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實用類文章閱讀之分析綜合
二、重點
1、分析、篩選、整合文章提供的信息。
2、依據有效信息句能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
三、難點
了解、學習選項設置的陷阱及應對策略。
四、教學課時
四課時(考點解讀、方法指導二課時,練習講解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考點解析:
現代文閱讀分析綜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考查題型主要是客觀題,但有時也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
二、解題基本思路
1、答題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通讀全文。只有這樣,才能總體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只有這樣才不會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錯誤。
第二步,明確題干指向。
第三步,把選項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關語句進行比較,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
2、具體方法
(1)、整體閱讀語言材料,把握語言材料的內容要點,即明確“文中”透視的信息點。
(2)、據試題的題干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對照語言材料進行搜索閱讀,查找題干信息與語言材料信息對應的信息源,以便準確地辨別真假信息,從而篩選出題干所需的信息。
(3)、將試題題干和選項與信息源進行對照和比較,通過比較鑒別真偽信息。
將試題題干和選項與信息源進行對照和比較,通過比較鑒別真偽信息。這是把握信息準確度的關鍵,需從兩方面人手:
①.著力于對信息源的重組和分析。根據試題提供的信息條件,將對應的語言材料中的信息源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看是否有與題千和選項對應的準確信息,這種準確信息要求信息“量”的大小恰好適“度”。
②.是對照比較,包括試題與信息源的比較和試題內選項與選項的比較。比較著力于
求同存異,由“同”肯定真信息,由“異”排除干擾信息,最后篩選出符合題旨要求的信息,求得正確答案。篩選的答案仍可放回信息源中檢驗,能使語言材料的上下文在語意上連成一體,不改變文意的答案即可確定為準確答案。
三、常見錯誤選項設計類型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替代整體,以局部替代全局,以個別替代一般,從而使考生作出錯誤的判斷。特別注意重要詞語前邊的修飾與限制詞,例如“一些”“有些”“幾乎”“除……之外”“到……為止”“絕大多數”“有時” “全都”“全部”。
例:
【對應文段】比如藏醫,很長一個時期,它的傳授是在寺廟中以隱秘的方式進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獨有的植物、動物、礦物和食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包括癌癥、中風在內的多種令現代醫學棘手的疾病有著較好的療效。
【對應試題】關于中醫學與西醫學的比較,下列說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對應選項】中醫學能治療包括中風在內的所有疑難雜癥,西醫學對這些病則感到束手無策。
2、張冠李戴
主要指命題人在解釋概念,或轉述文意時,故意弄錯對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誤入歧途。
例:
【對應文段】宋朝統治者為什么如此重視“茶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保持友好關系,以便集中力量與西北少數民族政權抗衡!安桉R互市”除了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茶利收入補充軍費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滿足了國家對戰馬的需要,又維護了宋朝西南邊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為什么也很重視“茶馬互市”呢?因為藏族非常喜歡飲茶……對于長期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的藏族來說,他們并不需要外界供給很多東西,但茶葉卻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對應試題】關于宋朝統治者重視“茶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對應選項】藏族非常喜歡飲茶,以馬易茶可以滿足他們對茶葉的需求
3、無中生有
是指所給選項中所說的內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從有效信息句中推斷出來。
例:
【對應文段】根據世界報業協會2003年6月13日發表的全球日報發行量排行榜,中國有3份報紙進入前20名:《參考消息》以日發行量270萬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報》以日發行量186萬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報》以日發行量150萬份排在第20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報紙消費國,日銷量達8200萬份。僅次于中國的是日本,日銷量是7080萬份。
【對應試題】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對應選項】不久前《參考消息》等3份中國報紙以其發行量巨大、國際影響深遠而在全球日報發行量統計中名列前茅。
4、因果混亂
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果”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是因果關系。
例:
【對應文段】到了清代,“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邊茶貿易”制度。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
器等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馬匹的需求雖然減少,卻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范圍更加廣泛,騾鈴聲聲,馬蹄陣陣,“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更加繁榮。
【對應試題】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對應選項】內地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馬匹的交易量減少。
“內地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馬匹的交易量減少”一句用“使”將兩個片段之間確定為因果聯系,而原文的表述是:“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等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馬匹的需求雖然減少,卻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苯榻B的是對馬匹等需要量減少,對皮革、黃金,以及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是“需要”決定的,兩者是時間先后的推移聯系。這樣,用 “使”連接,屬于強加因果。
5、主次顛倒
事物的變化發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現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題人設計陷阱時,有時會將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
【對應文段】到宋代……在這種情況下,“茶馬互市”除了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茶利收入補充軍費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滿足了國家對戰馬的需要,又維護了宋朝西南邊境的安全。
【對應試題】下列關于“茶馬古道”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對應選項】在宋代,“茶馬古道”上的巨額茶利收入是當時全國軍費的主要來源。
6、偷換概念
這種選項乍看與原文的說法一樣,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實際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例:
【對應文段】徐渭(字文長)創畫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雪竹,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后從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
【對應試題】對徐渭畫雪竹,下面的說法中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是哪項?
【對應選項】他能用不好的筆,畫出極為精絕的藝術珍品。
7、混淆已然與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經產生的情況,“未然”是事物即將出現的情況。命題者設計干擾項時,有時會故意將“即將出現的情況”表述或推斷為“已經產生的情況”
例:
【對應文段】究竟采取哪種形式,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說,鑒于木塔在世界古建筑中獨一無二的地位,文物局將把最后的修繕方案報請國務院審批 ,并申請專項維修經費.
【對應試題】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對應選項】應縣木塔的修繕方案已經國務院審批 ,并申請了專項維修經費。
8、混淆或然與必然
事物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發生”;另一種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發生”。命題者設計干擾項時,常將“或然”的趨勢表述成“必然”的趨勢。
例:
【對應文段】太陽風也會引發磁層亞暴。在磁層亞暴期間,距離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處可能會產生強烈的真空放電和高壓電弧,給同步軌道上的衛星帶來災難,甚至導致衛星隕滅。1998年5月發生的一次太陽風使美國發射的一顆通訊衛星失靈,導致美國4000萬個尋呼用戶無法收到信息。
【對應試題】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對應選項】強勁的太陽風一旦引發磁層亞暴,將導致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失靈甚至隕滅。
四、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創新與想象 王生平
⑴藝術貴在創造,科學貴在創新、藝術是情感的表達,追求的是美,科學是理性的事業,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離不開人類的想象力,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1-A)
⑵ 藝術不是科學,但藝術創作卻具有科學的品格,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就是這個意思,古人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深沉慨嘆;今人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中的“是”改成“這”,而提議者被尊為“一字之師”;著名鋼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鋼琴曲錯了一音而后悔:這一切都說明了藝術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強弱的構成因素、決定成分。盡管藝術采用的是形象的表達方式,但它的表達也有一個基本的技巧適中問題,也要符合客觀的規律即科學問題。無科學性,藝術表達就不會有美感(1-B),也就難以為人所理解。
⑶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現也常有某種藝術創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價值和意義,也會是“睫在眼前常不見”,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東西,還是不能說清楚、道明白。(1-C)楊振寧20世紀50年代關于“交換規范場論”的論文就經歷了一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霸20世紀50年代,我們只覺得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覺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認識到它跟數學的關系:”(《楊振寧文集》)電報的發明者美國人莫爾斯原本就是畫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國返回美國的輪船上,一名叫杰克遜的醫生在介紹一種叫“電磁鐵”的新器件時說:“實驗已經證明,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地通過!闭沁@句話使莫爾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膽設想:既然電流可以在瞬間通過導線,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電流來遠距離傳輸信息呢?這個想法使他坐臥不安,從此以后,他告別了藝術,投身到科學領域,專門研究電流傳輸信息的問題,最終發明了電報:美國發明家郝奧發明縫紉機的針頭,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發現“苯環”結構,都是在“無意識”的夢中完成的?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師,也不是卓越的力學家,而是一位整天擺弄花草的法國園藝家約瑟夫?莫尼埃。這些事例意味著,科學發現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它還依賴于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
⑷上述的創造和發現說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一。王國維曾提到了這一現象,他通過對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的研究,認為“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3題)1964年8月,毛澤東在同周培源、于光遠談哲學時也認為,“這首詩含有地圓的意思”。西方物理學家海森堡說“美是真理的光輝”, (3題)而愛因斯坦直接把科學發現稱為“自由創造”,表達的均是同樣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審美與科學殊途而同歸:同歸于歷史、實踐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與求美、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分工的優點是產生了專業和特長,缺欠是出現了職業的癡呆。(1-E)中外先賢、學者給了我們以忠告。達爾文說,若有來生,不再成為制造公司的機器,每周要讀詩、賞畫、學音樂。工程院院士許國志詩云:“他生倘得從吾愿,甘為詩書再獻身!庇捎谏鐣诎l展、歷史在前進,又由于生活、實踐是整體的、不能分割的,產生了專業和特長的強強聯盟,消化著消極的弊病,使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勢。科技美學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而美育學科的建立,則意味著我國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方面將大有作為。
⑸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啟示我們,不論是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還是其他創新,都不僅需要科學的邏輯推理,而且需要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1-D)不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覺、頓悟。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藝術品味和形象思維能力,這
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1.根據文意,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A )( C )
A.藝術追求的是美,但也離不開真。
B.有了科學性,藝術表達就會有美感。
C.科學家在追求“真”的同時,有時也會感受到“美”。
D.科技創新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但也離不開理性思維的輔助。
E.文中所說的“職業的癡呆”,是指對自己從事的職業缺乏了解。
F.科學與藝術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2.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證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電報。
B.毛澤東說,《木蘭花慢》含有地圓的意思。
C.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美學誕生了。
D.藝術創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
答案:D
(答非所問。)
3.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了藝術的科學性問題,這是重復嗎?請說明理由。答案: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重復。第二段是說藝術的表達技巧需要適中,符合客觀規律,因而有科學性;第四段則說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能夠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因而有科學性。
4.從事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的人,要分別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更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本題考查考生對作者觀點的概括能力。
答案: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學習藝術,以不斷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和創造能力;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應該學習科學,以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藝術的規律;一個人既懂得自然科學,又有藝術素養,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意對即可,應分別作答。)
五、特別提醒
1、解答科技說明文要做到快速、準確,可以用用三遍閱讀法來完成。
第一遍:從頭到尾仔細閱讀爭取完全讀懂,在讀的過程中,如果有個別語句不能夠 讀懂,可以跳過不管,一般來說,個別詞語對整篇的文章理解關系不大。
讀完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許有同學認為這樣閱讀會浪費時間,其實是為后面作題節省了時間。如果第一遍不讀懂,在作題的過程中,你會花更多的時間。
第二遍:閱讀題干和選項,要一字一句數著讀,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設置題目的角度。 然后結合題干提供的信息,有重點地閱讀全文,劃出與選項有關的信息。
第三遍:把選項和選項有關的信息結合起來,仔細比較,每個題目中設置的干擾項,都是可以從原文中找出依據排除的。確定選擇一個選項過程,就是排除其它三個選項的過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據,才能做到做題準確。
2、做題時注意調整心理,具備兩種狀態:
一是做題時精神要高度專注。
只有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地進入閱讀狀態和解題狀態,我們才能迅速、準確地發現問題,作出判斷。
二是一定要認真仔細。
這類文章一般是學術性文章,講求科學性、嚴謹性,語言準確、嚴密。雖然題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來自選文,但往往在極細微處做文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仔細,馬虎大意是萬萬要不得的。
答題口訣:
審清題意和要求,
看清文中有沒有,
弄清概念莫發愁,
修飾詞語勿遺漏,
“可能”、“將來”不要丟,
“原因”“結果”不調頭,
夸大作用是吹牛,
外延改變也是錯,
意思相反最不該,
推測結論有緣由。
六、布置作業
《優化方案》中論述類、實用類文章閱讀“分析綜合”專題練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8125.html
相關閱讀: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登幽州臺歌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