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文言文閱讀專項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文言文閱讀專項復習教案
高中文言文閱讀題選編(2)

(六)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6題。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蹦搜b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辟e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 從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謝 免冠:脫下帽子
D.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臉色、面貌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黑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B.今平原君乃以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平原君聞之,謂其大人曰 問其深,則其好者不能窮也
D.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 臣請為王言樂
3.對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從此兩人游,甚歡”
B.以無忌從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東伐魏”
D.平原君門下聞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公子天下無雙”的一組是( )
①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
②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
③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④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
⑤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信陵君思賢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見身處“博徒賣漿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見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為荒唐之人,這使信陵君改變了對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裝離他而去。
C.信陵君禮賢下上的行為感動了平原君的門客,他們紛紛離開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門下。
D.魏國危急,魏王使使往請信陵君,眾多門客都不敢勸其歸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義相勸,使他離趙救魏。
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于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痹扰e,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1)于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
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A“從此”在這里是兩個詞,跟隨這(兩個人);B“妄人”,這里應該理解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這里是“面子、顏面”的意思。)
2.C(兩句中的“其”字,前一個是人稱代詞,他的,后一個是指示代詞,那些;A兩個“以”字,都表示承接關系;B兩個“乃”字都表示轉折關系;D兩個“為”字,都是介詞,相當于給、替)
3.D(這里的“之”稱代的是平原君誤解信陵君這件事)
4.C(本題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門客不敢勸說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勸說
信陵君的話,排除包含這兩句的選項,就只有C項正確了。)
5.B(平原君恥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裝離他而去”的說法也欠妥當,因為從后面看,信陵君只是準備離開。)
6.郗超和謝玄兩人的關系不好。苻堅想滅掉東晉,已經吞掉了梁州和岐山,又準備侵入淮南一帶。在這緊急之時朝廷議定派謝玄統兵北伐,人們當中(對此)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說:“這個人一定能成就大事,早先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溫軍府中供職,看到謝玄用人都能做到人盡其才,即使是很小的任務,也要任用合適的人去做。我因此舉薦他,也許他會立功的!焙髞泶蠊σ殉,人們都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并敬重他不因個人愛憎埋沒人才的品格。(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魏公子聽說趙國有隱士毛公隱居在賭徒群中,(又有)薛公隱居在賣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會見這兩個人,兩人主動躲起來,不肯會見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們隱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這兩個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聽說這件事,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獨一無二的(人物),現在我聽說他竟然隨便跟賭徒和賣酒漿的人交往。公子是個糊涂人罷了!逼皆蛉税堰@些話告訴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別平原君夫人要離開(趙國),說:“當初我聽說平原君賢能,所以辜負了魏王而救援趙國,來滿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們的交游,只是一種裝飾門面的壯舉罷了,并不是為了尋求賢士。我在大梁的時候,時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到了趙國以后,唯恐不能見到他們。像我這樣的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當作是羞恥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庇谑钦硇醒b準備離開趙國。平原君夫人把這些話全部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脫掉帽子謝罪,堅決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門下客聽說這件事,半數人離開平原君來歸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歸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門客都到自己門下來了。
魏公子留居趙國十年不回國。秦國聽說魏公子在趙國,日夜加緊派兵東去進攻魏國。魏王憂慮這件事,派遣使者去請魏公子回國。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誡門下客:“有誰敢替魏王的使者通報的,處死。”賓客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沒有誰敢勸告公子回國。毛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之所以在趙國受到重視,聲名傳聞到各國,只因為有魏國。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軍攻破大梁,毀壞先王的宗廟,公子還有什么臉面站立在世上呢?”話還沒有說完,公子立刻變了臉色,吩咐準備車馬趕快啟程回去解救魏國。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蘇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望。匈奴留漢使,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悖戎列倥,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降者,陰相與謀劫單盂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使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工律,常能為漢伏?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庇詺ⅲ瑒、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長輩? B.私候勝曰 候:拜訪?
C.恐前語發 發:泄露? D.虞常果引張勝 引:帶領?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漢亦留之以相當?
作《師說》以貽之
B. 因厚賂單于?
相如因持璧卻立?
C. 常能為漢伏?射殺之?
公為我獻之
D.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
則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B.素與張勝相知?
C.數通使相窺望?
D.漢亦留之以相當?
4.能表現蘇武堅貞不屈的一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②見犯乃死,重負國
③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氣絕,半日復息
⑥單于壯其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本文主要敘述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經過,通過人物的行動和語言來刻畫蘇武的浩然正氣。?
B.第二、三段寫由于蘇武副使張勝的唆使,匈奴產生內訌,從而也累及蘇武。
C.從文章內容看,衛律原是漢朝官員,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歸漢之心。?
D.第四段寫蘇武為了保持氣節,寧死不受辱,寫張勝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蘇武的氣節。?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應做“招供”講。)?
2.B(A項做“用來”講;B項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講;C項做“替”講;D項做“這”講。)?
3.C(A項古義為“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今義為“妻子的父親”;B項古義為“有交情”,今義為“相互了解”;C項為“互通使者”;D項古義為“互相抵數”,今義為“相等”。?
4.B(①句講漢帝派他出使,⑤句寫蘇武被人救治,蘇醒過來,⑥句是單于對蘇武敬佩的表現。)?
5.A(B項不是張勝唆使;C項衛律沒有歸漢之心;D項文中沒有張勝投降的內容。)?
6.(參看譯文劃線處)?

【參考譯文】?
蘇武,字子卿,少年時由于父親(職位的關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后來慢慢提升到?中廄監。這時,漢朝連年討伐匈奴,雙方都屢次派使者去窺探對方的虛實。匈奴扣留了漢朝使者郭吉、路充國等十多批人。匈奴的使者來,漢朝也扣留下他們,算是抵數。(漢武帝)天漢元年,(匈奴)且?侯單于剛即位,害怕漢朝襲擊他,就說:“漢天子是我的長輩啊”。全部送回了漢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國等人。漢武帝嘉獎他明大義,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官銜,拿著旄節把被扣留的匈奴使者遣送回去,趁便送一批豐厚禮物給(且?侯)單于,以答謝他(改善關系)的好意。蘇武(接受使命后)和副使中郎將張勝,臨時充任的隨員;菀约罢心嫉氖勘、偵察兵一百多人一起出發。到了匈奴之后,就把準備好的一份禮物送給單于,答謝他(改善關系)的好意。而單于卻更加驕傲起來,這不是漢朝原來所希望的。?
匈奴正要派出使臣護送蘇武等人回國,恰逢發生匈奴的緱王和漢朝原來的長水虞常等一批人謀反案件。緱王就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曾經跟昆邪王一起投降過漢朝。后來跟浞野侯趙破奴(兵敗被俘投降)而留在匈奴,他們伙同(漢朝叛臣)衛律等人,暗中謀劃,企圖劫持單于的母親并投奔漢朝。這時正好蘇武一行人到了匈奴。虞常在漢朝時,平常跟副使張勝熟悉,偷偷去找張勝說:“聽說漢朝天子非常怨恨衛律,我能夠替漢朝用暗箭射死他。我母親和弟弟都留在漢朝,希望能得到漢朝的賞賜!睆垊俅饝怂⑺土诵┴斘锝o他。一個多月之后,單于出外打獵去了,只有閼氏和子弟們留在王宮。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機)起事,(不料)其中有一個人連夜逃走告發這件事,單于子弟便發兵和他們作戰,緱王等人全部戰死,虞常被活捉了。?
單于派衛律審理這個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恐怕以前(和虞常說)的話被揭發出來,把經過情況告訴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就一定要牽連到我身上,受到了侮辱才去死,就更加對不住國家了!”想自殺,張勝、;菀坏绖褡枇怂。虞常果真把張勝牽連了進去。單于非常生氣,召集貴族們來商議。左伊秩訾說:“假如(他們)謀害單于,(你們)將用什么更重的處罰呢?最好叫他們全部投降。”單于叫衛律去召蘇武來受審。蘇武對常惠他們說:“喪失氣節,辱沒了國家的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面目歸漢呢!”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刺。衛律大吃一驚,親自上前抱住了蘇武,(派人)騎馬去請醫生。在地上挖個坑,(在坑內)燒起只冒煙的文火,把蘇武伏在上面,輕拍他的脊背,讓血淌出來。蘇武氣絕半天才恢復呼吸。;莸热硕伎蘖,把蘇武抬回營帳。單于非常欽佩蘇武的氣節,早晚派人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關押起來。?

(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中郎將袁盎知其賢,乃請徙釋之謁者仆射。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于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
從行。上登虎圈?①,問上林尉禽獸簿,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文帝曰:“吏不當如此邪!尉無賴!”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前曰:“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爭口辯?②,亡其實!蔽牡墼唬骸吧!蹦酥埂?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③,于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薄太后聞之,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從行至霸陵?④。上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釋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亡可欲,雖亡石槨,又何有戚焉?”文帝稱善。拜釋之為廷尉。?
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于是,使騎捕之屬廷尉。釋之治問。曰:“聞蹕?⑤,匿橋下。久,以為行過!贬屩嘣唬骸按巳朔港嫞斄P金。”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固不敗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其后,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
文帝崩,景帝立,釋之恐。稱疾欲免去,懼大誅;欲見謝?⑥,則未知何如。卒見謝,景帝不過也。釋之事景帝歲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張季之所稱誦,可著廊廟!稌吩唬骸安黄稽h,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張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養虎的牢檻。②口辯:能言善辯。③司馬門:漢代宮廷的外門。當時的宮衛條令規定:出入司馬門必須下車,違者“罰金四兩”。④霸陵:漢文帝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聞蹕:聽到警蹕的傳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見謝:見帝而謝罪。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乃請徙釋之謁者仆射 徙:遷徙,貶職?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價?
C.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當:判決?
D.卒見謝,景帝不過 不過:不原諒?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盜先帝器?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張釋之“依法辦事”的一組是( ) ①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
②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
③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
④于是,使騎捕之屬廷尉。?
⑤釋之奏曰:“此人犯蹕,當罰金。”?
⑥假令愚民取長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釋之秉公執法,堅持原則,他認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張釋之正直,不阿諛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張釋之敢于說直話。?
C.在處理“驚輿馬”和“盜玉環”兩件事時,開始文帝認為張釋之處罰過輕。經張釋之的堅持,文帝最終同意了他的意見。?
D.景帝還是太子時,張釋之彈劾過他“不下公門,不敬”,后來景帝當了皇帝,張釋之因恐懼而生了疾病,過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5.聯系全文,下列對“太史公”評論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認為張釋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論有長者的風范。?
B.司馬遷認為張釋之的言論,實在值得在朝廷上傳頌。?
C.司馬遷用《論語》中的話表明他和張釋之是好朋友。?
D.司馬遷認為用《尚書》中的一段話來評價張釋之,十分貼切。?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尉左右視,盡不能對。?
譯文:
(2)使其中亡可欲,雖亡石槨,又何戚焉??
譯文: _______

【參考答案】?
1.C(A.徙:提拔;B.便宜:便利適宜;D.不過:沒有責怪。)?
2.A(憑著,介詞;B.“被”,介詞/“在”,介詞;C.“竟然”,副詞/“是”,表判斷;D.“將”,副詞/“且說”,連詞。)?
3.D(①并無法律依據;②張釋之的擔心;④文帝的行為。)?
4.D(不是因恐懼而生的病。)
5.C?
6.(1)上林尉東張西望,都不能回答。?
(2)如果其中沒有別人想得到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參考譯文】?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請提拔張釋之做了謁者仆射的官。張釋之朝見后,上前進獻一些方便適宜的計策。文帝說:“不要高談闊論,只要現在行得通就可以了!庇谑菑堘屩驼勄爻蜐h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漢朝能奪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稱好。
一次,隨從文帝出行。文帝登上養虎的圍欄,向上林尉詢問各種禽獸的情況,一共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顧右看,都回答不出來,養虎的工人在旁邊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詳細。文帝說:“官吏難道不應該如此嗎!上林尉是個沒有才能的人!”下詔讓張釋之授予養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職。張釋之上前說:“現在陛下因為養虎工人的能言善辯而過多地提拔他,我擔心天下的人會爭著效仿,只注重會說話,而不注重做實事。”文帝說:“說得對。”就沒有實施了。
不久,太子與梁王同坐一輛車上朝,經過司馬門時沒有下車,于是張釋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讓他們進入殿門。并以在司馬門不下馬不敬的罪名彈劾他們。薄太后聽說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著詔書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們才得以進入殿門。文帝因此覺得張釋之是個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職。有一次,跟隨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對大臣們說:“啊,用北山的石頭做外棺,把麻和絲絮切斷鋪在石縫里,然后用漆汁粘好,這樣別人動得了嗎?左右的人都說“好”!張釋之說:“如果它中間有可以讓人產生貪欲的東西,即使用銅汁把南山澆鑄起來,別人也還能有縫隙進去;如果它中間沒有可以讓人產生貪欲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棺,也不用擔心。”文帝稱好。授予張釋之廷尉的官職。
一次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有個人從橋下跑出來,使文帝馬車的馬受到了驚嚇。張釋之審問他。那人回答說:“聽到警蹕的聲音,就躲到橋下去了。過了很久,以為皇上已經走了。”張釋之回奏文帝說:“這個人沒有遵守警蹕而犯法,應當判他罰金!蔽牡郯l怒說:“這個人驚嚇了我的馬,難道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嗎?可是你卻只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應共同遵守的,這件事按法律應當如此;改變法律并加重處罰,這會讓老百姓對法律產生不信任感,將來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文帝過了很久才說:“你的判決是正確的。”
后來有人偷盜高祖廟里神座前的玉環,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氣,交給張釋之處理。張釋之按盜竊宗廟供用器物的有關律法上報,判決這個人在街上當眾處死。文帝大怒說:“這個人沒有道德,竟敢偷盜先帝廟里的東西,我交給你處理的原因,是想殺了他全家,而你卻按法律判決上報,這不能體現我對宗廟敬奉的誠意。”張釋之脫去帽子,跪在地上謝罪說:“按法律這樣處理就夠了,F在盜竊宗廟的器物就殺他全家,如果這個人盜挖了長陵的墓地,陛下又將怎樣處罰他呢?”文帝向太后稟報了這件事,后來才同意了張釋之的判決。
文帝死后,景帝繼位。張釋之很害怕景帝治他的罪,想稱病辭職,又怕惹怒景帝而被殺;想見景帝主動謝罪,又怕景帝不原諒他。最終還是去見了景帝并謝罪,景帝沒有怪罪他。張釋之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因年老生病而死了。
太史公說:張釋之的話有長者的風范,他遵守法律,不阿諛奉承!墩撜Z》上說:“不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朋友就夠了!睆堘屩难哉摽梢宰鳛槌⑸系牡浞丁!渡袝氛f:“不有所偏私,不袒護同黨,君王的道路才會平坦;不袒護同黨,不有所偏私,君王的道路才會通達。”張釋之差不多做到了

(九)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楊業,并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比豕谑聞⒊纾瑸楸Pl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
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師還,授鄭州刺史。帝以業老于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云州觀察使,仍判鄭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節度使潘美為云、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然失利。未幾,詔遷四州之民于內地,令美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余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監軍王,?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币蛑戈惣夜瓤谠唬骸爸T君于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泵兰磁c?領麾下兵陣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 倜儻:不拘于俗
B.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 撫膺:拍著胸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B.帝以業老于邊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令美以所部之兵護之 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
D.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句中“其"字稱代內容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嘗謂其徒曰?
B.業勸其主繼元降?
C.其子延玉亦沒焉?
D.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余萬?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楊業善于用兵的一組是( )?
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②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
③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④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⑤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⑥再率帳下士力戰?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業年青的時候就喜歡騎馬射箭,暗用兵法運用鷹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獵所獲得的獵物總要比同伴多一倍。?
B.楊業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勸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貪生怕死。?
C.楊業不主張正面與遼軍作戰,但是王?懷疑他另有圖謀,楊業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決定首先出戰。?
D、楊業敗至谷口卻不見埋伏的援軍,自知必死無疑,卻仍不投降,力戰至被俘,絕食而死。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帝以業老于邊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應為由北向南。)
2.C(A.皆為“被"之義;B.皆為“對,對于"之義;C.前一個為“用",可轉譯為“率領”,后一個為“因為";D.皆為“于是,就"之義。)?
3.D(A、B、C代指楊業,D代指契丹國母蕭氏。)?
4.C(“善于用兵”指的是楊業當將軍之后的事,①這時楊業還未當上將軍;④是楊業不堪忍受王?的猜忌侮辱而說的話,表現其報國忠心;⑥是楊業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拼死作戰,體現他的愛國與勇敢,與善于用兵無關。)?
5.A(A.“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是拿以后為將用兵和現在用鷹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現自己的報國思想;B.“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一句,“以"表目的,“生聚"即百姓;C.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監軍王?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陳述的就是這一內容;D.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以上文中語句陳述的就是這一內容。)
6.(1)皇帝認為楊業在邊防事務方面富有經驗。
(2)(既然)現在您拿不愿犧牲來責備我,那我就在你們之前首先出戰。

【參考譯文】?
楊業是并州太原人。父親楊信,擔任后漢麟州刺史。楊業少年時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喜歡仗義行俠,善于騎馬射箭,喜愛打獵。每次打獵,所得獵物總要比同伴多一倍。楊業曾對他的同伴說:“我以后當將軍領兵打仗,也會像(打獵時)用鷹犬去追逐野雞和兔子一樣!彼嗌倌陼r代奉事北漢皇帝劉崇,擔任保衛指揮使,并以勇猛矯健而聞名。經過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漢建雄軍節度使。在戰爭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戰必勝,北漢人都稱他為“楊無敵”。?
宋太宗親征北漢至太原,平日早就聽說楊業的名聲,曾經出重金想購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軍的包圍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勢危在旦夕,楊業勸北漢主劉繼元主動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劉繼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宮中的使者召見楊業,十分高興,讓楊業擔任右領軍衛大將軍的職位。(出征北漢的)大軍凱旋回朝后,又加授楊業鄭州刺史之職。宋太宗認為楊業在邊防事務方面富有經驗,又升任他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正當契丹軍隊侵入雁門關,楊業率領部下數千騎兵從代州北面的西陘寨出發,從小路趕到雁門關的北口,由北向南從契丹軍隊的背后發動攻擊契丹,將契丹軍隊打得一敗涂地。因立有戰功,楊業被升為云州觀察使,仍判鄭州、代州事。從此,契丹軍隊一看見楊業的軍旗,就立即領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軍隊開始了對契丹的大舉征伐,任命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云、應路行營都部署,命令楊業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敗仗。不久,宋太宗下詔書,要將云、應、寰、朔四州的居民遷往內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領部下的軍隊護送這些居民。這時,契丹皇太后蕭氏與她的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一起率領十幾萬軍隊重新攻陷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國軍隊正處在士氣最旺盛的時候,不能同他們交戰!比欢,監軍王?說:“您一向被人稱為‘楊無敵’,怎么現在遇到敵人卻逗留徘徊不與交戰呢?莫非您還有其他的意圖嗎?”楊業說:“我并非貪生怕死,只是因為現在時機對我方不利,白白犧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現在您拿不愿犧牲來責備我,那我就在你們之前首先出戰!?
臨出兵前,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敗。”于是,楊業指著(代州西北的)陳家谷口說:“請各位將軍在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兩翼準備支援。等我戰敗退到這里時,你們就用伏兵從左右兩邊夾擊敵軍救援我。不然的話,只怕我會全軍覆滅,不剩一人了!”潘美就與王?帶領部下士兵在陳家谷口排好陣式。從寅時一直守到巳時,王?派人登上托邏臺?望前面戰場,以為契丹軍隊被楊業打敗逃走,就想與楊業爭功,馬上帶領軍隊離開陳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擋,于是(帶領軍隊)沿著灰河向西南前進了二十里。不久,聽到了楊業兵敗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揮軍隊退卻。楊業奮力戰斗,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退到了陳家谷口。當他看見陳家谷口沒有伏兵時,當即捶胸大哭,隨即再次率領部下奮力拼殺。身上受傷達幾十處,士兵們也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斬殺了百十來個敵人。后來因為戰馬受了重傷,無法前進,于是被契丹軍隊俘虜。他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斗中犧牲。楊業于是仰天長嘆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來指望可以討伐敵人、保衛邊疆來報答皇恩,誰知卻被奸臣逼迫出兵,致遭慘敗,我還有什么臉面活下來呢!”于是絕食三天而死。

(十)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馮唐者,其大父趙人。父徙代。漢興,徙安陵。唐以孝著,事文帝。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唐具以實對。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祛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于巨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對曰:“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鄙显唬骸昂我?”唐曰:“臣大父在趙時,為官率將,善李牧。臣父故為代相,善趙將李齊,知其為人也!鄙显唬骸班岛!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鄙吓,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讓曰:“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間處乎?”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蹦俗鋸蛦柼圃唬骸肮我灾岵荒苡昧H、李牧也?”唐對曰:“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姽糍p皆決于外,歸而奏之。此非虛言也。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于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北逐單于,破東胡,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其后會趙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今臣竊聞魏尚為云中守,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出)私養錢,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避,不近云中之塞。虜曾一人,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五符。終日力戰,斬首捕虜,上功幕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由此言之,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說,是日令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云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余,不能復為官,乃以唐子馮遂為郎。?
太史公曰:馮公之論將率,有味哉!有味哉!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君之所稱誦,可著廊廟!稌吩唬骸安黄稽h,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瘪T公近之矣。?
[注]轂gǔ 車輪的中心部分? 閫kūn 郭門的門坎。這里指朝廷以內?
彀gòu 張滿弓弩 ?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為官率將,善李牧 善:友善?
B.獨無間處乎? 間:私下?
C.是以兵破士北 北:北方?
D.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主:統領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唐具以實對? B. 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
四美具,二難并 ? 今君乃亡趙走燕 ?
C. 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 D 跪而推轂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 ?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 ?
3.下列各組句子中,表現馮唐“不偏不黨”的一組是( )?
①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 ②唐具以實對?
③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④鄙人不知忌諱?
⑤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⑥乃以唐子馮遂為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組是( )?
A.馮唐侍奉過文帝、景帝、武帝,九十余歲才罷官不做。?
B.馮唐敢于直言,曾當眾讓文帝難堪過。?
C.馮唐據理陳辭,終于讓文帝赦免了魏尚。?
D.馮唐以孝著名,為人正直,不偏不黨。 ?
5.聯系全文,下列對“太史公”評論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認為馮唐的言論,實在值得在朝廷上傳頌。?
B.司馬遷認為馮唐關于將帥的議論非常精辟透徹。?
C.司馬遷認為用《書》中的一段話來評價馮唐,十分貼切。?
D.司馬遷認為要想了解馮唐,只要看看他的朋友魏尚就夠了。
6.把文言文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馮公近之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北,敗北)?
2.C(A.全部/設備;B.才/卻;C.結構助詞“的”;D.表修飾的連詞/表假設的的連詞。)
3.A?
4.A(沒有侍奉過武帝,官也沒有做到九十歲。)?
5.D(魏尚不是他的朋友。
6.①該賞的不賞,犯了法,文吏卻按律處分。
②馮唐差不多做到了。

【參考譯文】
馮唐的祖父是趙人。他的父親遷到代。漢朝建立后,又遷到安陵。馮唐以至孝著名,侍奉文帝。文帝的座駕經過,問他說:“老人家,您是如何成為郎的? 您的家在哪里?”唐都據實回答。文帝說:“我在代的時候,我的尚食監高祛屢次向我提及趙將李齊的賢能,以及他在巨鹿作戰時的事跡。現在我每次吃飯的時候,腦海里都會浮現李齊在巨鹿作戰時的雄風呀!您老人家知道他嗎?”馮唐回答說:“他還比不上廉頗與李牧的將才呢!被实壅f:“什么緣故呢?”唐說:“家祖父在趙的時候,做官而統御將士,跟李牧交情很好。家父以前做過代相,與趙將李齊相熟,所以臣了解他們的為人。”文帝聽說了廉頗、李牧的事跡以后,說:“唉!我為何得不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來做我的將軍呢?如果得到了,我又何必擔憂匈奴為患呢!”馮唐說:“陛下,你縱使得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將士,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氣,站起來,返入禁中,過了一會兒,才召見馮唐,責備他說:“您為何當眾羞辱我呢?難道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說:“臣是個鄉鄙之人,不懂得避忌。”于是再問馮唐說:“您怎么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呢?”唐回答說:“臣聽說古時君王派遣將軍的時候,跪下來推著車轂,說:‘朝廷內的事,由寡人作主;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8978.html

相關閱讀: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登幽州臺歌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