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荚嚂r間90分鐘。滿分100分第Ⅰ卷(50分)一、選擇題、(共50小題,每小題1分,共5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讀圖完成1~2題。1.“站在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 就像一塊碧玉一般,鑲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東部兩座延伸出來的長長山脊,如同一雙溫柔的手,以無限的深情呵護著這熟睡的精靈”。文中的“這里”最可能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該科考基地位于 A.南極長城站 B.北極黃河站 C.格陵蘭島 D.青藏高原據此回答3~4題。3.公園管理部門計劃在甲地和山峰之間修建觀光索道,設計纜車的運行速度為每分鐘100米。下列說法可信的是 A.從甲地上行過程中觀賞到紅葉的變色率逐漸降低 B.從甲地乘纜車到達山峰需超過27分鐘 C.纜車的起止點的相對高度為575米 D.游客發現乙處紅葉林長勢明顯好于丁處4.紅葉節期間游客沿景觀步道從丁處開始游覽,可能看到的有A.位于甲處的纜車站 B.位于乙處的觀景臺 C.游步道旁小河河水枯竭 D.峰頂層林盡染讀圖完成5~6題。5.導致該區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時數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太陽高度 B.天氣狀況 C.晝夜長短 D.海拔高度6.根據圖中信息判斷,下列四地中最適合建太陽能發電站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回答7~8題7.關于PQ鋒面性質及雨區位置說法,正確的是:A.為冷鋒,雨區位于PQ西北側B.為暖鋒,雨區位于PQ東南側C.為暖鋒,雨區位于PQ西北側D.為冷鋒,雨區位于PQ東南側8.圖中山脈東側的地形地勢特征是:A.西高東低 B.東高西低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讀圖完成9~10題。9.圖中①②③⑦分別表示A.地表徑流、地下徑流、蒸發、人工降水B.地下徑流、地表徑流、管道輸水、跨流域調水C.地表徑流、跨流域調水、蒸發、人工降水D. 跨流域調水、地表徑流、管道輸水、人工降水10.關于人類對城市水循環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開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減少② D城市綠地建設,可以減少⑥完成11~12題。11.1960-1999年間,東亞地區A.季風環流越來越顯著 B.陸表溫度年際變化總體比海表溫度大C.1999年陸表溫度比海表溫度高 D.1985年以來陸表與海表溫度持續上升12.根據圖示信息推斷,1966年和1980年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旱澇情況是A.1966年北旱南澇、1980年北澇南旱 B.兩個年份南北皆澇C.1966年北澇南旱、1980年北旱南澇 D.兩個年份南北皆旱讀圖完成13~14題。 13.下列地理現象與主要成因對應正確的是 A.①與②風向不同——大氣環流不同 B.③與④氣候不同——海陸位置不同C.⑤與⑥自然帶不同——海拔高度不同 D.①與⑥植被相似——氣候類型相同14.蘇門答臘島曾多次發生重大泥石流災害, 其原因有①距海較近,降水豐沛②地形崎嶇,坡度較大③多火山灰,土質堅實④處板塊邊界,巖石破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讀圖回答15~16題。15.形成鼓浪石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蝕 B.風化和風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侵蝕16.圖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是 A.巖洞 B.巖礁 C.沙灘 D.海岸科考人員在河西走廊發現了一種類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崗巖千瘡百孔,距今已有上億年,周圍有4-5億年之前形成的沉積巖,右圖是該地區地質剖面圖。讀圖回答17~18題17.形成“蜂巢”地質作用是A.流水侵蝕B.風力侵蝕C.冰川侵蝕D.流水沉積18.此處地貌的形成過程是A.沉積-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外力侵蝕B.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巖漿噴出C.巖漿噴出-沉積-外力侵蝕-地殼抬升D.巖漿侵入-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據此回答19~20題:19.關于圖中甲乙丙丁四地降水差異的原因,敘述正確的是A.甲地緯度低,且位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B.乙地位于河流谷地,焚風效應顯著,降水最少C.丙地深處大陸內部,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少D.丁地海拔高,太陽輻射強,空氣上升運動顯著,降水最多20.關于圖示地區的陸地自然帶的變化敘述正確的是A.由甲到丙體現了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B.由甲向西體現了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C.由甲到丁體現了垂直地帶分異規律 D.由丁到乙體現了地方性分異規律下圖是江蘇省建國以來六次人口普查關于總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例變動情況統計圖,讀圖回答21~22題。21.從1982年到2010年,江蘇省總人口約增加了A.1 000萬 B.1 500萬 C.2 000萬 D.2 500萬22.從1964年以來,圖中②線持續上升,其主要原因是①生活水平提高,壽命延長 ②醫療條件進步,死亡率下降 ③青少年人口大量外遷 ④出生率下降 ⑤男女比例不平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下圖為某地從業人員性別構成圖,讀圖回答23~24題。23.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A.1985年第一產業中男性人數是1965年的一半以下B.1990到1995年,第二產業中男性就 業人數增加,女性就業人數減少C.女性第二產業人數超過第一產業人數的時間早于男性D.男性第三產業從業人數變化幅度大于女性24.圖示時期內,從從業人口結構變化可以看出,該地A.工業化進程加快 B.人口總數在減少C.從業人口總數在增加 D.農業用地規模在擴大讀我國某地區示意圖,回答25~26題。25.圖示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①旱澇、谂_風 ③凌汛、茱L沙 ⑤寒潮 ⑥鹽堿化 ⑦缺水 ⑧低溫A.①②③④ B.①④⑥⑦C.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⑧26.適宜在圖示平原地區大面積種植的農 作物有A.水稻、油菜、茶葉 B.春小麥、亞麻、甜菜C.棉花、玉米、甘蔗 D.冬小麥、棉花、花生讀圖回答23-24題。2.①②③④四個國家中,城市化進程中可能出現逆城市化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圖中箭頭最可能代表的是A.高科技新產品B.人口遷移C.產業轉移D.資金和技術右圖為“我國南方沿海某城市規劃圖”。讀圖回答332題。3.老城區位于城市的西北部,其有利的條件為A.礦產資源豐富 B.地形平坦 C.氣候溫和濕潤 D.水源充足3.未來中心商務區和大型倉儲式超市分別選址及理由A.甲為中心商務區——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最大消費人群 B.乙為中心商務區——交通便利消費人群多 C.丙為大型零售超市——交通便利 地價便宜D.丁為大型零售超市——交通便利 地價便宜花椒,落葉灌木或喬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實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調料、藥材。武都(位置見圖2)素以“千年椒鄉”之稱,古書有“蜀椒出武都”的記載。據此完成33—34題。33.與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產花椒的氣候條件較優的主要原因有?緯度較高海拔較高位于夏季風迎風坡年溫差較小? A.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4.某前,武都花椒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不便B.人力成本上升 C.土質退化D.種植面積擴大氣溫的日變化一般表現為最高值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圖3示意某區域某日某時刻的等溫線分布,該日丙地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讀圖回答5題。5.下列時刻中,最有可能出現該等溫線分布狀況的是?A ?6時 ? B 9時 ? C 12時 ? D ?14時讀圖完成36~37題。36. 關于該城市功能區的敘述,正確的有A.城市空間形態呈放射狀,多核心結構特征明顯B.傳統與新興并存的工業區集中分布,設施完備C.城市新開發區適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D.外來人口生活區位于城市邊緣,接近工業區37. 關于該城市地價的敘述,正確的有A.地租價格呈同心圓狀由內向外遞減B.低地價區位于人口、設施密集的老城區C.輕工業、商業就業人口區地價低于外來人口生活區D.科研文化區的地價高于城市新開發區右圖為某國家部分經濟活動分布。該國人口210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約2.6%,礦產品、可可和木材為其三大經濟支柱。完成38~40題。38.該國城鎮主要分布在①南部地區 ②鐵路沿線③畜牧區的中心 ④沿海地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9.該國A.南部年降水量比北部豐富B.水庫水不參與海陸間循環C.人口密集,經濟發達D.人口增長處于現代型40.下列城市最適合發展煉鋁工業的是A. E B. F C. G D. H2010年我國部分省區(圖中數碼所示)二氧化硫排放量統計圖,回答41~4241.圖示數碼標注的省區中A.自北向南二氧化硫排放量逐漸減少B.南方省區較北方省區二氧化硫排放量多C.人口眾多區域生活二氧化硫排放多D.珠江三角洲工業二氧化硫比重高42.A.經濟水平高 B.集中供暖耗煤多C.煤炭資源豐富 D.生活燒柴多下圖是我國西部某地區略圖,圖中左上方所示為當地鐵路沿線的草方格沙障。回答43~44題。43.P地與Q地相比,P地 ①年大風日數少、谀杲邓慷 ③年降雪日數少 ④沙塵暴日數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4.在鐵路沿線設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態功能是 ①截留水分 ②改變氣候類型③削弱風力 ④改變植被類型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讀下圖,回答45~46題\45.下列關于扎龍濕地形成條件的河南省內黃一中2014屆高三一模地理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30533.html
相關閱讀: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