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標定位】
1、群落的結構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考綱知識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特征:物種的豐富度、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等。
(1)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2)種間關系: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體現了種間互助,其余三者為種間斗爭。
二、群落的空間結構
1、概念:指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
2、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①原因:陽光的利用、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等。
②意義: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植物分層為動物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2)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強度、地形、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常呈鑲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類活動對演替的影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要點名師精解】
一、種間關系的比較
關系
名稱數量坐標圖能量關系圖特點舉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
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數量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加
,同時減少,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地衣、大豆與根瘤
菌
寄生
對寄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開,則寄
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寄主會生活得更好蛔蟲與人;菟絲子
與大豆;噬菌體與
被侵染的細菌
競爭
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
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圖a;生存能力相
同,如圖b。一般生態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種間
競爭越激烈牛與羊;農作物與
雜草;大草履蟲與
小草履蟲
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數量上呈現出“先
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
化羊和草;狼與兔;
青蛙與昆蟲
【例1】下圖①~④分別為A.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B.大小兩種草履蟲;C.狐與兔;D.細菌與噬菌體四組生物的種間關系示意圖(縱軸表示個體數,橫軸表示時間)。請據圖回答:?
(1)判斷A~D四組生物的對應曲線:?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現的現象是由于 。?
(3)④與②相比,結果不同是因為 。?
(4)若四種種間關系中的b死亡,對a有利的曲線是 。?
(5)若狐死亡,則兔的發展趨勢是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種間關系有關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情況。根據圖形分析,一般來說共生是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一致;捕食是兩種生物一種增多(減少),另一種也隨著增多(減少);競爭是兩種生物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數量減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競爭,使一種(大)草履蟲死亡(餓死)?
(3)寄生關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敵)后減少(受草制約)?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類型比較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點原先沒有過植被,或雖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環境原有群落環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
時間經歷的時間長經歷的時間短
速度緩慢較快
影響因素自然因素人類活動較為關鍵
實例裸巖上的演替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點
(1)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變化的有序過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預測的。
(2)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例2】下列選項中一般不能演替為森(樹)林的是
A.西北地干旱地區的典型草原 B.大興安嶺火災后的林區
C.沂蒙山區的裸露巖地 D.黃河三角洲的棄耕土地
【解析】本題考查演替的定義。解此題可以采用排除法,A、B、D都是次生演替,而初生演替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階段,并且需要很漫長的時間。
【答案】C
【感悟高考真題】
(2010?福建高考)30Ⅱ.某石質海灘的潮間帶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間的凸出基質兩類環境組成,主要生長著滸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濱螺、岸蟹等動物。岸蟹主要以濱螺等小動物為食,其主要天敵是海鷗。
(1)有人選擇大小、深度等相似的兩個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濱螺(233只)捉出,移人幾乎無濱螺的A坑,研究濱螺對海藻及岸蟹種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
①圖A中滸苔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從種間關系角度看,滸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關系[高考資源網]
②水坑中岸蟹種群密度與___________海藻的種群相對數量呈正相關。研究發現,此種海藻占優勢的環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敵;而另一種海藻占優勢的環境則相反。請據此解釋B坑中的濱螺在移出前數量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構成的最長食物鏈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對水坑和凸出基質這兩類微型生態系統中濱螺密度和海藻物種數的調查,繪制成圖C。
①在濱螺極稀少的情況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護生物
多樣性,需要優先保護的是______________生態系統,
這種保護措施屬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當濱螺密度長期保持在100~200只/m2時,
____________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高。
【解析】II:本題考查生態學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第一題:
第1小題:圖A中移入濱螺后,滸苔數量下降,因此應是被濱螺捕食。滸苔和角叉苔同為藻類,且圖中滸苔數量下降后,角叉苔數量上升,因此二者為競爭關系。
第2小題:綜合圖A和圖B可見,水坑中岸蟹種群密度與滸苔的種群相對數量呈正相關。滸苔占優勢的環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敵,因而B坑中的濱螺在移出前,滸苔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敵,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數量較少,岸蟹數量少,對濱螺捕食少,因而濱螺較多。
第3小題:最長的為:滸苔-濱螺-岸蟹-海鷗
第二題:
第1小題:在濱螺極稀少的情況下,分析圖C,凸出基質生態系統中海藻物種數多,因此需要優先保護的是凸出基質生態系統,這種保護措施屬于就地保護。
第2小題:當濱螺密度長期保持在100~200只/m2時,水坑生態系統的海藻物種數多,抵抗力穩定性較高
【答案】II :1、(1)被濱螺捕食 競爭
(2)滸苔
B坑滸苔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敵,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數量較少,岸蟹數量少,對濱螺捕食少,因而濱螺較多
(3)滸苔-濱螺-岸蟹-海鷗
2、(1)凸出基質 就地保護
(2)水坑
(2010?海南高考)19.某棄耕農田植物種類40年間的變化情況見表。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物種數量 年數
植物類別14152540
草本2827263034
灌木0341219
喬木0001423
總計2830305676
A.物種多樣性趨于增加
B.該地群落發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發生了變化
【答案】B
(2009?全國卷Ⅱ)5.下列屬于種間競爭實例的是
A.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
B.以葉為食的菜粉蝶幼蟲與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細菌與其體內的噬菌體均利用培養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養瓶中生活的兩種綠藻,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數量減少
【解析】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屬于捕食,菜粉蝶幼蟲與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構成競爭關系;細菌與噬菌體是寄生。培養瓶中的兩種綠藻構成競爭關系。所以選D 。
【答案】D
(2009?海南高考)18.在自然狀態下,某一樺樹林中出現了云杉樹苗,云杉長大后,高度超過樺樹林。樺樹不如云杉耐陰,而逐漸減少,最終形成以云杉為主的樹林,這種現象是
A. 初生演替 B. 生物入侵 C. 生物進化 D. 種間竟爭
【答案】D
(2009?遼寧、寧夏高考)32.(11分)
跳蟲、甲螨和線蟲是土壤中的主要動物類群,對動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請回答:
(1)由于跳蟲和甲螨活動能力 ,身體 ,不適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蟲器等進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蟲用于實驗室培養,最好選擇下圖中的吸蟲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為標本保存,最好選擇吸蟲器 ,理由是 。
(3)現在一培養罐內同時培養跳蟲、甲螨和線蟲三個種群,若他們均僅以罐內已有的酵母菌為食,則跳蟲與甲螨之間的關系是 ,線蟲與酵母菌之間的關系是 。若跳蟲種群所含能量增長nKJ,則跳蟲消耗的酵母菌所儲存的能量至少為 KJ。
【解析】(1)土壤中跳蟲和甲螨活動能力較強,身體微小,不適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蟲器等進行采集。
(2)跳蟲多棲息于潮濕隱蔽的場所,屬于好氧型, 濕棉花模擬土壤濕潤環境,利于跳蟲存活
(3)跳蟲與甲螨都以酵母菌為食,所以為競爭. 線蟲以酵母菌為食,它們之間的關系為捕食關系,最高傳遞效率為20%, 跳蟲種群所含能量增長nKJ, 跳蟲消耗的酵母菌所儲存的能量至少為n/20%=5n KJ
【答案】(1)較強 微小
(2)B 該吸蟲器中的濕棉花模擬土壤濕潤環境,利于跳蟲存活
D 該吸蟲器中的酒精可將收集的甲螨及時固定,防止腐爛
(3)競爭 捕食 5n
(2008?全國卷Ⅰ)某水池有浮游動物和藻類兩個種群,其種群密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如圖,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專食浮游動物的某種魚(丙),一段時期后,該水池甲、乙、丙三個種群僅剩一個種群。下列關于該水池中上述三個種群關系及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B.甲和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丙種群
C.丙和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D.丙和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丙種群
【解析】本題考查種間關系圖像的識別。是一道曲線題,主要以圖像的形式考查種間關系。甲為藻類,乙為浮游動物,丙是某種魚,魚和浮游動物競爭藻類,同時魚又捕食浮游動物,,該生態系統中最后只能剩下生產者
【答案】C
(2008?海南高考)一塊甘蔗田棄耕幾年后,形成了雜草地,該草地群落中
A、物種組成比甘蔗田簡單 B、動物沒有分層現象
C、物種組成比甘蔗田復雜 D、植物沒有垂直結構
【解析】廢棄的甘蔗田發生了群落的演替有原來比較單一的甘蔗種植,被雜草代替,物種的豐富度增加了,結構復雜了。在該群落中動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層現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動物。
【答案】C
(2008?廣東高考)菟絲子葉片退化,莖黃色或黃褐色,常生長于龍眼、柑橘等果樹的樹冠層。下列有關菟絲子和果樹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影響果樹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樹的水分和養分
③競爭土壤水分和營養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解析】菟絲子吸收果樹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養分,影響果樹的光合作用;與龍眼、柑橘為寄生而不是競爭關系。
【答案】D
(2008?天津高考)為研究人工生態系統中大草履蟲和櫛毛蟲間捕食關系的影響因素,設計如下兩組實驗。
實驗一:在培養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蟲和櫛毛蟲,得到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見甲圖);?
實驗二:在培養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隱蔽場所,再同時加入大草履蟲和櫛毛蟲,得到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見乙圖)。
據實驗判斷,正確的是 ( )?
A.沉渣對櫛毛蟲的種群數量變化無影響?
B.大草履蟲以櫛毛蟲為食?
C.培養液為上述生態系統提供能量?
D.大草履蟲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謝外,其余部分流入櫛毛蟲
【答案】C?
(2008?廣東理基)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陸地均可發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緩慢
D.動物群落的演替與光照條件無關
【答案】D
【考點精題精練】
1.下列屬于群落層次的是
A 一個池塘中全部的魚
B 一個草原上全部的動植物
C 一個被雜菌污染的培養皿上的全部生物
D 一片白樺林
答案 C
2.(2010?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模)下列有關生物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BD
A.群落演替過程中各種群呈S型增長
B.群落的穩定性與群落中物種豐富度呈正相關
C.群落內的種間競爭比種內競爭劇烈
D.群落中垂直結構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
3.珠江三角洲地區引種養殖的巴西蝸牛跑出養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產本地的蝸牛幾乎絕跡,以上事例分別描述了( )
A.捕食和種內斗爭 B.競爭和寄生
C.捕食和競爭 D.捕食和寄生
答案D
4.下圖示某孤島上存在捕食關系的兩種生物種群個體數量變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D )
A.種群①為捕食者,種群②為被捕食者
B.種群①的營養級比種群②的營養級高
C.種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種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種群②的數量隨種群①的數量減少而減少
5.下圖表示幾種生物種群個體數目的變化,①、②、③表示的關系依次是 ( )
A.種間斗爭、種內斗爭、種內互助
B.競爭、互利共生、捕食
C.種間互助、種間斗爭、互利共生
D.捕食、競爭、互利共生
答案 D
6.在制作泡菜時,乳酸菌產生的乳酸可以抑制異種微生物的生長,但乳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又會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這些現象中包括的生態因素有( B )
A、競爭和種內斗爭 B、種內互助、競爭和種內斗爭
C、競爭和種內互助 D、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
7.下列因素中可導致松鼠種群內競爭加劇的是
A.環境溫度升高 B.捕食者數量增加
C.種群內疾病流行 D.種群繁殖率提高
答案D
8.下圖中,甲、乙、丙分別表示兩種生物種群隨時間推移發生數量變化。那么甲、乙、丙 三幅圖表示的關系依次是( )
A.競爭、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競爭
C.競爭、共生、捕食 D.捕食、競爭、共生
答案 B
9.從生態學角度看,表現出物種間競爭關系的詩句是( )
A.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答案B
10.如圖為三種蜂的生存曲線。葉蜂產卵于葉上;泥蜂貯存其他昆蟲的幼蟲作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蟲由工蜂直接喂養。這三種蜂的生存曲線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答案 A
11.有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沙丘、火山巖上進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無競爭現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現象明顯
C.通常情況下,初生演替所需時間較長,次生演替所需時間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難形成森林
答案C
1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以下關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表達,不正確的是 B
A. 任何一個群落都是動態系統,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難形成森林
C. 群落演替的動力來自群落內部,外因會引發演替進行
D. 人類活動主要是改變自然界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一塊玉米地棄耕幾年后,形成了雜草地,則正確的敘述是
A.該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B.該地的動物群落沒有分層現象
C.此時,該地的物種豐富度變大 D.該地的植物群落沒有垂直結構
答案C
14.近年來我市有些地方出現嚴重的耕地撂荒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將會發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下面列舉的情況中哪項不是未來群落演替的趨勢?
A.營養級的數目增加
B.非生物的有機質(生物的遺體或脫落物)減少
C.群落的結構復雜化
D.每年同化的太陽能增加
答案B
15.(2010?蘇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A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內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C.森林遭受火災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屬于初生演替過程
D.人類活動不能改變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6.回答下列有關生態學的問題:
(1)研究人員將Sl與S2兩個種群放在一起培養,在環境溫度為T1與T2條件下,測得種群數量變化如右圖中A、B所示。
① Sl種群與S2種群的關系是 。
② 如果環境溫度是不穩定的,在一定頻率下發生T1、T2的交替變化,Sl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右圖。S2種群數量變化將會怎樣?試在右圖的坐標中表示出來。
(2)科研人員對海洋某種食用生物進行研究,得出了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如右圖所示。分析圖回答問題。
① 在 點時,種群補充量最大;
在 點時,表示種群的環境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
② 該圖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撈中的指導意義是:
。
答案:(5分)每空1分
(l)①競爭
②見圖
(2)① B; D
②可以根據種群的變化規律及環境最大負荷量,確定最適捕撈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17.某研究所對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進行了幾年的跟蹤調查。右圖表示某種魚遷入此生態系統后的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
(1)下圖A、B能反映魚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________。
(2)t2時期后,種群數量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在t1時該種群的年齡組成可能為____________型。
(4)若在t2時種群數量為K,為了保護這種魚類資源不受破壞,以便持續地獲得最大捕魚量,應使這種魚的種群數量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因為此時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這條河流受到輕度污染,則對此生態系統不產生明顯影響;如果出現惡性污染事件,則會導致絕大多數水生動、植物死亡,河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請運用生態學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1分,共8分)(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間不足、捕食者數量增加、種內斗爭加劇(或其它合理答案) (3)增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7376.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生物第二輪細胞的增殖和受精作用專題導學復習
2012屆高考生物考點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精講精析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生物考點環境保持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與分析精講精析
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 必修1 第三章~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