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宇杰課題組基于應用廣泛的半導體硅材料,采用金屬納米結構的熱電子注入方法,設計出一種可在近紅外區域進行光電轉換且具有力學柔性的太陽能電池。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據了解,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針對可見光進行吸收,占太陽光52%的近紅外光并沒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增強近紅外區域太陽光的吸收和利用成為一個關鍵科學問題,并對器件類型的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對此,該課題組基于先前研究的半導體?金屬界面,創造性地將具有近紅外光吸收性能的銀納米片與硅納米線集成在一起,構筑了兩種不同的光伏器件,近紅外光區光電轉換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在近紅外光照下,銀納米片產生的熱電子可以直接注入到硅半導體中,將該波段中的光電轉換效率提高了59%。
此外,熊宇杰課題組對商用硅片進行納米化處理,并結合銀納米片的近紅外光吸收性能,制造出具有力學柔性的近紅外太陽能電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111973.html
相關閱讀:德國化學家?瓦拉赫
瑞典
關于樂果的初中化學知識百科
初中化學?電木的來歷
初中課外化學實驗 檢驗含碘食鹽成分中的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