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說課
第一,第二節主題是講述唯物辯證法的第二個總特征,也可以說是闡述世界的第二種狀態。本節的內容是第一節內容的引申和深化,也是講述第三節內容的過渡環節或中介。所以,在本課的內在結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節由三框構成。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這是一、二節之間的聯系。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第一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本節的邏輯起點。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第二框),是對第一框內容的深化。因為發展不是一般的運動,是比運動更深層次的概念。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屬于世界觀的觀點,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第三框)就是方法論,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總的要求。
第二,實踐證明,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物質的根本特性”和“物質的根本屬性”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區分。學生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區分。如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這里提出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就難以理解,不好接受;對于具有迷惑性或欺騙性的判斷新舊事物的錯誤標準,就難以分辨和認識其錯誤的實質!皥猿峙c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從理論上說理解并不難,難是難在學生缺少歷史對比,很難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新的創新事業,對我們各方面的創新難以有真切的認識,難以把它落實到思想和行動上。
第三,為了突破重、難點,這就需要我們在中多列舉實例。采用講授法、比較法等,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培養其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分析能力等。
第四,教學手段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給學生以輕松的學習感覺。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通過教學,要求學生理解運動、靜止的含義;能運用五種基本運動形式的具體實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在懂得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的基礎上能理解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能理解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并懂得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了解事物的聯系與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關系;識別在物質運動關系中的兩種錯誤觀點,即主觀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與形而上學只承認物質而否認運動的錯誤觀點。
能力方面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從五種運動形式的具體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關系時,培養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通過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教學,培養學生在區別和聯系中思考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教學重點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教學方法
講授法、歸納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同學們,通過對前面知識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物質世界是在普遍聯系中存在著的。那么,再進一步看,物質世界的存在是靜止不動還是運動變化呢?請看錄像。
(多媒體播放)
刮風下雪,河流奔騰、地震海嘯,斗轉星移、海陸變遷;春夏秋冬,春華秋實;人的成長歷程等。
[生]事物肯定是運動變化的。
[師]是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不感到一切事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遠處于不停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唯物辯證法的第二個總特征: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
[講授新課]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板書)
世界上的事物為什么都是運動變化的?先請同學們考慮“聯系”這個哲學概念的含義是什么。
[生]聯系就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師]這一概念的關鍵詞語是什么?
[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師]對!正是由于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動力;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外在動力。在內外動力的共同作用下,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引起了事物的變化,推動了事物的發展。
1.事物的聯系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板書)
例如,社會經濟活動主要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經過分配和交換,才能最終進入消費。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又影響和反作用于生產,促進或制約著生產的發展?傊怯捎谶@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社會的經濟活動才能不斷地調整、改進和提高,最終得到了發展。(內在聯系)
同理,社會經濟生活與社會方方面面關系十分密切。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健全程度、公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民主發展程度都要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反過來,這些方面的活動及其發展程度也直接影響著經濟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或阻礙經濟的發展。
世界上的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讓我們先用摸得著、看得見的日常生活的事例來說明物質的運動。請每一位同學把自己的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大家有什么感覺?
[生]心臟在跳動,肺在呼吸。
[師]請同學們用眼睛看一看,老師在干什么?(教師自己來回走一遍)
[生]老師在走動。
[師]心臟和肺在擴張、收縮,它們的體積、容積在發生變化。假如我們以某一點為參照,可以看出老師的位置在變化,發現老師在走動!白儭本褪恰皠印钡囊馑。放眼這個世界,其實所有的物質都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運動變化著,只不過運動變化的具體形式不同而已。但概括起來有五種基本運動方式,分別是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下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59-60五段楷體字,然后判斷下列運動屬于哪種形式的運動,并且指出哪種運動形式是最為復雜和高級的運動形式?
(學生閱讀,多媒體顯示判斷內容)
(1)斗轉星移,海陸變遷??機械運動
(2)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物理運動
(3)鐵釘生銹,食物腐爛??化學運動
(提問學生,作出判斷)
[師]可見,“除了永恒變化著的、永恒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以外,再沒有什么永恒的東西了。??恩格斯”(多媒體打出)這句話的意思是:物質是永恒的,運動是永恒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板書)
那么,到底運動是指什么呢?
[生](看書后回答)哲學上講的運動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3.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板書)
剛才說一切事物無論是從位置的變化到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還是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都在運動變化著。這些具體的運動變化與哲學上講的運動變化是同一回事嗎?
[生]不是。哲學上講的運動是對世界上一切運動形式共同特性的概括和總結,它與五種基本運動形式之間存在著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師]回答正確。但還必須和平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體育運動、政治運動等等運動區分開來,它們之間也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下面我們再通過分析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來進一步加深對運動概念的理解。
4.運動和物質不可分(板書)
同學們,世界上有沒有絕對不運動的物質?假如物質是不運動的,世界將會成什么樣子?
(學生簡單議論,然后回答)
[生]絕對沒有不運動的物質。比如,心臟不運動了,肺停止呼吸了,人也就死亡了。地球不運動了,也就沒有四季更替、花開花落了。
[生]如果世界真的停止了運動,死寂一片,那將是多么可怕。
教師引導:如果地球真的不動,四季就不會形成;如果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會停止;如果沒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人類社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生]物質離不開運動,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師]對,這就是物質和運動的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的第一點內容。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板書)
這就是說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在運動中存在的,離開了運動,物質就不可能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又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物質存在的狀態是怎樣的,是怎樣存在的。我們知道,物質是在運動中存在的,所以把運動性作為物質存在的一種屬性,其實,物質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屬性。在物質的所有屬性中,因為只有物質存在下來才可以談其他屬性,即運動這個屬性是物質其他屬性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運動是物質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另外,在每一課的學習中,我們還知道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注意區分“根本特性”與“根本屬性”。“根本待性”是就世界上物質和意識這兩大類現象的區別而言。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的唯一區別在于,物質現象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是物質所特有的屬性。而“根本屬性”是從物質和運動關系的角度,說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總之,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這一點每位同學必須牢記。同樣道理,運動也離不開物質,這是因為人們一談到運動,自然要談到是什么在運動,即運動的主體是什么?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1第4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教師引導:找出物質世界五種基
本運動形式的主體各是什么?
[生]機械運動主體??宏觀物體;物理運動主體??分子、基本粒子;化學運動主體??原子、離子;生命運動主體??生物有機體;社會運動主體??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師]對,那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不是一種純粹的、脫離物質的精神活動?
[生]不是。因為人類的認識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腦是認識運動的主體。
(多媒體顯示)
運動形式運動主體
機械運動宏觀物體
物理運動電荷、光子等
化學運動原子、離子
生命運動生物體
社會運動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認識運動人腦
[師]可見,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載體,即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板書)
[師]綜上,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和物質密不可分。任何把二者割裂開來的做法都是錯誤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情,請同學們看屏幕,思考這兩個人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各犯了什么錯誤?
(多媒體播放)
動畫1:《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己;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動畫2:《刻舟求劍》
[師]動畫看完了,請兩個同學談一談。
[生]從動畫1看,慧能和尚承認運動,但否認是物質的運動,而說是心感覺動就動,這是離開物質談運動。
[生]從動畫2看,楚國人雖然承認船、水、劍的客觀存在,但卻否認了運動,這是離開運動談物質,最終他的求劍之舉只能落空。
[師](總結)是的;勰茈x開物質談運動,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楚國人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二者都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因而都是錯誤的。
總之,從整個世界來看,一切事物都在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這說明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絕對的、無條件的。可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張三仍是張三,教室仍是教室,舉頭望去,操場、公路、高樓、樹木看來并沒有動,而是靜止的。這該怎么理解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五個問題了。
5.靜止的含義(板書)
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運動的同時,并不否認靜止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學上講的靜止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3第2至第4自然段。注意舉例加以說明。
[生]哲學上講的靜止指的是兩種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比如我們坐在教室里,我們身體的位置相對于教室而言處于靜止狀態。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物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幾百年來,其社會制度的性質始終是資本主義,這也是一種靜止。
[師]非常正確。那么,我們說某一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是不是就是完全靜止,絕對的不運動?(設問引起注意,然后分析)不是。第一,物質運動的形式是復雜多樣的。當我們說某一物體是靜止的時候,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它沒有進行這種或那種形式的運動。比如,我們坐在教室里,雖然相對于教室的位置來說,我們是靜止的,但同時我們和教室都隨著地球在太空中運動!白厝招邪巳f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詩句:地球每天自轉一周,帶著地球上的人和物運行八萬里,地球赤道周長約四萬公里)況且,雖然我們坐著沒動,可是我們的心臟在跳動,肺部在呼吸,血液在流動,頭腦在思考,眼睛在眨動,體內的新陳代謝在不斷進行。所以,這種靜止是事物在運動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種形式的穩定狀態。
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它還在進行著量的變化。如,水在一個大氣壓強為101.325千帕的條件下,溫度由0℃向上升高,只要不超過100℃,水的液態就不會變成氣態。但是,水溫是在變化著的,水分子的熱運動也漸趨激烈。
再如,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幾百年來,其社會制度的性質始終是資本主義,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變化,它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等每天都在不斷地變化著。
總之,靜止不是絕對的不運動,不是完全的靜止,而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那么,運動和靜止到底是怎樣的關系?
6.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板書)
請觀賞漫畫“時間”。這幅漫畫體現的就是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它提醒人們:時間是寶貴的,它在永不停息地流逝著。在這“絕對運動”的過程中,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能抓住其“相對靜止”的一瞬間,成為時間的占有者。人生就像和時間賽跑一樣,要學會把時間掰成“兩半”來使用。
接下來請同學們試著總結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注意既要看到它們之間的區別,又要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
(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多媒體顯示)
運動靜止
區別含義不同哲學上講的運動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哲學上講的靜止指的是兩種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
性質不同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
聯系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或者用下面圖示)
[課堂總結]
(多媒體顯示)
[師](結合多媒體總結本課內容):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個關系:運動與聯系,運動與物質、運動與靜止。世界上的事物既是普遍聯系的,又是運動變化的。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我們必須正確把握這三個關系,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最后,讓我們在一首“動字歌”中結束這節課。
(多媒體顯示“動字歌”)
人生在于悟動,生命在于運動,
機緣在于活動,創業在于行動,
開發在于優動,改革在于巧動,
致富在于勤動,衰敗在于懶動,
創新在于主動,挨打在于被動,
災禍在于盲動,罪過在于亂動,
離心在于私動,無為在于不動。
●課后作業
一、選擇題
1.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笨死佐攧t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
A.前者是唯物主義觀點
B.前者承認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后者則否認了相對靜止,夸大了運動的絕對性,最終導致不可知論
C.兩者都正確說明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D.兩者都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長江起初發源于現在的三峽地區的山地,在1億年的歲月里,沿東高西低的地形走勢,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萬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塊與西歐板塊的擠撞,地中海的東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從而使原來東高西低的地勢演變成西高東低,長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變為向東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漸增高,因而長江的源頭也由三峽地區轉移到了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東雪峰。據此回答2~3題。
2.長江流向的變化過程體現的辯證法道理是( )
A.事物的變化發展無規律可循
B.發展就是變化.變化就是發展
C.客觀物質世界始終處于不斷運動、變化、發展中
D.事物的變化發展千頭萬緒,毫無秩序可言
3.長江流向由西向東的變化歷經了5000萬年,這說明( )
A.任何事物都處于絕對的運動變化之中,根本不變化的事物是沒有的,相對的靜止是不存在的
B.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是運動的特殊形式,不承認相對的靜止的存在,就無法科學地認識事物
D.要推動事物的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發展與進步
古希臘有個叫歐布利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鄰居的錢。一個月后,鄰居要他還錢,他賴賬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經不是上個月向你借錢的我了!编従影阉蛄艘活D,他要去告狀打官司。鄰居對他說:“你不是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嗎?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剛才打你的我了。”他無話可說。據此回答4~5題。
4.上述材料中這個叫歐布利德的人( )
A.夸大了靜止的相對性.否認了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B.夸大了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否認了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
C.把運動看成是精神的運動,否認了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D.承認了運動的絕對性,也承認靜止的相對性
5.下列說法的錯誤與上題結論一致的是( )
A.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B.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C.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D.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英國思想家單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方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任何運動又必須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叫載體!睋嘶卮6~7題。
6.上述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承認(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局部影響全局
C.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D.物質決定意識
7.下列對畢爾生的觀點評價正確的是( )
A.是正確的,因為他承認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堅持了唯物辯證法
B.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他否認了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C.他承認事物的運動是正確的,但其根本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D.其觀點屬于機械唯物主義
8.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馬克思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據此回答9~10題。
9.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 )
A.自然界的變化和發展
B.人類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C.客觀事物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變化趨向
D.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10.馬克思的上述論斷的哲學含義是( )
A.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派生物
D.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物質承擔者
答案:1.B 2.C 3.C 4.B 5.A 6.C 7.C 8.C 9.D 10.A
二、非選擇題
11.“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象的。”如何理解恩格斯這一論斷?
答案:
11.(1)恩格斯這個論斷提示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
(2)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離不開運動,任何物質的具體形態都是離不開一定的運動。
(3)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離不開物質。科學證明:物質是一切運動的主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7172.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意識的作用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