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學科寒假作業(2019?2019)學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Ⅰ卷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幸福悖論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論,指幸福增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不一致問題,也即通常所說的更多財富沒有帶來更大幸福。隨著能源危機、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日趨嚴峻,與生活質量相關的幸福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西方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即開展了幸福指數的相關調查研究。

l97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發表了著名論文《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這一論點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也稱幸福悖論幸福收入之謎。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的動態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在收入達到某一點以前,快樂隨收入增加而增長,但超過那一點后,這種關系卻并不明顯。在任何一個國家內部,人們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樂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關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內的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快樂。作為社會福利衡量指標的國民生產總值沒有能將一些看不見的,但又非常重要的東西納入衡量之列,如內心的平靜和幸福,而這恰恰被許多人當作生活的最終目標。

幸福悖論問題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理論根源和切實的經驗依據。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增加財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財富的增加使人們有可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購買消費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財富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的權力,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消費或不消費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財富會帶來更大的幸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金錢和財富成為幸福的代名詞。一般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感應該增強,特別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是很高,人們收入較少,處于貧窮階段時,收入的增加、財富的增長無疑是人們幸福生活的重要影響因子。但是,物質豐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人不僅要活著,而且要活得有意義和價值。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后,精神上的追求就顯得愈益迫切。如果人們依然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與積累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人類的精神和道德發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淪亡。有學者認為當今社會雖然變富了,可是沒有更快樂,就是因為許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諦,正在做錢的奴隸而變得痛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鎖定在物質財富的增加上,其實就是把錢當作唯一的目標,無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論并不是真正的邏輯悖論,其之所以作為悖論而引起人們的關注,恰恰體現了人類生活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統一性,同時也提示我們,人類對幸福的認知仍處于啟蒙階段。

(選自《求實》,有刪改)

1.下列關于幸福悖論相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幸福悖論指人在獲得更多的財富后,沒有得到與財富增加相應的幸?鞓吩黾。

B.幸福悖論最早是由美國伊斯特林提出的,這個概念也可以表述為幸福一收入之謎。

C.幸福悖論產生的條件是能源危機、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日趨嚴峻。

D.幸福悖論不是邏輯悖論,它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體現出人類生活的豐富性、復雜性、統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國民生產總值沒有將許多人當做生活的最終目標的內心平靜和幸福等納入社會福利衡量體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樂水平與人均收入的高低沒有明顯的關系,決定人們快樂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質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換句話說,物質的豐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條件。

D.有學者認為有些人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是因為他們把賺錢作為唯一目標,作者也認同學者的觀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于幸福悖論的研究范圍比較廣泛,既有對一個國家內部的研究,也有國家之間的對比研究。

B.當今社會變富了,可人們卻沒有更快樂的重要原因是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達到某一點以前,快樂隨收入增加而增長,但超過那一點后,這種關系卻并不明顯。

D.幸福悖論問題既有理論根源,也有經驗依據,比如傳統經濟學的觀點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仁宗嗣位,始召入為御史。監通州倉儲,巡按畿內。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僉都御史,練兵平涼、西寧。正統二年,蔣貴討阿臺、朵兒只伯,亨信參其軍務。至魚兒海,貴等以芻餉不繼,留十日引還。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貴不從。亨信上章言貴逗遛狀。帝以其章示監督尚書王驥等。明年進兵,大破之。亨信以參贊功,進秩一等。

父喪歸葬。還朝,改命巡撫宣府、大同。參將石亨請簡大同民三之一為軍,亨信奏止之。十年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時遣官度二鎮軍田,一軍八十畝外,悉征稅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時,詔邊軍盡力墾田,毋征稅,陛下復申命之,今奈何忽為此舉?塞上諸軍,防邊勞苦,無他生業,惟事田作。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況邊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稅,則民不復耕,必致竄逸。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帝納其言而止。

初,亨信嘗奏言:也先專候釁端,以圖入寇。宜預于直北要害,增置城衛為備。不然,恐貽大患。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軍民紛然爭出。亨信仗劍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斬!又誓諸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挾上皇至城南,傳命啟門。亨信登城語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啟。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鶚、懷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遁,并按其罪。

當是時,車駕既北,寇騎日薄城下,關門左右皆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以孤城當其沖,外御強寇,內屏京師。洪既入衛,又與朱謙共守,勞績甚著。景帝即位,進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許之。歸八年,卒于家。

(節選自《明史?羅亨信傳》)

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B.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C.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D.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5.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踐阼等等。

B.原文正統二年中的正統是年號。古代常用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字相配,60年周而復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

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D.車駕、陛下指皇帝,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廷派蔣貴出兵征討,羅亨信參與其中,蔣貴等人借故在魚兒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羅亨信很是不滿,上奏章說明情況。后來繼續進兵,終于大破敵軍,羅亨信也因此晉級一等。

B.皇上派遣官員測量軍田,規定一軍八十畝以外都要征稅五升,羅亨信援引先例,反對采取這一舉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勞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賦稅,人民就會放棄耕種選擇逃逸。

C.敵人兵臨城下,形勢非常危急,亨信與總兵楊洪因為孤城處在交通要道,外御強敵,內保京城,浴血奮戰,盡職盡責。景帝即位時,他雖已七十三歲,還是被晉升為左副都御史。

D.為防備也先入侵,羅亨信提議在正北要塞增置城衛,兵部雖然不很贊同,但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為保衛宣府城,他持劍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挾持,他都未曾打開城門。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5分)

(2)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①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詩人之前已寫過一首同題材的五言律詩。劉、裴曾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遭貶謫。

8.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9.青山萬里一孤舟一句運用了怎樣的手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131480.html

相關閱讀:2019學年高二語文上冊寒假練習題
陜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
2019級高二語文期中試題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陜西省寶雞園丁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2Wo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