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血流的管道 ──血管”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導入

有效且富有啟發性的導入,不但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興趣,而且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本節課我采用的導入方法是通過復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首先復習上一書學習的血液成分,由此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運輸的?然后讓學生通過錄像進行學習。血液錄像的選擇是從整體到局部,先是血液從人體的心臟流出到全身,之后是血液在較粗大的血管內流動,然后逐漸變細,最后是血液在毛細血管內流動,且能夠清楚地看到紅細胞的流動。當學生看到血液在粗大的血管內奔流不息地流動后,個個都非常興奮,這時再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通過錄像我們可以看到血液在人體內是沿著一個什么樣的管道在流動呢?由此引出課題。這個導入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神貫注、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并能主動地接受新知識,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實驗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在舊教材中是一個傳統性的驗證性實驗。為了體現新教材的理念,我重新設計了一份新的實驗報告,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身的觀察、操作和實驗去感受和領悟科學的魅力。

實驗報告

初一年級 姓名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目的要求

1.觀察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2.嘗試分辨血管的種類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材料用具

尾鰭色素少的活的小魚,顯微鏡,培養皿,滴管,棉絮。

實驗過程

1.閱讀新教材第64、65頁,明確實驗目的及方法。

2. 思考:

(1)材料中為什么只提到觀察小魚尾鰭?

(2)你在觀察時覺得小魚尾鰭怎樣擺放觀察效果最好?

(3)為什么用滴管經常往棉絮上滴水?

3.要求:

(1)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想辦法既能觀察到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又不會使小魚死亡。

(2)邊觀察邊緩慢地移動培養皿,根據血流速度,判斷血管的種類。

4. 學生實驗:略。

5. 學生分組討論:

(1)實驗過程中是否出現了新的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

(2)通過觀察你能找到幾種血管?依據是什么?

(3)管腔最窄的血管是由血流速度 的血管分支而來,最后又匯集成血流速度 的血管。

(4)試著列表比較幾種血管的不同。

具體安排是:1.首先請學生帶著思考中的三個問題,閱讀新教材第64、65頁,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步驟,閱讀完后,小組討論。除課本中三個問題,如果你還有新的問題,請寫在旁邊的空白處。

學生提出新問題:

(1)用其他的鰭觀察行不行?

(2)為什么用尾鰭色素少的小魚,換成尾鰭色素多的行不行?

(3)為什么要用浸濕的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只包裹其中的一部分行不行?為什么?如果把小魚的頭部包裹起來,小魚會怎樣?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肯定、鼓勵。以上三個問題處理方法是: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做不同的嘗試,看看結果怎樣。

2. 提出要求1、2兩點。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時,一定要認真、仔細,同時要愛護小動物。

3.介紹顯微投影并請兩個學生到前邊利用顯微投影做實驗。

4. 學生結合第5點的4個問題做實驗。實驗完畢后,列表比較幾種血管的不同。

這樣設計教學,可以使學生帶著思考問題先閱讀并提出質疑,后看要求,帶著問題做實驗。因為有疑問,又急需從實驗中找到答案,所以,學生做實驗時興趣盎然。通過實驗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也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即實驗過程中愛護小動物的教育。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自實踐,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從而獲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三、對三種血管有關問題的設計

1.三種血管概念的設計:通過實驗,學生已經知道人體內血管分為三種,即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但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叫。為了講清這個問題,我做了一個課件──心臟與三種血管之間的關系。講述時,我采用的方法是單個出現,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學生既明白了什么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又通過講述與觀察懂得了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在人體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心臟組成了一個封閉的管道。

2.三種血管特點的設計:人體內的血管結構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這部分知識非常難理解,是重點更是難點。為便于學生理解以上好這節課,我制作了三個課件。

首先,我將截取的三種血管圖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這三個圖有什么不同,目的是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通過對比,學生立刻明白了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即管壁的薄厚、彈性的大小、管腔的寬窄及靜脈里有靜脈瓣等。

然后,我采取師生對話的方法介紹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在人體內的分布和血壓情況,為了更形象地講清問題,列舉了大量的數據,如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內血流速度分別是30厘米/秒、 8厘米/秒、l厘米/秒,在 1平方厘米的肌肉內能數出1 350條毛細血管,如果把全身的毛細血管首尾相連總長度約11萬公里,相當于北京到上海往返40次,等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血壓、數量不同,而且相差如此懸殊,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在講述四肢內的靜脈瓣功能時我指出:靜脈是回心血管,血液經過毛細血管匯入靜脈,相對壓力較小,血流速度慢,大靜脈內每秒8厘米。血液在壓力小的情況下,會出現倒流現象,為了防止倒流,在人體的四肢內的靜脈血管里有一特殊的結構──靜脈瓣。在講述靜脈瓣的功能時我使用的是用 Flash 5做的血液從下向上經過靜脈瓣流動的課件,此課件成功地展示了其作用,學生一目了然。與此同時,我還結合這一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測量血壓、抽血等人文方面的教育。

我制作的第三個課件是錄像資料片,目的是為了突破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這個難點,以前要想用語言講清這部分知識是非常難的,無論怎么說,學生都似懂非懂,物質究竟是怎么交換的還是不明白。于是,我就收集大量的錄像資料,仔細地挑選,摘錄組合,最后制成了一個學生一看就能明白的課件,通過實踐,效果非常好。

四、注意知識的延伸和拓展

1.在學生觀看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物質交換的有關錄像片后,我立刻提出兩個問題:(1)氧氣至少通過幾層細胞到達組織細胞?(2)氧氣至少通過幾層膜到達組織細胞?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物質是如何交換的(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既鞏固了本節課學習的毛細血管的結構,又延伸了知識。

2. 在學生實驗完成后,讓學生列表比較幾種血管的不同。由于只是依據實驗觀察列表,所以比較得不全面。于是在整節課講完后要求學生結合前邊的表格和所講的內容,重新設計表格,補充新的內容。除了使用表格,我還引導學生結合其他學科如數學課講的統計圖表,進行歸納總結,滲透學科之間的聯系。

3.我在本節課小結前出了一道思考題: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血循環時,小魚頭部向左放在載物臺上,在視野中,血液向左流動的血管是( )血管。此題既檢查學生是否掌握顯微鏡的成像原理,又深入考查學生反應的靈敏性,效果甚佳。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主動性增強,知識面拓廣,各種能力得以發揮和提高。在整節課中,有眾多學生參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種能力,這既體現了《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又體現了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902973.html

相關閱讀: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生物期末模擬考試卷
如何分辨真假中國恐龍蛋
八年級生物知識點同步:顯微鏡的使用
初中生物課教學問題與改進策略
2013年中考生物神經調節試題歸類(帶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