝術。
教學難點:宋元時期多種宗教的流行表現在哪些方面,各種宗教有什么新發展。
教學方法:藝術欣賞法
教學過程:
一、風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
1.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有關它的故事。
2.趙孟?
畫稱“神品”,書法??勁秀雄健。P142《秋郊飲馬圖》
3.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讓學生欣賞P143幾位書法家的作品。講米芾的故事。
六、多種宗教的流行
1.宋朝統治者提倡佛教,宋太祖下令雕版印刷《大藏經》,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印刷佛經。
2.道教在宋徽宗統治期間,勢力大大膨脹。
3.元朝統治者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在元朝流行。其中,最盛行的是佛教。喇嘛教勢力相當大。
小結本課內容。
作業:P149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21課 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錦衣衛和東西廠的設置。八股取士。“靖難之役”,遷都北京。
2.思想認識:
①在元末農民戰爭中,以劉福通和徐壽輝的兩支紅巾軍對元朝的打擊最大,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結束元朝的統治提供了條件。
②明代君權的加強,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表現。
3. 能力培養
由教師指導:回答“明朝前期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權力?”的問題,以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明朝勃興與廢除丞相加強君權。
教學難點:對“明代君權的加強,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表現”這一問題的理解。
教學方法:歷史結構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利用課前提示導入新課。
一、紅巾軍起義和明朝勃興
讓學生閱讀P150民謠和資料,了解元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1.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劉福通、徐壽輝
2.朱元璋建立明朝(看P151“明太祖”肖像)
①重視人才(李善長、劉基、朱升)② 正確的策略 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③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明朝。同年北伐,推翻元朝。
④ 明朝又用20年時間完成統一。
讓學生看明朝疆域圖,明朝是一個疆域廣大的統一的封建王朝。
二、君主專制的加強
1.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都直屬中央。
2.在中央,撤銷中書省,不再設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3.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4.錦衣衛和東西廠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
5.八股取士。
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的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使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的,很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讓學生讀P154打油詩,認識八股文的危害。)
6.“靖難之役”
明初太祖分封??建文帝為鞏固中央集權削藩??朱棣起兵“靖難”,奪得帝位??明成祖繼續削藩,1421年,遷都北京。
討論小結:歸納一下,明朝前期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的權力?
作業:P155一、二題。
課后記:
第22課 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明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棉花種植的發展。紡織、制瓷和采礦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思想認識
①明初統治者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朝中后期在我國江南一些地方,開始稀疏地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它的出現,表明中國封建社會內部開始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
教學重點: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和資本主義萌芽。
教學難點:資本主義萌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休養生息政策。提出:一個新王朝為了恢復正常的封建統治秩序,必須采取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讓百姓能夠生存下去。明初的統治者也不得不采取這樣的政策。
一、明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
為安定社會和增加財政收入,明太祖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尤其重視農業發展。(讓學生看P156明太祖的話)
具體措施:政府獎勵墾荒,實行屯田興修水利。
效果:到明太祖后期,田地大量開墾,軍隊糧食基本自給,政府稅收大大增加。
(讓學生看明太祖注重節儉的故事)
二、農作物引進新品種
明朝時候,人口增加,糧食日益緊張。注重種植高產作物。南方大力發展雙季稻,海南地區還出現了三季稻。
16世紀,福建、廣東等地從國外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很快推廣開來。
(讓學生看P157小字和“明朝時候引進我國和農作物的推廣”示意圖)
明朝人的衣料,逐漸以棉布為主。
明政府對棉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實行鼓勵的政策。棉花的種植遍布南北各地。
河北、河南、山東成為新的植棉中心。
原產美洲的煙草,在16世紀晚期傳入我國福建、廣東,吸煙的人從南到北逐漸增多。
三、技藝先進的紡織、制瓷和采礦業
①松江仍是棉紡織業的中心。(讓學生看P158“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
②山西的潞綢、四川的蜀錦,名聞天下。
③制瓷業在明朝繼續發展,進入以青花瓷為主的時期。景德鎮居全國制瓷業首位。(讓學生看P159“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子”)
④采礦業發達,采掘礦石用火藥爆破;冶煉金屬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爐溫。冶鐵中心有河北遵化、廣東佛山等。
四、空前活躍的商品經濟
學生閱讀P160-162內容。指出:這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條件。
五、“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明朝中后期,蘇州,松江等地有許多以紡織為業的“機戶”。機戶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幾十臺織機,開設“機房”,雇傭幾個至幾十個工人,進行生產。
這種“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也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講《醒世恒言》中施復夫婦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的這種資本主義萌芽,只是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一帶稀疏出現。在全國范圍內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作業:同步訓練
課后記:
第23課 對外交往的活躍時期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鄭和下西洋。華僑對開發南洋的貢獻。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
2.思想認識
①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通過講這一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②戚繼光和他訓練的軍隊,在其他抗倭軍隊的配合下,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戚繼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對傳教士來華作用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鄭和1371-1435年)
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富強的國家。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
時間:1405-1433年,先后7次。
過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讓學生看P165“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表和“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豐富感性認識。)
意義: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永樂時期,西洋和南洋的許多國王、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的來到中國。
二、華僑和南洋的開發
早在唐朝時候,我國就有人遠涉重洋,到南洋一帶去謀生。鄭和下西洋
以后,我國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積極投入南洋的開發和建設。明朝后期,南洋的華僑,以在呂宋、爪哇聚居的較多。華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南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讓學生看P167“明代南洋華僑的分布”示意圖和資料。
三、戚繼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
民稱他們為“倭寇”。到明朝中期,海防松馳,東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搶劫,共同分贓。我國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抗倭。“戚家軍” 讓學生看P168 戚繼光肖像和戚繼光抗倭形勢圖
1651年,臺州大捷。 后又到福建、廣東一帶和俞大猷共同抗倭。
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戚繼光 1528-1587年)
四、西方傳教士的東來
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2.歐洲的傳教士也隨殖民者來到中國,他們在傳教的同時,還把西方的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來,又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西方去,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利瑪竇(意大利)
作業:同步訓練1、2、4題。
課后記:
第24課 蒙古雄踞漠北和滿洲的興起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土木之變,于謙和北京保衛戰。俺答汗和明朝和好。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創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權。薩爾滸之戰;侍珮O改國號為清。
2.思想認識
①于謙組織北京軍民,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明朝轉危為安,贏得了后人的尊敬。
②俺答汗與明朝和好,為恢復和發展蒙漢邊界的和平互市關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③女真(滿族)是我國東北境內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努爾哈赤是女真的杰出領袖。
教學重點:俺答汗和明朝和好、努爾哈赤與薩爾滸之戰。
教學難點:教材涉及許多民族戰爭,頭緒多,在講解中既要抓住線索、突出重點,又要講清戰爭的性質。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元朝是哪一年被推翻的?1368年。元順帝逃后,蒙古貴族仍保持了很大的勢力,繼續統治長城以北地區。
一、瓦剌和土木之變
14世紀末,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等部。后來,瓦剌逐漸強大起來,打敗
了韃靼。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大軍南下,與明朝在土木堡大戰,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明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北京保衛戰??于謙組織北京軍民抵抗,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讓學生讀于謙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
二、俺答汗和明朝和好
自明朝建立以來,長城內外連爭年,給蒙漢人民帶來無窮災難。蒙漢人民
向往和平生活。瓦剌衰弱后,韃靼強盛起來,形勢有所改變。
俺答汗多次主動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進行互市。俺答汗和三娘子修建的呼和浩特城,很快發展成為蒙古地區和內地貿易的商業城市。
三、后金的興起
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蒙古各部。
八旗制度:把壯丁編入八旗!俺鰟t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獵,戰時出征。??促使女真強大起來。??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金,史稱后金。
四、薩爾滸之戰??從此后金取得了對明作戰的主動權。
1619年,明 楊鎬???努爾哈赤 后金大敗明軍,這是中國古代史上
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五、清朝的建立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州。1636年,稱皇帝,建國號清。
小結:明朝中后期,朝政腐敗,宦官專權,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后金的興起,成為明朝的一大敵人。薩爾滸之戰,成為明對后金之戰的一個衰弱點。之后,明一再的自毀長城(錯殺熊廷弼、袁崇煥),后金入關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業:同步訓練一、二題。
課后記:
第25課 明 末 農 民 戰爭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宦官專權和東林黨;明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與田賦剝削的苛重;陜北起義;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與建立大順政權;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清軍入關和農民軍的失敗。
2.思想認識
① 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統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②滿洲貴族和漢族官僚地主的聯合進攻,是明末農民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教學重點:闖王進京埋葬明王朝。
教學難點: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理解滿漢地主聯合鎮壓是農民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教學方法:講解和閱讀相結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中國古代史上農民戰爭次數很多,課本上已經講過的有哪幾次?它們各發生在哪個朝代?(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隋末翟讓、李密起義;唐末黃巢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等)到了明朝末年,又爆發了一次規?涨暗霓r民戰爭。
一、宦官專權和東林黨
明中期以后,形成宦官專權。明神宗時候,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對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形成“東林黨”。 魏忠賢???東林黨 實質:統治階級內部斗爭。
預示著明王朝的衰敗
讓學生看P179顧憲成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闖王進京埋葬明王朝
1.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土地集中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賦稅苛重;天災。(讓學生讀P179描述山東饑荒的史料)李自成(1606-1645年)
2.1628年,在陜北爆發。高迎祥??李自成、張自忠
3.李自成進入河南后,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讓學生看P180民謠
4.1643年,占西安。1644年初,建立大順政權。進軍北京,三月,攻入北京,明崇禎帝在萬歲山吊死。明王朝被推翻。 讓學生看P181“明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三、清軍入關和農民軍的失敗
講李自成農民軍進北京后迅速腐化,這是他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清軍入關??吳三桂降清(階級利益)??山海關大戰 農民軍失利??李自成回師北京??撤往陜西。
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清軍追擊李自成農民軍,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遭地主武裝襲擊犧牲。
李自成進北京后,張獻忠率領農民軍攻入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后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犧牲。
滿漢地主的聯合鎮壓是農民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爭
清軍占北京后,明朝官僚在南京擁立福王組成小朝廷。史稱“南明”。但南明為奸臣所把持,政治更加腐敗,很快滅亡。
講史可法的抗清斗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 ??史可法
清王朝的民族壓迫政策(剃發易服),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江陰的斗爭。
明朝人的服裝和發式 清朝人的服裝和發式
小結:利用課文前面的內容提示小結本課知識點。組織學生: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作業:同步訓練1-4題。
課后記:
第26課 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明朝文化(一)
??進步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北京城和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思想家李贄、王夫之、黃宗羲和顧炎武。
2.思想認識:
①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古代建筑的杰作,值得我們引為驕傲。
②明朝科學家和思想家的成就,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特點,也是科學家、思想家本人刻苦鉆研、辛勤勞動的結果。
教學重點: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科學巨匠和巨著。
教學難點:四位思想家的進步思想介紹。
一、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
1.北京城
①明成祖時候,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了北京城。(1407-1421歷時14年)
②特點:布局嚴整,城墻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③城中心是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
讓學生看P186明朝的北京城示意圖。
讓學生看掛圖《北京城》。增強對北京城的感性認識。
2.明長城
明長城是在古長城的基礎之上修建起來的。
先引導學生回憶秦長城,指出古長城最早是由春秋戰國的秦、趙、燕三國修筑的,秦始皇時進行大規模的修筑,第一次把這三國的長城連接進來,并向東、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此后,兩漢、北魏、北齊、北周、隋唐、金朝都曾進行過修筑。明朝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筑,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6000多公里,氣魄更加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大奇跡。
讓學生看掛圖《明長城》。
二、科學巨匠和巨著
1.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明朝的李時珍寫了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這部書內容豐富,考訂詳細,現已陸續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讓學生看李時珍的肖像,要求記住。
聯系前面所學的有關醫學的內容:
①商朝的文字里面記載了16種疾病。
②周朝已經有了醫學分科。
③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四診法。
④《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
⑤《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⑥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治療學的基礎,人稱“醫圣”。
⑦華佗是東漢末年的名醫??發明麻沸散,創制五禽戲。
⑧王叔和是西晉名醫,著有《脈經》。
⑨東晉葛洪著有《肘后備急方》,南朝陶弘景對它作了增補。
2.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徐光啟寫了一部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了西方科學知識。這部書在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聯系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宋應星和《天工開物》
明朝末年,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這部書被譯成幾國文字,國外稱它為“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4.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是杰出的地理學家,他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巖的各種特征,在世界上,他是科學考察石灰巖地貌的先驅。
三、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
明朝后期到清朝初年,腐朽的封建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反映在思想領域,產生了一些具有民主色彩的進步思想家。
1.李贄
明朝后期的進步思想家,認為孔子的言論,不能作為今天的是非標準。他批判了劃分“高下貴賤”的封建等級制度,反對封建禮教,提倡男女平等,
2.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夫之
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自然和社會都在不斷的變化著。所以,他要求改革政治改革,反對幾千年的君主專制。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國和世界思想中外,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進步思想家黃宗羲
抨擊君主專制統治,是“天下之大害”,主張限制君權。他還批駁輕視工商業的傳統觀念,他的思想對后世很有影響。
4.著名思想家顧炎武
也反對君主專制。他擔倡踏實鉆研、學以致用的學風。這對清代學者的影響很大。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思考題:“為什么說李贄和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進步的?”
作業:P194一、二題。
課后記:
第27課 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明朝文化(二)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牡丹亭》!皡情T三家”!皡桥伞焙托煳嫉睦L畫。
2.思想認識: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牡丹亭》抨擊了封建禮教和封建統治,歌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中外占有重要地位,足以引為驕傲。
3.能力培養
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和到我國古代藝術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是古典小說和戲劇
教學難點:書法是書法和繪畫
教學方法:文學欣賞法
教學過程:
一、燦如群星的古典小說
明朝時期,古典小說蓬勃發展進來,逐漸成為文學的主流。眾多的小說家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個生動復雜的故事。
最著名的有,人稱明代三大奇書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1.《三國演義》
成書于元末明初,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
2.《水滸傳》
和《三國演義》同時成書的《水滸傳》, 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者。作者施耐庵在書中描寫和歌頌了北宋晚期宋江的山東梁山泊農民起義。
3.《西游記》
成書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作者吳承恩在書中成功的塑造了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勇于斗爭的精神。
二、繁榮的戲劇
明朝時期,戲劇演出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不少劇作家創作出許多著名作品。最負盛名的是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赌档ねぁ吠ㄟ^神奇的愛情故事,鞭韃了吃人的封建禮教。
三、書法和繪畫的成就
明朝的書法,以草書見長。
中期以后,江南經濟發展,文人薈萃,書法上出現了“吳門三家”。
后期的書法代表人物是董其昌,他的字兼有“顏骨趙姿”。
明朝初期,畫壇很不景氣。中期以后,文人聚集的江南蘇州一帶,出現了“吳派”,畫壇才逐漸活躍起來,以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明朝后期,創潑墨花卉的徐渭,是花鳥畫壇的主將;致力于山水畫的董其昌,影響比較大;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社會風俗畫,在明代薄弱。明末的陳洪綬,是著名的人物畫家。
小結本課內容。
作業:P202一、二題。
課后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59028.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