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 試 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測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第Ⅰ卷 (閱讀題,共70分)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段饔斡洝愤@樣的經典 明朝人所稱的“四大奇書”,除了稍晚出現的《金瓶梅詞話》,其余《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三種,都是傳統積累型的小說,是民間藝人和文人經過演講和戲劇等加工后才寫定的。這三部小說中,以《西游記》最不露集體創作的痕跡,小說作者以他自己的風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對唐僧取經故事所提供的藝術材料,使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獨創的、屬于他的個人風格的印記。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國有悠久的創作傳統和豐富的藝術經驗的積累,也有外來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學的意象的濡染。除了神?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產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漢以來方士、道士然后是藝術家——民間藝人和文人的虛構;佛、菩薩、魔則是由印度佛經傳入,然后匯入中國超人間故事的體系的。這種本土的和外來的超人間幻象的匯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說以來已漸次達到密洽無間;與此相應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對立中的互相滲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眾中從觀念到風習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段饔斡洝返乃囆g虛構正是建立在傳統藝術經驗和這種社會的宗教性觀念、風習的基礎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會了傳統藝術經驗所形成的藝術獨創性批判了社會的宗教性觀念,或更正確地說,和社會的宗教性觀念開了玩笑,對它進行了嘲弄。 在宗教觀念和社會意識中,神與魔是正與邪、是與非、順與逆、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象征,前者應予肯定,后者應被否定。但《西游記》不與宗教觀念和社會意識認同,吳承恩對神與魔一視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師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釋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調侃、捉弄的對象,至于天將神仙、菩薩金剛和諸路神?就更不在話下。不少妖魔倒是可親可愛,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對象,猴精孫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個。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氣而不在于他的改邪歸正,在于他的個性放縱而不在于受理性約束,讀者則同情于他受緊箍咒的窩囊氣而欣喜于他的有時妖性復發。西方路上好多魔頭和小妖的天真、狡獪和滑稽也引人喜愛;不少妖魔和神佛通聲氣,有淵源,是一家子。神與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價值觀就被拋棄,被超越,乃至宗教的虛偽性質也就徹底暴露了:因為說到底,天堂地獄,神佛妖魔這些超人間的幻象全是隨著藝術家的意旨轉的,是藝術虛構的產物�!段饔斡洝穭撛炝艘粋€神魔世界,同時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創造和作家本人所創造的同樣都是一種意識的虛構。 《西游記》不僅奠定了神魔小說這一小說品類的基礎,開拓了中國長篇小說的表現內容,而且是中國小說中極為少見的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作品。中國長篇小說的主題,通常集中在戰爭、愛情、政治、家庭等等社會性的關系上,很少有、或者簡直沒有像西方小說中《魯賓遜漂流記》那樣一類以人和自然斗爭為主題的作品�!段饔斡洝穮s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描寫了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并以降妖伏魔贊美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斗精神,它是人戰勝自然的凱歌。 (節選自《西游記》)1.下列對“神魔小說”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創作在我國有悠久的創作傳統,在創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學意象的濡染。 B.佛、菩薩、魔匯入中國超人間故事體系后,本土的和外來的超人間幻象的匯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說以來,逐漸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C.《西游記》中妖魔可親可愛,有人情味,引人寄以同情,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來卻成為被揶揄、調侃、捉弄的對象。 D.《西游記》首造了一個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說品類的基礎,開拓了中國長篇小說的表現內容,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系。2.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佛教傳入中國后,道教和佛教在對立中互相滲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眾中從觀念到風習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 B.《西游記》的藝術虛構以傳統的藝術經驗和宗教性觀念、風習為基礎,而又融會了傳統藝術經驗所形成的藝術的獨創性,嘲弄了社會的宗教性觀念。 C.因為吳承恩對神與魔一視同仁的看待,所以人們認為,神與魔是正與邪、是與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象征,應分別予以肯定和否定。 D.孫悟空可親可愛,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現在他的妖氣、他的個性放縱上,他受緊箍咒的氣讓人憤怒,他有時妖性復發讓人欣喜。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游記》是明朝人所說的“四大奇書”之一,屬于傳統積累型小說,卻最不露集體創作的痕跡,留下了個人風格的印記。 B.吳承恩為了拋棄并超越宗教的價值觀,徹底揭露宗教的虛偽性,在《西游記》中有意泯除了神與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寫成了一家子。 C.《西游記》里的各種藝術形象既是藝術虛構的產物,也是意識虛構的產物,它們都來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種宗教幻象,最終形成新的宗教。D.《西游記》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戰勝自然的凱歌。它描繪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此類作品在中國小說中絕無僅有。二、古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孔僖字仲和,魯國魯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長安,與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為建新大尹,嘗勸子健仕,對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請從此辭�!彼鞖w,終于家。僖與篆孫?復相友善,同游太學,習《春秋》,因讀吳王夫差時事,僖廢書嘆曰:“若是,所謂畫虎不成反為狗者�!�?曰:“然。昔孝武皇帝始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師則先王,五六年間,號勝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為善�!辟以唬骸皶鴤魅舸硕嘁樱 编彿可河艉椭唬骸叭绱�,武帝亦是狗邪?”僖、?默然不對。郁怒恨之,陰上書告?、僖誹謗先帝,諷譏當世。事下有司,?詣吏受訊。僖以吏捕方至,恐誅,乃上書肅宗自訟:“臣之愚,意以為凡言誹謗者,謂實無此事而虛加誣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惡,顯在漢史,坦如日月。是為直說書傳實事,非虛謗也。夫帝者為善,則天下之善咸歸焉;其不善,則天下之惡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誅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來,政教未過,而德澤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獨何譏刺哉?假使所非實是,則固應悛改;儻其不當,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顧天下之人,必回視易慮,以此事窺陛下心。自今以后,茍見不可之事,終莫復言者矣。臣之所以不愛其死,猶敢極言者,誠為陛下深惜此大業。陛下若不自惜,則臣何賴焉?齊桓公親揚其先君之惡,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盡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遠諱實事,豈不與桓公異哉?臣恐有司卒然見構,銜恨蒙枉,不得自敘,使后世論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寧可復使子孫追掩之乎?謹詣闕伏待重誅�!钡凼家酂o罪僖等意,及書奏,立詔勿問,拜僖蘭臺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命儒者講《論語》。僖因自陳謝。帝曰:“今日之會,寧于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里,此乃崇禮先師,增輝圣德。至于光榮,非所敢承�!钡鄞笮υ唬骸胺鞘フ咦訉O,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 冬,拜臨晉令,崔?以家林筮之,謂為不吉,止僖曰:“子盍辭乎?”僖曰:“學不為人,仕不擇官,兇吉由己,而由卜乎?”在縣三年,卒官,遺令即葬。 (節選自 《后漢書》 )4.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不善,則天下之惡亦萃焉 萃:聚集 B.臣之所以不愛其死,猶敢極言者 愛:吝惜 C.道既乖矣,請從此辭 乖:順,順利 D.崔?以家林筮之,謂為不吉 筮:用蓍草占卦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郁怒恨之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B.今日之會,寧于卿宗有光榮乎?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夫帝者為善,則天下之善咸歸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恐誅,乃上書肅宗自訟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源:]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僖和崔篆的孫子崔?友善,同游太學,在讀到吳王夫差那段歷史時,抒發了感慨,被人上書告發他們誹謗先帝,崔?因而被要求前去法官那接受審訊。 B.孔僖上書為自己和崔?申訴,理由是實際上沒有事實捏造誣蔑才能稱為誹謗,而孝武帝的所作所為在史書上寫得清清楚楚,這并不能算是誹謗。 C.元和二年春天,皇上巡視東方,回來路過魯地,祭祀了孔子。孔僖的回答得到皇上的的贊許,因而當即被授為郎中。 D.孔僖被任命為臨晉令,好友認為不吉利,勸他拒絕,他沒有聽從好友的勸告,前往就任臨晉令。在職三年,并且死在任上。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分)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臣恐有司卒然見構,銜恨蒙枉,不得自敘9.詩的頸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部分。①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 。 (蘇軾《前赤壁賦》)② ,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 (杜甫《登高》)③濁酒一吉林省長春市十一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804382.html
相關閱讀:2019級高二語文期中試題
2019學年高二語文上冊寒假練習題
陜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
陜西省寶雞園丁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2Wo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