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的保證
考情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具體表現在: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成員之間及其與無機環境之間,以食物鏈為渠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通過自我調節能力,實現著系統的相對穩定。
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加強對生態學基本概念(如,生態因素、種群、群落、競爭、捕食、食物鏈、自我調節能力、生物多樣性,等等)和原理(如,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特點)等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將已學習過的基礎知識通過進一步整合,構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注意尋找所學生態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才能面對新的情境從容解題。
近幾年生態學部分的高考試題,幾乎都與科學—技術—社會(STS)密切相關。如生態農業、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農林害蟲的防治、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等等。
“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復習,也可采用以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為主線,以核心概念為基礎,梳理出相關的知識要點,構建成有機的知識網絡,加深對生態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要點梳理:
1 生態因素
1.1 生態因素的概念:環境中影響生物的 、 和 等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
1.4 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
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起作用的。在分析某種生物的環境條件時,既要分析各種生態因素的 作用,又要找出其中的起 作用的因素。
2 種群
2.1 種群—— 存在的基本形式;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4 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用 法可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用 法可調查有趨光性的昆蟲的種群密度;而動物的種群密度的調查,常常采用用 法。
3 群落
3.1 群落是指同一時間內,聚集在 中各種生物 的集合。
3.2 群落的空間結構
垂直結構: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 現象。植物的群落的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等會見資源的能力,又為動物創造了多樣的 。
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 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
長特點的不同,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 。
4 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生態系統是指由 與它的無機環境通過 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她是指地球上的全部 及其 的總和。按照地理環境的不同和生物分布的特點,又可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等。
自然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有稱為“地球之“肺””的 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等。最大的水域生態系統是 生態系統,以及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等。介于陸地和水域之間的、有稱為地球之“腎”的 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則包括:農田生態系統和 等。
5 生態系統的結構
5.1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非生物成員:物質包括 等;能量是指 。
三大生物成員:(按照獲取營養的方式劃分)
生產者: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合成代謝的類型是 ;主要是指 。
消費者:可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合成代謝的類型是 ;包括各類動物。按照動物取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 → 等。
分解者:生態系統的 的成分;合成代謝的類型是 ;包括各種腐生生物,如 等。
5.2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的概念: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 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生態學諺語描述的食物鏈中含有 個營養級。
食物網是由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中
流動的渠道;是生態系統保持 的結構基礎。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與生態系統基本功能的關系:
6 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穩定性
6.1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 、 和 的過程。
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 。能量流動的起點主要開始于綠色植物的 作用。
能量流經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時,每一營養級所同化能量都有3個去向:① ;
② ;③ 。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兩個主要特點是:① ;② 。
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主要是:
6.2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氮循環和硫循環等)
組成生物體的 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 到 ,又從 到 的循環過程,稱之為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碳在生態系統中循環的主要形式是: 。循環的過程是通過 從無機環境進入群落,通過 從群落回歸無機環境。
6.3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是 。
6.4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包括 信息、 信息和行為信息。這些信息的傳遞,保證了生物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有利于生物 的繁衍還能調節生物的 關系。
6.5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恢復自身 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 能力。這種能力的大小,又取決于生態系統成分的 性和營養結構的 性。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 穩定性和 穩定性。不同生態系統在兩種穩定性的表現上有一定的差別。生態系統在受到不同干擾后,其恢復速度和恢復時間也是不一樣的。
生物圈穩態的自我維持,從能量角度來看, 是生物圈維持正常運
轉的動力;從物質方面來看, 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7 生態環境的保護
浩瀚宇宙中,只有一個地球!她是生命的搖籃!她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7.1 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人口的劇烈增長,在消耗大量 的同時,加劇了對 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難度。
7.2 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 短缺、 層的破壞、
、土地 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此外,生態環境問題還應該包括:有害物質(如殺蟲劑、重金屬、大量使用的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帶來的“赤潮”和“水華”等現象。
7.3 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 以及各種各樣的
,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它包括 多樣性(分子水平)、 多
樣性(個體水平)和 多樣性(群體水平)。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可以簡要地概括為: 保護和 保護。
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人類面對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識之士提出的新的發展觀。它追求的是 、 、 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2135.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 必修1 第三章~第四章
2012屆高考生物第二輪細胞的增殖和受精作用專題導學復習
2012屆高考生物考點環境保持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與分析精講精析
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生物考點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精講精析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