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聯考高三地理學科試卷 2013.12.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Ⅱ卷(綜合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90分鐘。第 I 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50分)王教授于某日北京時間10:20從杭州(120°E、30°N)出發去夏威夷群島進行野外考察,飛機飛行了4小時40分鐘到達該地,當地時間為20:00。圖1為該島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1-3題1.若要拍攝以該島主峰為背景的照片,最合適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圖2是王教授在圖1中④處考察所拍攝的太陽照片,拍攝時當地時間最有可能是( )A.5:30 B. 17:30C.6:30 D.18:303.王教授所考察島嶼的經度位置是( ) A.165°E B.180° C.165°W D.160°W下圖為某區域海上航線示意圖。在一艘駛往大西洋的輪船上,船員在圖中①處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觀,此時為世界時(中時區區時)4時。讀圖回答4.下列四幅圖中(注:陰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處位置),與①處當日日出時刻相符的是( ) 讀合肥市逐日最高、最低氣溫變化圖和大氣熱量平衡示意圖,完成下題。5.下列關于合肥逐日氣溫的說法,正確的是( ) A.19日最高氣溫出現在當天的12:00,因太陽高度達一天中最大,②作用最強B.20日最低氣溫出現在當天的0:00,因④作用降到一天中最弱C.22日晝夜溫差小于19日,因為22日比19日②弱,③強D.22日晝夜溫差小于其他日期,因為22日比其他日期①強,④強6.下列示意圖中能夠正確表示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關系的是①鋒面 等高線與河流流向沙丘與風向 ?7月等溫線A.B.C. D.7.下列示意圖中,反映夏秋季節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的臺風氣流運動特征的是8.由圖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河流主要補給水源是湖泊水B.C.河谷處的地質構造是向斜 D.湖泊為咸水湖 ) ①亞歐大陸上受冷高壓控制②南亞盛行西南季風③開普敦溫和多雨④巴西高原一片枯黃⑤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時針A.B.C. D.讀“河流流量與距河口距離的關系示意圖”,回答。.圖中能反映一般河流規律的是A.① B.②C.③ D.④.下列河流中,曾出現過圖中④現象的是A.黃河 B.尼羅河C.密西西比河 D.亞馬孫河圖為“我國某區域1月和7月等溫線分布圖”。讀圖完成2~題。.圖示區域 A.1月等溫線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勢影響B.7月等溫線分布主要受海陸位置影響C.A處7月平均氣溫低于28? D.B處比A處的氣溫較差13.關于圖示區域地理環境特征的敘述,的是 A.區域內能夠欣賞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觀 B.區域內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春季開始進入汛期C.作物熟制由熟過渡到一年兩熟 D.該區域部分地區出現了土地荒漠化問題 P、Q兩區域的等高線圖,讀圖回答14-17題。14.圖中P處的地貌名稱是( )? A.河漫灘 B.沖積扇 C.三角洲 D.侵蝕平原15.與上圖中P地氣候類型相匹配的是( ) 16.圖中從Q至O的陸地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 )規律 A.經度地帶性? B.垂直地帶性 C.緯度地帶性 D.非地帶性17.按照“地勢平坦、取水方便、無水患洪災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則,在Q地聚落選址的最佳位置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下圖甲示意北美洲墨西哥主要城市分布,乙圖示意我國西藏主要城鎮分布。讀圖回答。18.關于圖中城市(鎮)分布及主要原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圖中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B.乙圖中城鎮主要分布在河谷,因為河谷地區水運便利C.甲圖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因為高原地區光照充足D.乙圖中城鎮主要分布在河谷,因為河谷地區熱量充足下圖為2000~2008年我國東部某市人口增長率變動圖,讀圖回答19-20題。19.該時段內,該市人口總量最大的年份是A.2003年B.2005年C.2007年 D.2008年2004年后人口機械增長率開始明顯下降的原因是該市A.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 B.出現逆城市化C.產業轉移和升級 D.城市居住用地緊張下圖為“印度某城市東西剖面圖”,顯示了人口密度與土地價格之間的相關關系,讀圖回答。2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地交通便捷,土地價格高?B.乙地環境優美,地價高,最可能成為住宅區?C.丙地人口密度大,是該城市的? D.地區土地價格自20世紀60年代,甲國邊境工業區,吸引乙國此投資建廠,并從乙國進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組裝成品后再銷往乙國。目前,這些邊境工業區已發展成規模不等的工業中心。據此完成~題據圖文資料推斷,與乙國相比,甲國A.技術水平較高 B.勞動力價格較低 C.消費市場較廣 D.資金較雄厚2影響甲國邊境工業區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是A.廉價勞動力 B.交通運輸 C.研發能力 D.環境質量24.關于四個平原上農業生產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面積廣闊,水源不足 B.乙-土壤肥沃,雨熱同期C.丙-草場茂密,水分不足 D.丁-河流眾多,黑土廣布25.關于四個平原農業生產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糧食商品率高 B.乙-機械化水平低C.丙-水利工程量大 D.丁-市場適應性強第Ⅱ卷二、綜合題(共計50分)26.讀世界兩個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圖A、B)和兩城市氣候統計圖(圖C),回答下列問題。(17分)(1)分別說明①②兩城市冬半年降水比夏半年豐富的原因。(6分)(2)比較圖A、B所示區域河流開發利用主要區別。(4分)2015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部海域的里氏9.0級地震誘發了海嘯,大船渡市的海嘯浪高達到23.6米。(3)簡析海嘯對大船渡市破壞嚴重的主要原因。(3分)表:2009年中、日部分數據比較石油自給率(%)能源消費總量(億噸石油當量)人口數(億)核電占全國發電總量的比重(%)日本0.25.81.2834中國(大陸)5020.313.31.12核電站主要用鈾-235裂變產生的能量來發電,它不排放CO2,產生的核廢料也絕對封存。核電站運行需要大量冷卻水。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需要鈾燃料30~40噸,而相同功率的火電站需要耗煤300~400萬噸。(4)根據表格內容說明日本大力發展核電的主要原因?(4分)27.(13分)拉薩河流域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資源,拉薩市位于拉薩河谷地。材料一:2015年10月26日,被譽為“西藏三峽”的旁多水利樞紐工程截流成功,標志著該工程進入主體建設階段。它是一座以灌溉、發電為主,兼顧防洪和供水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二:拉薩河流域圖?材料三:?拉薩河下游河谷地帶,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地帶,目前正處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期。下圖表示拉薩河下游河谷地帶土地利用狀況(1)拉薩河的水源主要補給類型是 補給和 補給。(2分)(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述旁多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對拉薩市產生的有利影響?(3分)(3)據材料三,拉薩河下游河谷地帶的土地利用類型中,面積最小的是 ;1998~2009年,變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是 ,導致其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3分)材料四:圖為拉薩市地形圖。(4)據材料四,拉薩市的城市空間形態呈 狀,影響其空間形態的因素是 和 。(3分)(5)拉薩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該城市規劃的總原則是“城中限高,城外限寬”,下列說法正確的( )( 2分)①沿河分布地形限制,所以“限寬” ②人口稀少無須拓展,所以“限寬”③氣候寒冷降水較少,所以“限高” ④保持城市特殊風貌,所以“限高”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28.(20分)讀圖和相關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固態降水率是指固態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百分比。下圖示意S半島及周邊地區等固態降水率線分布,據圖回答。(1)說明S半島固態降水率的分布特點(至少說出兩點)及其主要原因。(4分)150年中挪威在世界航運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以航海國家著稱于世。()S半島西側港口眾多,分析自然。(分)(4)景觀A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2分)(5)呂勒奧是瑞典著名的鋼鐵工業中心,試分析其形成的區位因素(4分)()你認為該區域的經濟活動主要分布在哪里?(1)(6分)①城市: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風,西北季風經過日本海,增溫增濕;且受地形抬升作用,水汽凝結,降水豐富。(4分)②城市:冬半年西風強盛,帶入充足水汽,降水豐沛。(2分)(2)圖A河流以水能開發為主。(1分)圖B河流以航運開發為主。(4分) (3) 震級高,距震中近,危害大;地處海灣;居民區集中分布在沿海低地。(3分)(4)日本經濟發達,能源的需求量大;日本常規能源貧乏,自給率低;核電站所需原料少,能量大,地區適應性強,清潔。(4分)27.(13分)(1)雨水(1分)?冰雪(冰川)融水(1分)(2)為拉薩市提供電能;減少洪澇對拉薩的危害;提供充足穩定的城市用水。(3分)(3)林地(1分)城鎮工礦交通用地?(1分)工業化和城市化(1分)(4)?條帶(1分)河流 地形(2分)(5)B (2分)28.(20分)(1)①北部高于南部(1分),原因是北部緯度較南部高(1分),(冬半年)氣溫較低; 、谥胁浚ㄉ降兀┐笥跂|西兩側(低地)(1分),原因是中部(山地)地勢較高(1分),(冬半年)氣溫較低; 、畚鳎ū保┎靠臻g變化明顯,東(南)部變化和緩(1分),原天津市七校2015屆高三12月聯考 地理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18300.html
相關閱讀: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