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認識事物本質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五
5.2.2 創造必要條 認識事物本質

【重點】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難點】第二個條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理解:
 、倌軌蚪Y合事例表明,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什么必須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關鍵為什么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②能夠聯系第一節的知識,說明要創造兩個條實現認識的飛躍,必須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⑵能力方面:
 、偻ㄟ^對兩個條的分析,比較它們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較能力;
 、谕ㄟ^對第二個條中分層,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弁ㄟ^,使學生能體會到怎樣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學好科學化知識;
⑶覺悟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復習提問:
  1.舉例說明認識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認識都能指導實踐,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
  2."感性認識多了,就成為理性認識。"這個說法對嗎?
  (設計這個問題,一是復習上節的知識,進一步明確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理性認識,只有科學理論,才能指導實踐獲得成功;是引出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從而導人新。)

導入新:
  (教師在小結學生的回答后,提出問題)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的認識,是人類苦苦追求探索的問題,為了少走彎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研究探討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人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呢?我們今天就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
 二、創造必要條,認識事物的本質(板書)
  先請看兩例:
  兩小兒辯日之遠近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哲學啟示呢?
  (同學回答后,教師總結)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①兩小兒想要探索宇宙的奧秘,顯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現象問題;②兩小兒掌握的感性認識(現象)太少;③兩小兒沒有對材料進行加工,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鬃右彩沁@樣。
  再看關于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
  請閱讀教材14頁第2自然段至第15頁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僭谡J識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第谷、開普勒和牛頓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貢獻?
 、诘诠葹槭裁礇]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開普勒為什么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牛頓為什么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些?
 、郯迅行哉J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必須具備哪些條?
 、茉鯓硬拍芫邆湔J識事物本質和規律所必需的條?
  (逐題討論,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第①題:第谷經過連續20年的觀測,獲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為發現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準備了十分豐富和準確的感性材料。開普勒發現了現象間的真實聯系,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科學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樣運動的"問題,邁入了理性認識的大門。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為什么這樣運動"的問題,完成了對這個問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第②題:第谷占有了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卻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它研究的結論是:行星運行的軌道是行星圍繞太陽轉,太陽又率領行星圍繞地球轉。這是因為第谷長于觀測,而不善于思維,更確切地說,它對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確地進行加工。
  開普勒則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以“驚人的毅力和奮斗不已的精神”對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進行了正確的加工制作,經過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復計算,提出了太陽系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長于理性思維。
  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了自己的力學成就,在更廣闊的范圍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對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思考、計算,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表明牛頓具備了良好的主觀條,充分利用了客觀條,正確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通過對這三位科學家的比較,我們討論第②題。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條,一是必須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為什么必須具備這兩個條?這兩個條在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中各起什么作用?下面
  我們就分析這個問題。
  1.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兩個必備條(板書)
  (1)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必要的前提條(板書)
  第一,人們首先接觸的是事物的現象,沒有感性材料,就不可能有理性認識,感性材料是整個認識的起點;
  第二,感性認識是對部分現象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只有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才能減少片面性,才有可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我們很多同學常常是在占有材料不那么豐富,甚至不太符合實際的情況下,就想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自然很難正確。但是,占有大量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是否一定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呢?不一定。第谷就是一個例子。所以,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不是充分條。還要有第二個條。
  (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是關鍵性條(板書)
  感性認識只是理性認識的基礎,需要加工。什么叫加工?就是開動腦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這些感性材料對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說,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是精華,有的是糟粕,需要分析、篩選,個“去粗取精”。這是認識本質和規律中的重要的一步,不分主次,不舍棄次要的東西,就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
  第二,在感性材料中,真象與假象并存(假象也是真實存在的現象,是合乎實際的),需要分析、鑒別,個"去偽存真"。否則,把假象當真象,甚至把道聽途說的虛假材料和錯覺做依據,絕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
  第三,感性材料是對個別事物的個別方面的認識,是彼此分離的,需要把他們綜合起,進行比較,從整體上進行思考,個“由此及彼”。
  第四,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的反映,要通過感性材料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還需要個“由表及里”。
  開普勒和牛頓就是很好的典范。他們對感性材料進行了很好地思考加工,認識了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思維過程,對于一個產品的優劣,原料固然重要,加工更是關鍵。所以,第二個條是關鍵性條。
  下面我們討論第④題,從第谷、開普勒和牛頓的事例中思考,怎樣才能創造這兩個條?
  (同學回答,教師總結)
  2.創造兩個條,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權書)
  第谷的大量數據的獲得就是證明。要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難,要持之以恒,這就需要有決心、意志和毅力,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2)要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制作,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開普勒和牛頓的成就就是證明。因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艱辛的事情,沒有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韌勁,就會半途而廢,不能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第二,思考加工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還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上我們講了要正確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下面請同學閱讀教材16頁最后一段至18頁第一段,看一看馬克思是怎樣寫成《資本論》,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的?達爾是怎樣寫成《物種起》,揭示了生物進化的規律的?
  (教師小結)他們都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了兩個條,從而通過現象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感性認識正確地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時間允許,可結合教材內容,較詳細地說明馬克思和達爾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和對感性材料進行思考加工的。)
  學習了本框的哲學道理給我們什么方法論的啟示呢?
  3.學習知識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兩個條(板書)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占有感性材料,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不妨把我們學習一些知識的過程,也當作一個發現過程,重復一下前人的思考加工過程。這樣,不僅能真正掌握科學知識,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能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小結:
  這一節,我們學習了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兩個條,以及怎樣創造兩個條的道理。
  具體內容可圖示如下:

復習鞏固
  教材34頁練習中的第三題第2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4262.html

相關閱讀: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意識的作用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