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郭沫若詩兩首》設計
  教材分析:
  《郭沫若詩兩首》選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靜夜》,它們都短小、精粹,清新、優美,適合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們的結構、手法和情調都頗為類似,可以進行比較!短焐系慕质小啡〔挠谖覈糯嘘P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靜夜》先描繪靜謐的夜景,然后放飛想像,給讀者留下無窮的回味。所以教學時要通過朗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豐富的情感,同時,能讓學生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運用的重要性。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朗讀詩歌并背誦,要分清節奏,念準重音,讀出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學習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
  2、在熟讀美讀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復述、擴寫、改寫等再加工創造。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鋼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學生查閱郭沫若及詩集〈星空〉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天上的街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你喜歡星光燦爛的夜晚嗎?能說說原因嗎?(學生自由發言)燦爛星空總是能激發人們無窮的想象,浪漫的詩人往往會借助種種想象來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首極富想象力的詩:《天上的街市》。(投影課題及作者。)
  二、初讀詩歌,指導朗讀。
  1、學生小聲地自讀詩歌,了解作者。讀準字音,用學過的方法劃分詩歌的節奏和重音。
  2、聽讀(視頻朗讀)同學們通過自讀,對詩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們再來聽聽專家的朗讀。通過比較,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要求。
  3、歸納朗讀要求
  1)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2)把握這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憂郁的感情。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同學們根據剛才歸納的朗讀要求再一次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美、讀出悟。
  1、再次自讀。
  2、指導朗讀并評點,齊讀。
  3、師評點。
  4、師讀。
  四、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同學們在美讀的過程中,是否感覺到這首詩寫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些地方?為什么?小組交流后、自由發言。
  第一節:描寫了美麗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確: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燈,由街燈聯想到了明星。
  (2)為什么會有這種聯想?
  明確:因為它們有相似點。
  (3)街燈“點”,明星“閃”,“點”和“閃”能否互換?
  明確:不能,“點”暗示天上有人在點燈。
  第二節:由街燈聯想到了街市,進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會有哪些物品嗎?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買些什么物品呢?
  (2)兩個“定然”能否改成“是否”?為什么?
  第三節:描繪了一幅什么圖畫?(騎牛圖)
  第四節:描繪了一幅什么圖畫?(閑游圖)
  這兩節描寫了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復述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
  教師起頭:從前,有一位勤勞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織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長、、、、、、
  (1)詩中所寫的和傳說中的一樣嗎?
  (2)作者為什么要改寫傳說呢?
  明確:不一樣.表達作者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這一點時,穿插介紹作者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3)詩人所寫的天上的人及他們的生活,這些都存在嗎?(不存在)這是一種什么方法呢?
  明確:不存在,想象。
  教師講述:同樣是通過想象創造的故事,結局卻截然不同。
  小結:這首詩詩人通過兩個神話般的意象,給我們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詩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樣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問題:
  1) 詩中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象的詩句?
  2) 詩人由遠遠的街燈聯想到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3) 詩人怎樣由聯想而進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樣逐步展開的?
  4) 天上的人們生活是怎樣的呢?最后一節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教師予以引導、明確,掌握全詩結構和主旨。
  歸納想象思路
  街燈→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課堂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歌。
  2、用自己的話把詩歌的想象世界寫出來。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保谶@樣月光如水的晚上,你會有哪些遐思呢?(讓學生暢所欲言)這節課,讓我們再隨同詩人觀賞奇景,馳騁想像。
  二、朗讀品味
  1、聽〈靜夜〉詩歌朗誦,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這首詩哪部分是寫實,哪部分是想象?寫實與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節屬想象,無論是寫實還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2、學生自己朗讀第一節,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繪的夜景景象。
  這是一個“平和潔凈”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環境非常“雅”,而這種“雅”的氛圍,是一種俗心難成的無言的教化。
  3、在這樣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節開頭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象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的海霧,想像著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
  詩人面對縹緲的星空,浮想連翩。晴夜高穹,銀河該在何處?站在村邊松林遠遠望去,只見一片白色迷蒙,如煙、似霧,虛幻空靈。而銀河岸邊,只怕有一位鮫人對月傷心,泣淚而成珠。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結合詩的意境,發揮你的想像,探究出詩人所“泣”的內容嗎?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或者是無窮的思念?
  先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和注釋來理解。接著讓學生發揮想像,暢所欲言,然后教師談談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確:結尾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這正是詩歌的留白藝術。我們可以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讀著會聯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再次朗讀,探究解疑。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
  讓學生談談,然后明確: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把握好詩歌美好、恬靜、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2、請同學朗讀,思考: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四、比較閱讀,鑒賞提升。
  1、兩首詩歌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可從內容、意境、語言、寫法等方面談,言之成理即可。
  2、兩首詩歌有何異同?
  相同點:創作背景:都選自于《星空》,寫于五四以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
  內容: 題材:由現實的情景聯想到天上傳說中的人和事。
  主題:表現了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失望和痛苦,對光明未來的向往。
  感情:都充滿了恬靜\美好,而又淡淡的憂傷。
  不同點:《天上的街市》更積極、樂觀一些。
  五、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區別聯想和想象
  聯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與此相關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2、聯想和想象練習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象點著無數的街燈
1、牽;ㄩ_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籠中的小鸚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堂小結。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詩歌,請大家課外閱讀《星空》,詩歌能讓你更加領略生活的美好!
  七、朗誦比賽。
  背誦兩首詩歌。小組間互背,推薦背的好的全班交流。
  八、布置作業。
  將《天上的街市》擴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5348.html

相關閱讀:短文兩篇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第15課《我的夢想》教案
《觀舞記》 教學設計
袁隆平的“尋夢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