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堅持唯物辯證法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反對形而上學
一、綜合探究設計意圖
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到底什么是唯物辯證法?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我們中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應如何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為什么樹立科學發展觀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本單元各課內容學習之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本單元綜合探究主要基于此考慮而設計的。
本探究活動的設計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理論知識的綜合性。因為從知識要求來說,這一問題是對第七、八、九、十課所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搞好本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對有關唯物辯證法的知識了解得更系統、更全面。二是鮮明的思想教育性。從探究的題目就能體現出這一點,它要求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明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以及兩者的分歧的基礎上,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危害,從而在行動上自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特別是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努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探究活動開展建議
(一) 探究活動過程
1.建議采取分組探究和個人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分組方式可以考慮兩種方案:一是按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觀點分組,分別比較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和形而上學的孤立觀點的不同及表現、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和形而上學的靜止觀點的不同及表現、唯物辯證法的全面觀點和形而上學片面觀點的不同及表現,分層次探究如何堅持用唯物辯證法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形而上學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二是按學生關心的問題分組,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如何堅持用唯物辯證法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形而上學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供參考:
(1) “網上瀟灑走,有喜亦有憂”,在對待網絡的使用問題上我們如何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219
(2) 在反腐倡廉問題上,我們應如何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3) 如何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正確處理好與同學、家長和老師的關系;
(4) “順境”與“逆境”是每個人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兩種境遇,我們應如何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看待“順境”和“逆境”。
個人探究建議以設計問題引路,啟發學生思考。下面這些問題可供參考。
(1) 如何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什么是否承認矛盾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2) 列舉在實際生活中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具體表現。
(3) 有人認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可以概括為“世異則事宜,事宜則備變”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分歧。請你評析這一觀點。
(4) 用唯物辯證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2.整理好小組(或個人)的觀點,在班上交流
3.師生共同對各小組(或個人)活動情況進行評價
將交流的成果匯集成專題,可以寫成文章或小論文,召開主題班會進行交流,出一期板報或壁報,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制作班級主頁網上交流。也可以布置課外探究活動:聯系個人學習和生活實際,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怎樣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二) 探究活動注意事項
1.進行探究活動,要以理論觀點為依據。加深理解知識,也是探究活動的目標之一。根據本探究活動有較強理論概括性的特點,一定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本探究活動的主要理論觀點(包括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基本觀點、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這是落實思想教育的前提。可以通過列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在對比中加深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見下表)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
分歧之一分歧之二分歧之三根本分歧
唯物辯證法
形而上學
2.在本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提出探究問題的指導方案和建議,設計好探究的主要問題,做好學生關注問題的調查;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制作課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聯合學校團委和學生會就學生關心的某一問題組織辯論。
220
3.在本探究活動中,要注重實效性。由于本探究活動的內容多、概括性強,但不可貪大求全,要聯系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談全、談深、談透。教師可以結合反腐倡廉的事例,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
(1) 從聯系的觀點來看,腐敗現象的產生與歷史的、現實的種種消極因素和剝削階級的影響相聯系,它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二者沒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用孤立的觀點或唯心主義的觀點看問題都是錯誤的。
(2) 從發展的觀點看,黨和政府在反腐敗問題的態度是鮮明的,措施是有力的,特別是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根本舉措。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腐敗現象會得到有力的抑制和消除。
(3) 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既要看到黨的偉大、光榮和正確的一面,又要看到加強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應看到腐敗現象畢竟只是發生在少數黨員干部身上,是支流,絕大多數黨員和干部是廉潔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
(4) 總之,我們既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和全面認識腐敗現象,又要堅信黨和政府一定能夠戰勝腐敗現象。
4.在探究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密切結合實際,談真切感受,從而使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不是虛無縹緲的。比如,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中學生常見的片面性、絕對化的具體表現有:取得成績時,往往把個人努力絕對化,忽視外界幫助的因素;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容易偏執一端,灰心喪氣;喜歡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等等。又如,通過讓學生分析辨別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觀點:“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嘲笑別人的缺陷,卻不知道這些缺陷也在我們內心嘲笑著我們自已”;“在接受別人服務時,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務者,也是為別人服務的,那么你就會尊重為你服務的人,因為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和諧就是美和善”;“在純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么也看不見”;“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以上的哪些觀點符合辯證法的思想?
5.“探究路徑參考”提示。
第一個探究路徑,主要引導學生明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不同的三點表現。
第二個探究路徑,通過引導學生對矛盾普遍性的理解,加深認識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第三個探究路徑,意圖引導學生認識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也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實際表現。
第四個探究路徑,在學生明確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意義,深刻理解堅持唯物辯證法,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6.課時安排:1課時。
221
三、補充資源
1.為什么說堅持辯證法和堅持唯物主義是統一的
(1) 它們研究的對象是統一的,即客觀世界。只不過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論要說明世界的本質“是什么”,辯證法則要進一步回答世界的狀況“怎么樣”。二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
(2) 唯物論離不開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論是辯證法的唯物論,它全面、聯系、發展地解決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同時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3) 辯證法也離不開唯物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唯物論的辯證法,而不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它認為辯證法總的觀點和規律應當是從客觀物質世界中抽象出來的,而不是在人的頭腦中臆想出來的。
(4) 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每個原理之中,離開了辯證法的唯物主義和離開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都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要把二者有機地相結合。
2.為什么說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1) 它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即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雙方之間的聯系。辯證法承認矛盾,就必然承認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聯系,主張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相反,形而上學否認矛盾,也就必然否認事物之間的聯系,主張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
(2) 它揭示了發展的源泉,即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唯物辯證法必然承認事物的發展,主張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而形而上學由于否認矛盾,也就否認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只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3.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哲學依據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1)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要求實現“五個統籌”,即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提倡綠色GDP。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要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注意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考慮到后代人的發展需要。
(3) 唯物辯證法的全面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城鎮與
222
農村、東部與西部、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對內與對外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要兼顧城鎮與農村、東部與西部、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對內與對外的和諧發展,反對片面地看問題。
4.科學發展觀中“五個統籌”的實質
“五個統籌”的實質,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
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國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即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這將是今后幾十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
統籌區域發展的實質,是把握“兩個大局”,促進共同發展。鼓勵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并繼續發揮優勢,這是一個大局;支持和幫助內地發展,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保持比較發達的地區快速發展的勢頭和扶持落后地區的發展,都是國家的既定政策。地區差距不僅表現在東部和中西部之間,表現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也表現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內部。地區差距問題要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質,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社會發展領域存在的問題,許多同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職能不到位有直接關系,需要轉變政府職能。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等領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須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不能簡單地提“市場化”或“產業化”的目標和口號。
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實質,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是人均資源比較少的國家,資源約束是伴隨工業化、現代化全過程的大問題,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選擇、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技術政策的選擇,乃至社會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必須考慮資源約束和環境承載能力。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實質,是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的振興。中國正在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國際經濟地位正在發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F在我們面臨著和改革開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環境,這是謀劃國內發展必須考慮的。
統籌就是兼顧。這一系列“統籌”,都是從對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要求來說的,都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
(摘自:《時事資料手冊》2004年第2期)
5.循環經濟
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有的發達國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進。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是其三大原則。傳統經濟是
223
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與之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目前,我國已經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
6.當心被優勢“絆倒”
有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一家旅店,早上同時出門旅游。晚上歸來時,拿傘的人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人跌得滿身是傷,而什么也沒有帶的人卻安然無恙。拿傘的和拿拐杖的都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么會沒有事呢?”他沒有立即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問拿傘的人:“你為什么會淋濕而沒有摔跤呢?”拿傘的人說:“大雨來臨,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因為沒有拐杖,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就沒有摔傷,但卻忘了打傘!彼謫柲霉照鹊娜耍骸澳銥槭裁礇]有淋濕而摔傷了呢?”拿拐杖的人說:“當大雨來臨時,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但卻忘了拄拐杖,所以摔了幾跤!
第三個旅行者聽完后笑了:“當大雨來臨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既沒有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于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
是的,人們在很多的時候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能提醒我們,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
7.辯證地看待”順境”
中國俗語中有“六六大順”、“一帆風順”、“諸事順意”等,這說明人們都希望時時順利、處處順心。然而,順境并非意味著成功。實際情形是:身處逆境,有人能抓住機遇,大有作為;也有人得意忘形,“大意失荊州”。這說明,如何辯證地看待順境,是實踐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7739.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意識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