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的國際科技合作歷經創建初期的建立與發展、文革期間的坎坷與中斷、改革開放時期的恢復與擴大、知識創新工程以后的深入與拓展、“率先行動”計劃后的升華與飛躍,現在已成為吸納國外先進科學思想、解決重要科研問題以及培養青年科學人才的必要行動,也已經成為擴大我國國際影響、提高我國國際地位、服務于國家“合作共贏”外交戰略的重要途徑。
“十二五”期間,國際合作催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問題,引進和培養了一批科技創新人才。
如,中科院與美國能源部合作開展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被《科學》等專業期刊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學進展。該項目負責人王貽芳獲得了有科學界“第一巨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
又如,我國科學家牽頭發起的“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為旗艦計劃等等。
中科院于啟動了“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境外機構、人才培養、TWAS中國中心”三項核心部署形成內外協同之勢,全面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科技事業共同發展。
8個中科院境外機構布局于非洲、中亞、東南亞、南亞、南美,已成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學科交叉、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中科院每年資助200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博士生和近200名優秀青年訪問學者和博士后來中國學習工作,培養了一批發展中國家科技棟梁。立足國內優勢領域并事關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CAS-TWAS卓越中心,已為4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專門科技人才180多人次。
“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科技合作
“十二五”期間,中科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深得中外民心,造福一方水土。
“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科技合作,重點推進民族藥物研發、生態系統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承載力評價等領域合作。由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牽頭,聯合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國內相關科研機構,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合作,共建“中亞藥物研發中心”,帶動中國民族藥業走進中亞,并將中亞民族藥物引進中國,促進我國生物醫藥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
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牽頭,聯合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國內相關科研機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合作,共建“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針對我國與中亞地區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共性挑戰,針對上海合作組織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重大需求,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研究網絡平臺。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中科院著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環境氣候變化、荒漠化治理、傳染病防控、天文觀測、空間天氣監測等領域的合作。
例如,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聯合多家國內科研單位,以尼泊爾為合作基點,面向南亞國家,共建“加德滿都科教合作中心”,聚焦世界“第三極”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
中科院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際人才計劃”,共有來自80多個國家近3000位國外優秀科研人員來華從事科研工作。
中科院通過“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和“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獎勵與我國開展實質合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科學家。2007年以來,共有69位專家獲獎,他們分別來自美、日、德等20個國家。
目前,中國科學院的優秀科學家在發展中國家正在發揮著領導作用,在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600余位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在重要國際科技組織任職,任重要職務的人數已達160位左右。
白春禮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長,成功連任。在白春禮領導下,通過TWAS平臺,廣泛構建了發展中國家科技合作網絡,極大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重要學科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并為推動南北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礎,更為中國科技界贏得了榮譽。
中科院成功承辦國際研究理事會(GRC)會議,白春禮當選GRC理事會主席,組織與會人員深入探討青年科學家培養和開放獲取等全球創新治理熱點議題;中科院與美、英等機構共同主辦了人類基因編輯科技倫理峰會,對世界各國的政策決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此外,李靜海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副主席,同時繼續履任亞洲科學院協會(AASA)主席。方新擔任第三世界婦女科學組織(TWOWS)主席。
以國際學術組織為平臺,中國科學院已成為眾多國際科學計劃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中科院牽頭發起和積極參與“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第三極環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等國際計劃,與國際科技界共同研究和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
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強強聯手
中科院與美國通過共同舉辦中美前沿科學系列會議及各類專題科學研討會,與美國能源部聯合共建了中美核聚變聯合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在前沿科學及研究生培養方面加強合作;與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在人類基因編輯方面聯合舉辦國際峰會,共同制定國際研討規則;與法國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德國共建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與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重點加強高技術領域合作;與中小科技發達國家的合作,緊扣雙方優勢與特色領域共同資助項目合作。
中科院擁有23個先進的大科學裝置,約占全國的85%。上海光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大科學裝置、大數據平臺吸引了全球優秀科學家參與設計、建造、維護、運行和使用,已經成為面向全球開放運行和形成重大成果產出的國際合作平臺。
深度融入全球創新、深度參與全球治理,以自身不斷增強的科技實力為全人類造福,是我們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支點。展望未來,中國科學院必將以更加開放、自信、平等、協作的姿態穩步邁向國際科技前沿,在全球科學技術發展中顯示越來越強勁的實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666502.html
相關閱讀:如何分辨真假中國恐龍蛋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生物期末模擬考試卷
八年級生物知識點同步:顯微鏡的使用
初中生物課教學問題與改進策略
2013年中考生物神經調節試題歸類(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