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體驗
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如何讓學生身臨其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初中生物學側重于感性的、淺顯的、與生命現象有關的基礎知識。教師在講課中可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情景,比如提問。筆者在講授“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這部分內容時,先通過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馬和羊都吃草,肉的口感卻不一樣;人為什么會胖?”這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腦袋中問號不斷,此刻求知欲倍增,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再如利用生活素材。生物中的知識和生活密切相關,而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利用生活素材創設情景必定能感染學生,吸引其注意力。再如利用生活現象。如在講“眼與視覺”時,為闡明瞳孔在光亮及黑暗中能調節大小,筆者讓學生進行了聯想式體驗??看電影。剛進入電影院會覺得黑,爾后慢慢變亮,走出電影院外面的光線刺眼,眼睛會不由自主地閉上,為何?此刻學生馬上會產生聯想,特別是進入電影院的瞬間明白人的瞳孔會根據光線變化,在明亮的環境中會縮小,在黑暗的環境中放大。
二、借助活動,帶領學生體驗
初中學生還保有童趣,他們更喜歡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也樂意加入到活動中。基于此特點,教師可以在課題中加入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使其在愉悅中不知不覺獲取知識。比如在講“生物鏈”知識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自己尋找自己的食物,這樣他們既能掌握書本知識,而且因自己的參與對知識記憶更深刻。又如在學習“人類的起源與發展”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語言的重要性,筆者讓4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第一位學生將看到的詞匯只能通過肢體傳遞給第二位,以此類推,最后一位學生將看到的用語言說出來,結果與原話大相徑庭,引得同學捧腹大笑,課堂效果十分理想。
初中生一般都愿意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制作、探究獲取的知識更為鞏固。筆者在講授“植物”這部分內容時,給每位學生發一顆植物種子,讓其自己種植,并要求每人按日期記錄好其變化,比如發芽的特點、葉子生長特點、葉子筋脈、花朵顏色、花瓣數量等。這樣學生不僅能收獲種植成功的喜悅,同時還能將所學內容貫穿于整個種植過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初中生對未知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究。因此,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的活動。比如在學習“鳥卵殼”時,筆者提供基本的材料,包括雞蛋、注射器、針頭、水、燒杯,讓學生自己用實驗證實卵殼有氣孔。此時,學生立即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終確定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利用注射器向雞蛋內注入空氣,增加其壓力,蛋清通過氣孔冒出;第二種是將雞蛋放入水中,蛋殼會起泡。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完成探究性活動后,培養了學生探究及合作精神。
三、借助多媒體,驅動學生體驗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應用到許多課題,它給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直觀、生動的圖像和視頻豐富了課堂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大量的圖片、動畫、電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個課件中,讓學生接觸盡量多的生物資料,通過眼睛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血液循環”時,可以通過制作動畫展示血液循環的具體過程,這樣學生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全過程,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再如講授“染色體及DNA的關系”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先呈現一個細胞,將細胞核取出放大,再將核內染色體拉出放大,學生便可看到一個螺旋化的染色體。然后將染色體解開成絲狀染色質,再取其中一段,學生便可看到DNA分子和蛋白質是其組成部分。如此演示可以讓學生逐步了解各自的關系,也能讓學生直觀地體驗其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雖然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不能過于依賴多媒體,在應用時不能喧賓奪主,讓學生過于關注課件的形式而忽略了授課內容。
曾有學者做過比喻,將一勺鹽吃下去,肯定難以下咽,而將其融入湯中,便成為佳肴。學生猶如鹽,要融入知識的海洋才能獲取所需;要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知識的力量;要切身感受,才能明白其中的奧秘。在課堂中,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感受,才能讓授課活動有的放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133176.html
相關閱讀: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生物期末模擬考試卷
如何分辨真假中國恐龍蛋
初中生物課教學問題與改進策略
八年級生物知識點同步:顯微鏡的使用
2013年中考生物神經調節試題歸類(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