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賞析:為了方便同學們復習,提高同學們的復習效率,下面小編整理了浣溪沙晏殊賞析,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同學們能有所幫助。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臨川人,家庭貧寒。十四歲時以神童招試,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大學士同平章事,封臨淄公。當時的名臣范仲淹、富粥、歐陽修等人均出其門。晏殊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詞人,在政治上是一個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過著“未嘗一日不宴飲” 、“亦必以歌樂相佐”(葉夢得《避暑錄話》)的生活。這首詞描是寫他有感于人生短暫,想借歌筵之樂來消釋惜春,詞中充滿念遠、感傷時序的愁情。
詞分上下片,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乃是晏殊生活的寫照。他雖出身貧寒,但入仕后,生活富貴奢華,以致在做詩詞文章時要以“氣象”取勝。有一次,晏殊覽李慶孫寫的一首《富貴曲》,看到“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此句時,大為搖頭,道:”此乃乞兒相,未經歷富貴者也。”這里也是晏殊富貴優裕的生活的自然流露。這位達官貴人,詩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內容。“一曲新詞”表明詩人“詩酒”生活,而他尤喜愛填詞,常常飲酒助詩興。
次句“去年天氣舊亭臺”,這是“物是人非”的感覺。詞人面對現時現景,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主人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晏殊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現時邊聽邊飲,這境況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許是和 “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與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懷舊的傷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作者陷入深思。
第三句“夕陽西下幾時回”,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從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人們可以體味出:這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傷的感慨呢?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上片貌似淡淡寫來,其中卻蘊涵著時間永恒而人生短暫的深長嘆惋。下片通過最有特征的具體事物和生活細節來深化上片勾畫的意境。
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意在申發前意;ǖ牡蚵,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 “花落去” 乃暮春常景,既寫實,更是青春、愛情、友誼等動人事物象征。“無可奈何”,則平添萬般深沉厚重的情愫。這里融情于景,在對春色飄零和時光流逝的傷感中,抒發寂寞之情,延伸情緒。
詞人接著說“似曾相識燕歸來”, “燕歸來”,也是的自然定律 ,“似曾相識”是詩人主觀所見,遠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傷。詩人看到眼前的花落、燕歸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悵的感情更為強烈了。這兩句承上“夕陽西下”延伸意義。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也回應“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 ““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這兩句成為天然奇偶,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
結句“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在彌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這獎寫詩人看到眼前花落、燕歸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悵的感情。“香徑”與上句“落花”相呼應,小路上到處是落花的幽香,可見花落之多。“獨”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準確而傳神地總結了全詞的情調。“徘徊”一詞通過人物的作,又強調了詩人傷感惆悵的情緒。這里傷春的感情勝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這首詞之所以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浣溪沙晏殊賞析,由整理,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能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25144.html
相關閱讀:《容齋隨筆·續筆·婦人英烈》原文及翻譯
王安石《傷仲永》教案
《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中學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技巧分享
孫權勸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