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政治產業和經營者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中政治產業和經營者復習教案
【高考考核內容與要求】
農業 工業 第三產業 勞動合同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
【基礎知識】
Ⅰ、基本概念
1.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2.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3.農業:是指人們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植和培養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4,工業:指采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生產部門。
5.第三產業:是憑借一定的物質技術設備,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各種行業的總稱。
6.勞動者的權利:指勞動者依照勞動法律行使的權利和享受的利益。
7.勞動者的義務:指勞動者必須履行的責任。
8.勞動合同: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勞動關系并確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9.社會保障制度:是由國家依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救助和補貼的一種制度。
Ⅱ、基本原理、觀點
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的基礎。
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
2.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的途徑和措施原理
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這是完成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度,最終實現農業化的必由之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在生產關系上要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在生產力上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在生產要素上需要建立在增加農業投入的基礎上;在經營方式上,必須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3.鄉鎮企業在我國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鄉鎮企業在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鄉鎮企業肩負著農業現代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民小康水平的重任。鄉鎮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我國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4.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原理
現代化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規模和現代化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最終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面貌。
工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能源和原材料;為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它是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也是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5.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原理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產業的發展及其在國民經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國民經濟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一個較大的提高,是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它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緩解經濟生活中的多層次矛盾,更好地適應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都具有重大意義。
6.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是統一的。任何權利的實現總是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勞動者在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還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只有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才能充分體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過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體現出來的。作為社會主義勞動者,要依法行使勞動者的權利,忠實履行勞動者的義務,自覺發揚主人翁精神,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7.勞動者的主要權利與義務原理
主要權利: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主要義務: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8.實行勞動合同制的原因及其應遵守的原則原理
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是發展我國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勢在必行的選擇。首先,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勞動合同制度,可以增強勞動者的競爭意識,促進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第三,實行勞動合同制,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第四,實行勞動合同制是維護勞動者權利和義務、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訂立合同,必須遵守基本原則:平等自愿原則,這是勞動合同訂立的核心原則;協商一致的原則,這是平等自愿原則的延伸和結果;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原則,這是訂立勞動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
9.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基本內容和原則
作用: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措施。
基本內容: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
基本原則:要遵循既有利于生產、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則;要體現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1.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證農業穩定發展
⑴背景:材料一: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度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第十個五計劃的建議》指出:加強農業是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也是保持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
材料二:2000年11月3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1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強調: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
⑵理論分析: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餓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的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當前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相對過剩,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要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同時,發揮資源優勢和地區比較優勢,調整產業區域生產結構;要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出口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公司加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把分散經營的農戶同大市場連接起來,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2.關于社會保障問題
⑴背景:材料一:2000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
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督ㄗh》指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
材料二:“十五”,在認真搞好現行社會保障工作的同時,要把加快形成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
⑵理論分析: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進行配套改革,而社會保障制度正牽動著千家萬戶,涉及每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①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這主要是因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出現失業和待業人員是必然的,如果沒有社會保障,市場經濟不可能進一步發展;②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又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這主要是因為它有利于企業減員增效;③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這可以從穩定與改革、發展的關系角度分析。
【重、難點分析】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農業市場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剩
余農產品的不斷增加,是社會其他一切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共同基礎。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質決定的,不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變。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我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和要求的。
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首先要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現階段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這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實踐證明它適應了我國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的狀況,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要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投入,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靠科技進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貫徹落實“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
2.三大產業之間的聯系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第二、三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工業是國民
經濟的主導,工業不斷為第一、三產業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保證他們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第三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方便了消費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反過來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歷年高考試題分析】
例1.地處高海拔山區的某貧窮山村,為了脫貧致富先后創辦多家企業均告失敗。村領導總結教訓,結合本村的優勢,決定種值既有市場需要又適于在高海拔地區生長的經濟作物,結果取得成效。幾年來村民收入穩步提高,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這個事例表明,要發展家村經濟必須
  A.適應市場需要,發揮比較優勢     B.廣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
C.加大投入、改善交通通訊條件     D.堅持無工不富的指導思想
【解題思路】:這是2000年全國高考的單項選擇試題。本題通過某貧窮山村脫貧致富的過程,指出發展農村經濟要結合自身優勢,適應市場需要,按照價值規律辦事。所以A符合題意。
例2.農村改革已經走過20年的光輝歷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實行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我國農村的這種經營方式
A.承認并充分保證農民的物質利益 B.符合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
B.既適應傳統農業,又適應現代農業
C.符合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
【解題思路】:這是1999年廣東省高考試題。本題考查的是對我國農村雙層經
營體制和經營方式的認識。A、B、C、D均符合要求。
例3.發展糧食生產必須擴大耕地面積。(2000年36題)
答⑴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沒有耕地,糧食產量就失去了保證。(從糧食生產與耕地的關系上進行肯定)
⑵發展糧食生產,重點是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是只靠擴大種植面積。從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從經濟效益的角度進行否定)和改善品質(不是單純追求數量。從數量與質量的關系上進行否定),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的糧食生產體系(從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對題目的觀點進行否定)。為此,要加大物資和資金的投入,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從具體措施上對題目的觀點進行否定)—(提出行動要求)
⑶從全局觀點看,部分不適合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牧、還林、還草,有利于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從土地的性質、我國當前的實際以及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上對題中的觀點進行否定)
(注此題要求考生從經濟增長方式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去認識糧食生產問題。答案中加著重號的內容若答出,可酌情加2—3分)
【專題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是
A.前者計算的是最終產品價值,后者計算的是勞務價值
B.前者以領土為計算范圍,后者以本國居民為計算范圍
C.前者是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后者是非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
D.前者以本國居民為計算范圍,后者以領土為計算范圍
2.以色列是一個人均占有水資源僅285立方米的極端缺水國家,由于全面推進管道輸水技術,創造并廣泛應用了滴灌技術,已使灌溉水利用系統接近0.9,以同樣的耗水量使其農業產值增長了12倍。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A.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要建立在增加農業投入的基礎上
B.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C.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D.我國農業科學貢獻率低
3.1999年5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朱?基強調指出:“各地需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情況,進一步拉開質量差價、季節差價和地區差價。國有糧食的購銷企業要按照購得進、銷得出的原則,自行確定優質品種的具體購銷價格。”國家實行這個辦法
①能引導農民生產優質、適銷的糧食品種 ②有利于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種糧收入 ③是實現糧食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④是價值規律和優勝劣汰的具體體現
A.①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4.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系,以下理解錯誤的是
A.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B.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C.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促進全國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的發展和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D.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5.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過實現勞動者的 體現出來的。
A.權利與義務B.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
C.接受職業技能培訓 D.提高職業技能
6.某水泥廠以虛夸工資、勞動條件為手段,從勞務市場上招收了10名工人,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工人們發現上當。一年后,合同到期,廠方又以扣押證件、不發工資等手段強迫工人續訂合同。該水泥廠的行為
①違反了勞動合同訂立和變更的原則 ②違反了勞動合同中所規定的內容應是當事人雙方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的結果 ③違反了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有在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充分表達自己意愿的權利 ④違反了勞動合同的變更不得與地方法規相抵觸的原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改革后的職工醫療保險制度規定,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由再就業服務中心按照規定基數代職工繳納,并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險待遇。這充分說明
A.在我國,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一致的
B.改革職工照料保險制度使廣大職工得到了好處,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C.新的職工醫療保險費用由單位全部承擔
D.職工醫療保險是個人行為
8.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構成三條保障線。目前,94%的下崗職工領到了基本生活保障費,養老保險金收繳率達90%,2357個市縣1999年前全部建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線的建立
A.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
B.是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表現
C.有利于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D.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不定項選擇題
9.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了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新途徑,實現了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這有利于
A.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連接起來
B.農村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C.農業生產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物質裝備
D.在堅持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
10.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主要是因為
A.第三產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B.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C.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D.社會各部門生產的增長,最終取決于第三產業的發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部全面規定勞動者權利與義務,保障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勞動法》將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這體現了
A.國家對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視
B.國家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
C.勞動者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關心
D.勞動者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參與
12.1999年6月北京市出臺的《農民合同制工人參加養老、失業保險暫行辦法》中規定,凡在北京市行政區域的各類企業事業單位、黨政機關、社會團體招用的農民合同工,必須參加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至此,北京市社會保險網已覆蓋到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全部勞動者。發展社會保險事業
A.是國家通過法律強制實施的,為企業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的需要
B.是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C.它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
D.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簡答題
13.材料一:某地區根據本地的特點,發展稻田養魚事業。稻田養魚成為該地農民的一大創造,它可以一舉多得;其一,等于給農民開了一個小銀行。經濟效益是單純種稻的好幾倍;其二,等于修了一座小水庫。水多時儲水養魚,天旱時將養魚稻田中的存水放出種稻;其三,有益于生態平衡。魚吃田中雜草、害蟲、蟲卵,排出的糞便可以肥田,魚在水中游動促進稻禾生長,減少污染,使稻、魚都成為綠色食物:其四,繁榮了水產品市場,有助于國民膳食結構的改善。
材料二:上級有關部門及時總結了農民稻田養魚的經驗,并召開現場會大力推廣,同時鼓勵有關農業技術人員實地考察,進行技術指導。這一作法已遍及巴山蜀水,南方水鄉。有的地方還在養魚稻田中加寬田梗,在田梗上種柑桔、柚子、葡萄等水果,既美化了自然,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上述材料蘊含了哪些經濟學的道理?并指出這些道理在材料中是怎樣體現的?
14.江澤民同志指出:“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請回答:如何認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下崗分流”、“再就業”與勞動合同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辨析題
15.搞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全靠增加農民收入
(五)論述題
16.表一:“九五”計劃期間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情況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9%4.6%4.3%3.8%2%
表二:2000年農民消費品購買力情況
2000年我國
人口總數農村人口占
總人口比重在全國消費品社會零售總額中農村所占比重
126583萬人63.91%約41%左右
注:上表中我國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和福建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
表三:三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結果之一
1998年1999年2000年
新增國債1000億元1100億元1500億元
拉動GDP增長1.5%2%1.7%
⑴ 上述表格各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
⑵表一和表二所反映的經濟現象有什么必然聯系?會帶來什么直接后果?
⑶聯系三個表格所提供的材料,你認為應怎樣做才能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
17.表1 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第一產業
產值比重第二產業
產值比重第三產業
產值比重
1978年68.6&.1%5.3%
1997年24.4%62.9%12.7%
表2 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
第一產業
從業人員第二產業
從業人員第三產業
從業人員
1978年70.4%14.1%6.5%
1997年61.4%18.9%11.5%
材料一:農村改革開放20年以來,農民生活顯著提高,農民年入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090元。全國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材料二:糧食和其他的農產品大幅度增長,1997年比1978年糧食增長0.66倍,1991年以來在世界糧食增產總量中我國占32%,基本解決老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1996年全國豬牛羊總產量4772.6萬噸,比1978年增長了4.6倍,在世界肉類增產總量中我國占80%以上。
⑴說明表1、表2反映的經濟現象及其聯系。
⑵說明兩則材料反映的經濟現象。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 2.C 3.D 4.A 5.A 6.A 7.A 8.C
(二)不定項選擇題
9.A、C、D 10.B、C 11.A、B 12.D
(三)簡答題
13.①注重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發展多種經濟。②增加科技投入,培養特色經濟,以增加農民的收入。③重視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在保護農村環境的同時,大力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④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政府有關部門加強了宏觀調控作用。
14.⑴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勞動關系并確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⑵下崗分流、再就業是市場對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表現和必然結果。勞動合同制度能有效地保證勞動力的優化配置。⑶下崗分流、再就業都離不開勞動者的市場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實行勞動合同制度,使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從而增強勞動者的競爭意識,促進勞動者自身素質和整個勞動者隊伍素質的提高。
(四)辨析題
15.⑴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近些年農民收入增速趨緩,這首先是直接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是直接影響農業投入,第三是直接影響全國的總需求,第四是影響全國的經濟發展。因此,目前農村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抓農民增收。(2)但是,搞好農業和農村工作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產業化經營等。這樣,才能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同時,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推進村民自治,使村民有民主權利。所以,題中認為搞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全靠增加農民收入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五)論述題
16.⑴表一反映出,近幾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幅呈連年下降的趨勢。表二反映出,我國農民的購買力水平低,農民在全國消費品社會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城鎮少得多。表三反映出,三年來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新增國債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動了經濟的增長。
⑵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逐年下降,導致農民購買力降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全局的突出問題。
⑶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十五”計劃的主題,在保持一定的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必須保持一定的快速發展。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近期我國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廣闊是我國最大的優勢,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有較大回旋余地,增強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要堅定不移地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
17.⑴①改革使我國三大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和從業人員下降,第三產業產值和從業人員上升;②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過快,從業人員過多,顯得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牢固,第二、三產業人員過少,有待于繼續調整;③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第一產業少,但它創造的產值卻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中占第一,是國民經濟的主導;④三大產業從業人員的變化使得其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⑵材料一,反映改革開放20年我國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材料二反映糧食產量顯著增長,改變了長期糧食供給不足的狀況,農產品極大豐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3035.html

相關閱讀: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意識的作用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