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種群和群落
第3節 群落的結構導學案
編寫:趙戰鋒 審核:高二生物組
寄語:廢鐵之所以能成為有用的鋼材,是因為它經得起痛苦的磨練 !
【學習目標】
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2.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3.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學習重點】
群落的結構特征
【學習難點】
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學習方法】
前導學、質疑討論、反饋矯正、遷移創新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1.同一時間內聚集在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的集合,叫做群落。如果把一個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作為一個生命系統研究,那么這個群落的系統組分就是___________。同理,種群的系統組分就是___________。
2.種群水平上研究與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是不同的,種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種群的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群落水平的研究是另外一些問題:如_____________等,但二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系,研究種群是 研究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是更高層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別提醒:判斷種群、群落,要看是同種生物,還是所有生物,是否包括其中的無機環境。
二、群落的結構特征
1.群落的物種組成: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___有差別。
2.豐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____的多少。舉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種間關系:研究群落的結構,不僅要研究______________的組成,還需研究______________的關系,即______________關系,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特別提醒:群落的物種組成衡量指標是豐富度,組成群落的物種數目越多,其豐富度越高;反之,豐富度越低。一般說,熱帶地區群落的豐富度比溫帶和寒帶地區的豐富度高。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
1.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______________,使群落形成一定的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2.垂直結構指在______________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______________現象。森林中,高大的喬木占據上層,往下依次是灌木和草本植物,這種現象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結構,其形成與______________有關,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動物的分層現象依賴于______________,因為這種現象為其提供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水平結構也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之一,由于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______________,同一地段上______________也有差別,它們常呈______________分布。
特別提醒:森林的垂直結構和水域的垂直結構是由光照決定的,高由下到上的垂直結構是由溫度決定的,動物的垂直分布是由植物的垂直分布決定。
【例題分析】
例l.關于群落的結構,以下理解不正確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錯落有致,其在垂直結構上有分層現象
B.動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與植物的分層現象密切相關
C.淡水魚占據不同的水層,出現的分層現象與各種魚的食性有關
D.不同地段生物種類有差別,在水平方向上無分層現象
答案:A
題眼點撥:竹林中的所有竹子為同一物種,由于生長的階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屬范圍為種群而非群落,故A錯。動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與食性有關,如森林中的鳥類:林冠層棲息著鷹、杜鵑等;中層棲息著雀、啄木鳥等;林下層則生活著畫眉、八色鶇等。淡水魚的分層與陸地動物的分層的因素是一樣的,也是與食性有關。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質、水分、溫度、光照不同從而導致生物種類有差異,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常呈鑲嵌分布。
例2.下圖中甲、乙分別表示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甲)和混合培養(乙)時的種群增長速率。從該圖所示的結果可以推斷( )
A.雙小核草履蟲比大草履蟲個體大B.雙小核草履蟲是大草履蟲的捕食者
C.雙小核草履蟲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D.大草履蟲比雙小核草履蟲個體大
答案:C
題眼點撥:從題目給出的曲線可以看出,兩種草履蟲單獨培養,都能正常地生長,但把這兩種草履蟲放在一起混合培養一段時間后,大草履蟲種群數量明顯下降而雙小核草履蟲種群數量不受影響,說明兩種草履蟲在食物、空間的競爭能力方面,前者明顯不如后者?梢婋p小核草履蟲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
【反饋矯正】
1.下列詩句中,不屬于描述群落中種間關系的是( )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B.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C.朱雀橋邊野草花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非洲犀牛背上常有犀牛鳥停落,犀牛鳥停落后啄食犀牛背上的昆蟲,昆蟲與犀牛、犀牛鳥與昆蟲、犀牛鳥與犀牛之間的關系依次屬于( )
A.捕食、捕食、共生 B.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捕食、種間互助 D.寄生、競爭、競爭
3.下圖為植物群落生長的分層現象,對此現象解釋不正確的是( )
A.分層現象是植物群落與環境條相互聯系的一種形式
B.決定這種現象的環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溫度和濕度等
C.種植玉米時,因植物群落分層現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農業生產上,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現象,合理搭配種植的品種
4.某溫帶地區在自然狀態下一年中鼠類種群密度調查數據如圖所示。請據圖分析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從曲線中可以看出三種鼠具有強烈的競爭關系
B.該地區一年中滅鼠時期應為5月份和9月份
C.種內斗爭是影響三種鼠種群密度的唯一因素
D.該地區三種鼠種群密度峰值的出現直接由溫度決定
5.下列因素中可導致松鼠種群內斗爭加劇的是( )
A.環境溫度升高 B.捕食者數量增加
C.種群內疾病流行 D.種群繁殖率提高
6.右圖中三條曲線分別代表了動物物種多樣性程度、動物數
量易變程度及冬眠動物比例在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中的變化趨勢。
代表動物物種多樣性程度和數量易變程度的曲線依次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7.寒帶針葉林中兩個動物種群(N1、N2)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
據圖判斷這兩個種群的關系是( )
A.捕食關系,N1為捕食者,N2為被捕食者
B.捕食關系,N2為捕食者,N1為被捕食者
C.競爭關系,N1為競爭中的勝者,N2為失敗者
D.共生關系,N1、N2彼此依賴,相互有利
8.鋤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為食。在條相同的四個池塘中,每池放養等量的三種蝌蚪,各池蝌蚪總數相同。再分別在四個池塘中放人不同數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時間后,三種蝌蚪數量變化結果如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無水螈的池塘中,鋤足蟾蝌蚪數量為J型增長 B.三種蝌蚪之間為競爭關系
C.水螈更喜捕食鋤足蟾蝌蚪 D.水螈改變了三種蝌蚪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9.右圖是將大、小草履蟲(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放在同一培
養皿中培養的結果。
(1)這兩種草履蟲生活在同一環境里,由于爭奪________________
而發生斗爭,這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__________。
(2)這兩種草履蟲斗爭的結果表明:適者是________________,
不適者是________________。
(3)適者個體的發展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在這一發展過程
中,生物關系由________________轉變成________________。
10.在南海某島上遷入一些農戶,那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若干年后,島上人口增長如圖所示,請回答:
(1)該島在m年內,人口增長呈____________曲線。當人口數量接近n線時,環境阻力越越大,”是該島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人口數量強行增長到O點時,就會很快下降至P點,原因是人口劇增后,島上生活資發生短缺,各種人為因素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加上人們爭奪生活資而發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人被迫離島等)。
高二年級生物導學提綱(六)選修班
第四 種群和群落
第3節 群落的結構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一、1.一定區域;各種生物種群;池塘中的每個種群;種群中的個體
2.數量動態;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種群數量、優勢種群、種間關系、群落演替、空間結構、種群位置、種群分布;基礎;系統
二、1.物種組成;物種數目
2.物種數目;我國從東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豐富度
3.物種;不同物種之間;種間;捕食、競爭、互利共生、寄生
三、1.空間;空間結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2.垂直;分層;垂直;光照強度;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的能力;食物資;棲息空間;食物條
3.結構特征;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差異、光照強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種群;種群密度;鑲嵌
{反饋矯正}
1、A2、C3、C4、B 5、D
6、C7、B8、A
9、(1)生活資和空間;種間競爭 (2)雙小核草履蟲;大草履蟲
(3)由少到多,最后達到平衡;種間競爭;種內斗爭
10、(1)“J”型;容納量(值) (2)種內斗爭 11、B
書本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本討論題關注池塘中的生物組成及其有序性,要引導學生討論池塘中的種群組成(群落結構),具體有多少個種群并不重要。可以從肉食性魚、植食性魚、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舉例。
2.提示:本討論題關注池塘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魚大量減少,一些小魚等小型水生動物因天敵減少,數量會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動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數量會大量減少。隨時間推移,植食性魚類等生物也因食物減少而數量減少。
(二)資料分析
1.提示:在合適的條下,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均能正常生長繁殖。由于這兩種草履蟲具有相似的生活習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種桿菌為食),當它們被放在同一個容器中培養時,起初兩種草履蟲的數量較少,而食物(桿菌)數量較多,因此表現為兩種草履蟲的種群數量均增加。但是,隨著兩種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相互之間對食物的爭奪表現為大草履蟲處于劣勢,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勢。隨著雙小核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爭奪食物的優勢越越大,最終大草履蟲失去了食物而滅亡。兩種草履蟲沒有分泌殺死對方的物質,進一步證明了該實驗結果緣于兩種草履蟲爭奪資,這就是競爭。
2.提示:90多年的調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之間存在相關性。例如,從1845年到1855年間,猞猁數量的增加導致雪兔減少;而雪兔的減少,又會造成猞猁減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從多年的調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約,使它們的種群數量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為食,猞猁是以雪兔為食。猞猁的存在不僅制約雪兔的種群數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間保持相對穩定,而且由于植物資比較穩定,進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為生的動物數量及其食物鏈相對穩定,因而整個群落可以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4.提示:資料1中兩個種群之間是通過食物間接地發生作用(競爭);資料2中兩個種群是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直接地發生作用(捕食)。資料1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方處于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最終滅亡。資料2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兩個種群數量相對穩定。
(三)想象空間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選擇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經垂直分層后,其中的植物種群在資和空間的分配上有什么變化。由此想象出通過自然選擇,不同形態結構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間分布上呈現垂直分層現象。
(四)探究
2.提示:主要是取樣和采集方式要進行改進。根據調查水中小動物種類的不同,取樣設備也不同,例如用網兜、瓶子等。取樣和采集時要考慮定點、定量等因素。定點就是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取樣;定量就是每次取樣的數量(例如一瓶、一網等)要相同。
(五)練習
基礎題
1.B。
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現以下情況:由于種群A捕食種群B,種群B的數量減少,而種群A的數量增加。但隨著種群B的數量減少,種群A因食物減少而出現數量減少,種群B的數量又會出現一定的增加。這樣,假設水族箱中資和其他條較穩定,種群A和種群B將出現此消彼長的相對穩定情況。
拓展題
1.提示:大致步驟:(1)選擇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應能適應同一環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能查閱有關資料搞清楚植物名稱與生活習性等;(2)實驗前要做必要的觀察記錄,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長情況;(3)設立對照組(單獨種植、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實驗組(不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并給予相同的環境條,也可進一步從不同的植株間距設計實驗;(4)通過比較分析根系的長勢,論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5)解釋實驗結果。
2.蜾贏捕食螟蛉幼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3650.html
相關閱讀: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工具酶的發現和基因工程的誕生
群落的動態
微生物發酵及其應用
血糖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