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事物發展的原因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j.Co M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
第四課 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
目標:
  通過本課,對學生深入進行難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教育。在第二課、第三課知識的基礎上,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使學生能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初步劃清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通過分析各種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和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素質要求】
(一)知識教學點
 1、識記
  (1)內因的含義、外因的含義。
  (2)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
  (3)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4)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5)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2、理解
  (1)列舉實例,分別說明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申的作用。
  (2)列舉實例,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舉例說明必須堅持適度的原則。
  (4)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5)選擇實際事例,對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不同表現做出判斷。
 3、運用
  (1)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在個人成長中應如何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
  (2)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談談對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認識。
  (3)用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闡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論述如何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二)能力訓練點
  總的來說,通過本課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哲學觀點,對人生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觀察思考和進行分析的能力,對是非、丘誤的識別、判斷能力,對所學理論觀點的分析綜合能力。具體表述如下:
  (1)通過基本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即達到 "懂"和"信"的要求。
  (2)通過方法論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理論的能力,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達到"會"和"用"的能力。、
  (3)通過對《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及 "本課小結"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觀點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使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三)、德育滲透點
  本課的內容,在全書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課,它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有機結合,特別有利于聯系實際,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內容,概括起來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解決個人成長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問題,包括順境逆境問題、機遇問題、把握適度原則的問題、遠大理想與埋頭苦干的關系問題,正確對待曲折的問題等等;另一類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實際問題,如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問題,有步驟、分階段把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問題,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可以根據教育的需要靈活地加以處理。

教學重點
  (1)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
  (3)前進性和曲拆性的統一。
教學難點
  (l)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2)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和表現。

【整體感知】
  1、本課地位
  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的觀點的迸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回答事物為什么變化發展,怎樣變化發展以及變化發展的方向、道路等問題。本課的最后一框題還是對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概括和總結,因此,與第二、三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由于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對于人們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重視和普遍歡迎。這些都使本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邏輯結構
  本課分為三節,共六個框題。
  總的來講全課圍繞著一個中心 "深入進行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以提高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劃清一個界限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處理好一個關系 第二、三、四課的關系。
第一節講事物發展的原因,共兩框題。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明確體現了與第三課的聯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節講事物發展的狀態,共兩框題。也是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這是在第一節回答 "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樣變化發展的",兩節之間是緊密相聯的。同時第二節還體現了第三課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第三節分為兩框題,第一框題講事物發展的趨勢。在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的基礎上,又從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申遇到的曲折兩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方法論的要求,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統一。第二框題實際上是對第二、三、四課的歸納和總結,也是實現全書的總體目標。在綜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之后,又對青年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所以說本課三節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同時又與第二、三課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課時安排
  本課共6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堂活動
   在教學中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原則。一般教學活動模式如下:
   教師出示事例→學生閱讀、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師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結、練習。
  2、課外作業
   本課擬開展兩次課外活動。一次可與物理、化學或生物教師配合,利用實驗活動或講座加深學生對辯證法三大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次可走訪附近大型工程或企業,調查他們是如何搞好工程或企業決策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0074.html

相關閱讀: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意識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