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 在奮斗中實現理想
【重點】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想的實現要靠艱苦奮斗;
【難點】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艱苦奮斗過時論”是錯誤的;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識記:理想與現實關系原理;艱苦奮斗含義;
理解:理解理想在一定條件可以轉化為現實;
運用:運用理想與現實關系,說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完成十五理想,要艱苦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理想變成現實;
⑵能力方面:
通過學習理想產生于現實的需要,源于現實,但又比現實高遠,是現實的發展方向;理想可以在一定條件轉化為現實。通過學習比較,可以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⑶覺悟方面: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天仍然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并在學習、生活中逐漸培養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
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留了一個問題,即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區別和聯系,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歸納得怎么樣了,哪位同學愿意把你歸納的說給大家聽一聽呢?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一為檢查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主要還是通過復習引出無論哪種理想的實現都要經過艱苦奮斗)
導入新課
理想——無論是最高理想還是共同理想,都是關于未來的藍圖和設想,為了實現共同理想并為最終實現最高理想打下基礎,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懂得只有在奮斗中才能實現理想。
三、在奮斗中實現理想(板書)
1.理想和現實的關系(板書)
首先,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板書)
提問: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根據這一點,理想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它也是對現實的反映。無論是原始人求溫飽,還是奴隸要爭取人身解放、農民向往自給自足的太平盛世,以至無產階級渴望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都產生于現實的需要,是時代的產物。因此我們在樹立自己的社會理想、職業理想……時,也要從現實出發,要符合現實的需要。
那么,到了我們走向社會的時候,現實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請同學們看投影片,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在21世紀取得成功,學生們必須知道什么?”
(出示投影片)
下個世紀需要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應當具有知識能力、個人能力和國民能力。
知識能力:除了應掌握讀寫本領,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學科,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和實際操作能力之外,還應當學習并掌握信息收集和處理技術,同時,還必須對本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地理情況有所了解,并掌握若干門外語。
個人能力:能夠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具備獨立思考、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自律意識,有責任感、道德標準和個人目標;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國民能力:理解多種文化,理解并尊重與己不同的宗教、風俗和道德觀;具備解決沖突和協商對話的技巧,對自己的行為應高度負責。
(教學建議:上述可制作成投影片,也可印成閱讀課前發給學生)
從中,我們可以大略了解未來社會對人才能力要求的基本內容,因此,我們在編織自己的未來藍圖時,就要順應它的要求,并開始從現在做起,打下良好的基礎。
理想源于現實,但理想不就是現實。它比現實更高遠、更美好,因此理想又高于現實。比如關于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請同學們翻開書第92頁,再讀一下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描述。
(學生看書)
劉少奇同志作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他的文章中這樣描述過:“在那種世界里,沒有剝削者、壓迫者,沒有地主、資本家,沒有帝國主義和法西斯等等,也沒有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沒有剝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等。在那種社會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有高度的蓬蓬勃勃的發展,能夠滿足所有社會成員的各方面的需要。那時,人們都是具備高等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的、大公無私的、聰明的共產主義勞動者,人們之間彼此相互幫助、相互親愛,沒有爾虞我詐、互相損害,互相殘殺和戰爭等等不合理的事情!
(教學建議:可把上述材料制作成配樂錄音,加強共產主義美好性的效果)
正因為如此,它才鼓舞千百萬共產主義者拋頭顱、灑熱血地投身到了這項偉大的事業之中。
因此,理想越美好、越崇高,對人的激勵作用、鼓舞作用也就越大。為什么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道理就在于此。魯迅先生幾次易志,就是尋求一種崇高的理想。
從這個意義上看,理想不等于現實,F實中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陰暗的一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它是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美與丑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人的一生中始終存在,不能因此就悲觀失望,相反更應努力去把理想轉變為現實。
其次,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板書)
理想和現實是一對矛盾,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今天的現實就是過去的理想,今天的理想,也可以轉化成明天的現實。
要把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艱苦奮斗。
2.艱苦奮斗實現理想(板書)
艱苦奮斗是個古老而悠遠的話題,早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了與大自然艱苦奮斗的偉大斗爭。由于我國是典型的農耕經濟,所以與天斗、與地斗、與水斗,就成為我們一代代祖先的生存主題。得到最廣泛流傳的是大禹治水,風雨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凝聚著炎黃子孫世代勤勞的艱辛汗水,同時也將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融注在了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所以,艱苦奮斗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1)艱苦奮斗是優良傳統(板書)
同樣,中國共產黨也是著全國人民,通過不懈地艱苦奮斗,才終于使革命走向勝利。
但是,當農耕社會已消逝在歷史的盡頭,世界將要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艱苦奮斗”?難道90年代的今天,還要提倡“南京路上好八連,一條褲子穿九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所以,有人說,“艱苦奮斗”已經過時了,你認為呢?你能用我們學過的哲學觀點對這種觀點進行評析嗎?
(學生議論、發言,教師注意引導①運用哲學觀點②以1998抗洪救災為重點)
教師歸納:說到底,這種觀點對艱苦奮斗的理解過于偏狹了,或者說用現象代替了本質,現象可以是多樣的、變化的(比如穿什么褲子、穿幾年?)
現代化的生產雖然再也不需要像大禹治水時那樣肩拉擔挑,雖然再也用不著像愚公一樣移山,但區別只在于掄鋤頭的艱苦與開推土機的艱苦而已。因此,奮斗是永遠需要的,它只是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革命而不斷改變其形式而已。在特殊情況下,90年代也依然需要肩拉擔挑,需要舍生忘死。江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表彰大會上的中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種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
(教學建議:可收看此次會議的錄像片斷,也可將文字印成閱讀材料,發給學生)
所以,這種觀點沒有抓住艱苦奮斗的本質、實質問題,那么艱苦奮斗的實質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書第96頁最后一段。
(學生看書)
。2)艱苦奮斗的實質(板書)
通過看書,我們了解到,艱苦奮斗并不僅是一種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從古到今,從大禹治水,到中國共產黨人民進行革命的建設,到1998萬眾一心戰勝洪魔都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歲月和道德品質。
抓住艱苦奮斗的實質,我們就可以看到,艱苦奮斗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
。3)艱苦奮斗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板書)
請同學們看投影片:
。ǔ鍪就队捌
馬克思 《資本論》 40年
達爾文 《物種起源》 28年
王充 《論衡》 30年
司克遷 《史記》 13年
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醫學家都是經過了艱苦奮斗甚至于流血才創造出了偉大業績。
每位同學也都有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且有的同學的理想,也是成名成家,那么,要使自己的理想能夠變成現實,只有具備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百折不撓,才能實現。
今天,我們提倡艱苦奮斗,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4)提倡艱苦奮斗,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板書)
提問: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怎樣的?
。▽W生回答)
中國有兩大,一是資源儲量大,二是人口數量大,資源之大比較人口之大,得出的結論便是,眾所周知的、引以為豪的“地大物博”變為“資源相對短缺”。
再從人民生活水平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1949年的人均50美元到80年代的300美元,到今天的620美元,但和世界其它國家相比,我們仍處于低收入國家行列。請同學們看投影片:
。ǔ鍪就队捌
199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中國 620
世界平均水平 4880
發達國家 24930
所以,正如教材所引毛澤東同志的一段話所說:“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
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到了下個世紀中葉,我們走了現代化道路,那時,可不可以提倡艱苦奮斗了呢?
。▽W生討論、發言)
正如同學們所說的,艱苦奮斗作為一種精神風貌、價值取向和倫理觀念,具有永恒的價值和意義,永遠不會過時,也不能丟掉 。
無論是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還是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人個理想,都要走過艱苦奮斗的橋梁才真正實現。
鞏固新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理想的和現實的辯證統一關系,并認識到要實現理想,必須要艱苦奮斗,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至此,第七課的全部內容我們就學習完了。請同學們按下面知識結構體系表進行復習鞏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7370.html
相關閱讀: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意識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