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君子博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君子博學
課堂互動
1.生:孔子為何遵從周朝的禮儀制度?
生:《八佾》(十四)一章孔子贊美周朝禮儀制度的完備。周的禮儀禮樂制度,以夏后、殷商兩代文化為鏡子,有傳承,有損益,有超越,使周代數百年文化粲然大備,繁榮昌盛。
師:孔子生活的魯國,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也是殷遺民的主要聚居地。當伯禽就國之際,便將大批的典章文物帶往魯國,從而使魯國從一開始就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尤其是鑒于周公的勛勞,當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準魯國破格使用天子之禮樂,遂使魯國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孔子目睹列國交爭,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為本位、以天子為核心的典章制度禮樂文物,不僅給人以肅穆莊重的感染力,而且因此而對周初制度發出由衷的贊嘆。本章內容,正是孔子面對現實而生發的思周情懷,才使他有條件據魯而創立儒家學派。
生:在孔子看來,周禮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范。因為周公受封于東方的魯國,文化中心東移,于是春秋時代“周禮盡在魯矣”(《春秋左傳》)。所以“吾從周”,也指“魯所存周禮而言”,“從周”也就是“從魯”。由此可見,孔子是個持文化發展論者。
2.生:孔子為何那么重視對《易經》的學習?請老師給予分析。
師:孔子認為《易經》是一部窮理盡命之書。一個人把《易經》學好了,就能明乎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可以無大過。由于孔子對《易經》的推崇,大大提高了《易經》在經書中的地位,使它成為五經之首。
生:近人馮友蘭也說:“吾人行為,能取法于《易》,即可不致有錯!保ā吨袊軐W史》)這是說他把《易》看作是求道、求圣,指導為人處世的準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要通過學習來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并避免犯錯誤。
師: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系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妒酚?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鬃舆@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3.師:下面我們一塊分析討論《述而》(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各章的精神要旨。
生:為了便于傳播自己的學術觀點,孔子平時帶頭講當時周王朝京都地區所通行的官話。
生:魯國地方的方言,是孔子用的母語。為了便于交際,交流思想,更為了顧全大局,孔子自覺采用官話,特別是誦讀《詩》《書》,執行祭祀和外交禮賓活動時,都采用官話。這實在是很有遠見的。
師:人們可以出于個人涵養或身份地位、利害關系而有所不談、有所不問、有所回避。正如孔子反對叛亂和暴力就不言亂、力;不相信鬼神、難解釋怪異,就不語神、怪一樣?鬃拥男摒B已夠“中庸”,堪享尊敬。然而,社會要發展,就必須直面現實、解決矛盾,就不能如孔子一樣“不語”就算了事。
生: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境的。
師:《述而》(二十五)這里講的文、行、忠、信不是四個學科,而是孔子的四項內容!拔摹笔菤v史文獻知識,“行”是修行,這里指社會實踐,“忠”和“信”是做人道德的兩個主要范疇。學文、修行為的是培養“忠”“信”品質,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這四項內容可以視為孔子的大綱。典制、德行互為表里,忠誠、守信則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
生:第二十五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容?鬃幼⒅貧v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4.生:孔子在《述而》(三十三)中特別強調“躬行”,這一觀點對我們仍有指導意義。
師:這是孔子聯系自己談知易行難,是孔子自謙之詞。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道德修養的關鍵是身體力行,即孔子所說的“躬行”。學習書本知識比起躬行實踐來,是容易些,按照道德規范去做,就不那么容易了;要形成好的道德習慣,堅持下去,就更難了。因此,孔子十分強調學用一致,言行一致,他自己也嚴格地要求自己。
生:對于“文,莫吾猶人也”一句,在學術界還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此句意為“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有的說此句應為“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我們這里采用了“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這樣的解釋。他從事教育,既要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他說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學生們盡可能地從這個方面再作努力。
5.師:下面再一塊學習《子罕》二章。
師:達巷人敬佩孔子,卻不完全了解孔子?鬃又驹趯崿F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達巷人都惋惜其沒有足以使他成名的專長。而孔子豁達、幽默,他不去表白,只風趣自謙地向學生說,我專長什么?還是專長于趕馬車的技術吧!因“御”在六藝之中最卑?鬃拥男男厮坪,什么意見都能容得下。這樣,一位雍容達觀的智者形象,便呼之欲出。
生:對于本章里“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師:而孔子在《子罕》(六)里直言說,自己多才多藝是由于年輕時社會地位低,所以學會了在當時的君子們看來是低賤的,而且是不屑于做的技藝。在孔子弟子們看來,孔子比以往所有的人物都要偉大,是上天支持的圣人。
生:在孔子個人,他對于貧很少思慮,甚至不以為意,他所在意者:“吾少也賤!痹诳鬃涌磥,被人歧視、羞辱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的。為了改變這卑賤、受人鄙視的社會地位,是孔子懂事后強烈的愿望,也是影響他一生的心理因素,并為此學習“禮”,學習做人,學習“六藝”知識技能。直至50歲后,做了大司寇,成了大夫,才擺脫了“賤”的社會地位。
師:艱苦生活會毀滅一些人,也會促使一些人成長。自古以來,偉大人物幾乎都有一段艱苦奮斗的歷史。一個人貪圖安逸,又想有偉大造詣,幾乎是不可能的。
6.生:《先進》中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對我國的教育有積極影響。
師:此章記載了孔門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稱之為“十哲”?鬃又匾曇虿氖┙蹋缘茏痈饔袑iL?鬃拥茏尤,言其廣大,未必確指,賢人七十二則有名有姓。而上述十位學生,其成就最高。這十人是四科學生中的代表人物。
生;孔子為了因材施教,而劃分專業,分科教育,這在我國教育史上有首創之功。
7.生:“圣人無常師”是孔子學問的精髓,也是我們學習的“座右銘”。
師:《子張》第二十二章既頌揚了孔子的好學,又點明了孔子學問的精髓是“文武之道”。文武之道是夏、商文化的積累,是周初文化的總結。賢者能掌握其精髓,認識修身治國的根本;不賢者也能掌握其皮毛,知道名物制度的事情。孔子在賢者與不賢者的身上,都可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沒有固定的老師,卻到處有自己的老師。向更多的人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7333.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登幽州臺歌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