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近三年全國新課標卷與遼寧卷高考詩歌鑒賞考點分析一覽表
年份內容
卷別 2009年2010年2011年
全國新課標卷宋詞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涉及考點:形象(景象)、表達技巧、思想情感南朝陳樂府詩江總《雨雪曲》
涉及考點:形象(景象)、語言、思想情感唐詩周樸《春日秦國懷古》
涉及考點:思想情感、表達技巧
遼寧卷宋詩歐陽修《晚泊岳陽》
涉及考點:想象、思想、情感、表達技巧宋詩陳與義《雨》
涉及考點:內容與思想情感、表達技巧宋詩黃庭堅《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
涉及考點:形象、表達技巧
命題規律與備考建議
1.詩歌取材范圍主要以唐宋作品為主,主要是為了突出唐宋詩歌的“霸主”地位,而宋代詩歌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因此在備考中全面涉獵各朝代的各題材詩歌作品的同時,仍要加大對唐宋詩歌備考的力度。
2.對形象、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的考查是詩歌鑒賞命題的重點,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會涉及,因此在依據考綱考點備考的過程中,要側重對這幾個考點的備考。
3.分題材對詩歌鑒賞進行備考,明確各題材的主題內容和情感方向,規范各考點答題思路和答題模式。
真題演練
1 [2011?遼寧卷]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11分)
題鄭防畫夾五首①(其一)
黃庭堅
惠崇②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③,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鄭防:畫的收藏者,生平不詳。畫夾:分頁裝潢的畫冊。②惠崇:北宋僧人,畫家。擅長畫雁、鵝、鷺鷥及水鄉景色。③瀟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請從畫境、真景以及兩者的關系上對本詩進行賞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評這首詩說,要別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畫,這“太過”、太夸張了。你認為這個批評恰當嗎?請簡要說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畫,畫面上煙雨籠罩湖面,天上掠過歸雁;進而作者仿佛已由畫境置身于現實的湖上,望著歸雁,就想喚一條小船歸去;突然,耳旁響起朋友的聲音:這是一幅畫。于是作者才發現自己是將畫境當作真景了。作者從畫面引出真景,再從真景返回畫境。(答出畫境的,給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給2分;答出從畫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畫面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意象),理解詩歌大意的能力。畫境就是畫面所畫的情景,真景是指真實的現實生活,前者是指藝術情景,后者是指現實生活情景。通過解讀詩歌可知,其前三句作為畫境,最后一句作為真景。因為畫面逼真、栩栩如生吸引作者入境,直到朋友提醒才返回真景,走出畫境,這樣才能準確理解畫境與真景之間的關系。
(2)【答案】 不恰當。表面看,這首詩確有不合常理之處,但其實卻十分高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因欣賞畫中景色而產生幻覺的一種獨特感受,從而贊賞畫的高度逼真。批評者卻未能領悟詩的這種佳趣。(答出詩表面上看不合理其實很高妙的,給2分;能作簡要說明的,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認為前人的說法恰當,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給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領悟詩歌藝術特色和詩的趣味性。如答“不恰當”,可從詩歌的高妙之處是觀畫者被吸引進入畫面境界因而勾起思鄉之情,來襯托畫的逼真和繪畫者技藝的高超。詩的趣味性就在于欣賞者與繪畫者產生了共鳴,共鳴的結果是欣賞者誤以為這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這完全符合藝術的表現方式。那種認為“‘太過’、太夸張”的人,其實是理解浮于表面,未領會該詩藝術的妙處與佳趣。當然,學生只要答出其中一種即可,可以認為前人的說法恰當,也可以認為前人的說法不恰當,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給分。
【詩歌賞析】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早年以詩文師從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莩绲纳剿⒒B饒有情趣,王安石、蘇軾都有詩題詠他的畫作,蘇軾的七絕《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膾炙人口。
《題鄭防畫夾》共有五首,是黃庭堅題詠鄭防畫夾中作品的詩,這是第一首。鄭防是藏畫的人,畫夾大概相當于現代的集錦畫冊之類。詩的大意是:惠崇畫的煙雨歸雁圖,(讓我仿佛)坐在了我(喜愛的)瀟湘洞庭(的浩渺湖波)之上。想要呼喚扁舟(載我)歸去,老朋友說(這)是丹青(畫作)。這首詩前三句寫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動人,待到詩人欲喚舟回鄉時,方明白并非真景,原來是畫。前三句的烘托作勢,目的全為閃出最后一句,足見頗費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勝。詩的首句六字,既點明畫的作者,又描繪出畫境。畫中景物并非只有“煙雨”“歸雁”,但作者卻有意留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詩中給人們展現了一幅煙雨歸雁圖。二三句承上,一氣而下,寫因
欣賞畫中景色而生幻覺:恍惚之間,好像坐在瀟湘、洞庭的煙波之上,目送行行歸雁,鄉情油然而生。詩人很想喚一葉扁舟,回歸故鄉。第三句中的“喚”字,有的版本作“買”!百I”字不如“喚”字靈活。這三句不僅筆致疏朗輕淡,傳寫出畫中的“虛曠之象”,而且化畫境為實境,融入思歸之情。第四句從前三句中跌落,詩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聽得友人說:“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錯把畫境當作真景。這樣結尾,峰回路轉,饒有情趣。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郭熙《林泉高致》),詩畫有相通之處。因此,詩歌可再現畫境。但以詩題畫,一般不宜于全寫真境,更不宜全寫畫境。全寫真境,變成了山水景物詩,不能稱其為題畫詩;全寫畫境,用詩句一一描述畫中景物,無異于舍棄詩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長,容易寫得呆滯。黃庭堅這首詩,便學習了杜甫題畫詩的手法,使畫中之景與畫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自己的感情發生交流。詩歌的高妙之處是觀畫者被吸引進入畫面境界從而勾起思鄉之情,來襯托畫的逼真和繪畫者技藝的高超。
2 [2011?天津卷]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8分)
驟 雨
華 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翻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曉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據文淵閣《四庫全書》)
(1)第三、四句中“卷”“吼”兩個詞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全詩,賞析“雨勢驟晴山又綠”一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說,本詩第五、六句可以放在開頭,你認為好還是不好,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襲來時的迅猛態勢!昂稹睆穆犛X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煉字的知識。解答時首先要字不離句。任何一個漢字都無所謂好壞優劣之分,但一進入具體的語境中,則優劣可辨。還要聯句分析。正因為字不離句,所以在賞析某個字時,必須聯系其所處的相應句子來分析。答案要有以下幾部分:形式上要點明或修辭、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內容上要分析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效果上可從詩中形象(詩人自己或詩中他人)角度分析效果表達得怎樣。
(2) 【答案】 “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吧接志G”寫出了下雨前后的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煉句的知識。分析句子要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如本題的“驟晴”“綠”,深挖其內涵和效果。
(3) 【答案】 示例一:不好。開篇寫暴雨驟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重心,沖淡了詩的藝術效果。示例二: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狀,襯托出驟雨突至的緊張場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而按照現在的順序,在表達上略顯突兀。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構思、思路和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雖說這類習題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主流的分析、專家的觀點我們絕對不可棄之一邊。分析要結合全詩進行,整體考慮。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寫牧童眼中的農村夏日急雨之壯觀,富于生活情趣。牛尾的烏云如濃墨潑灑,牛頭的風雨急如水車,波涌軸翻。頃刻之間,怒濤洶涌卷上了沙灘,就像千軍萬馬,陣陣吼聲如飛瀑鳴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曲,清早騎牛去溪北放牧;琶χ忻坝甓上荡,沒想到暴雨驟停,又綠了群山。本詩語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覺得樸實清新;平淡無華的語言組合又極富有生活情趣。本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一個“驟”字。暴雨來得“驟”,去得也“驟”。作者從視覺和聽覺的不斷轉換來描繪這壯觀的景色。夏日陰晴瞬息變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筆下自然地表述了出來,使人讀罷為之叫絕。
3 [2011?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登 城
劉 敞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望海樓晚景
蘇 軾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各異,《登城》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望海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
(2)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細雨
(2)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并與??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圖”意境。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
(3)劉詩用“雨映寒空半有無”作為背景,用“淺深山色高低樹”作為主景,虛實結合,濃淡配置,相互映襯,描繪出“一片江南水墨圖”的優美畫面。蘇詩描繪的是由疾風、驟雨、雷電所構成的壯美景觀,“橫風吹雨”“電光時掣”先后出現,中間插入“雨過潮平”的短暫平靜,跌宕起伏,更凸顯其壯觀。
【解析】 《登城》中“半有無”意思是“空中細雨絲絲,若有若無”,與“疾風驟雨”相對,自然是“??細雨”!皽\深山色高低樹”這句詩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淺深是如何的淺深、樹木高低是怎樣的高低。這一句話,勾勒出作者所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疊疊的小山,山上那高高低低的樹構成的樹叢,層層疊疊,都在微雨后盡顯豐姿!《望海樓晚景》中的望海樓,在杭州鳳凰山上。在開頭,作者看到一陣橫風吹雨,直撲進望海樓來,很有一股氣勢,使他陡然產生要拿出好句來夸一夸這種“壯觀”的想法;不料這場大雨,來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間,風已靜了,雨也停了。理解時,要抓住“橫風吹雨”“雨過潮平”“電光時掣”等關鍵詞句。
4 [2011?課標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11分)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M紆:旋繞曲折。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鑒賞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這首詩是一首懷古詩,追懷秦朝,詩人通過描寫荒涼的景物來表達這種懷古傷今之情。首聯直言“荒郊”“消魂”便透視出了這種情愫,頷聯中“春草盡”、“古碑存”更觸發了詩人對秦朝的懷念,頸聯進一步的景物描寫更是渲染了荒涼氣氛,尾聯表明強秦已不再,只有黃沙漫漫,不堪回首,使詩人想到了當今的唐王朝,國勢衰微,那是一種怎樣的傷感之情呢!
(2)【答案】 ①觸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寫哀景抒哀情。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這首詩的情景關系處理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實景引發了懷古傷感之情;而且在充沛的景物描寫之中又寄寓了作者無盡的傷感之情;并且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是一種哀景,而抒發的也是一種哀情,這顯然是一種以哀景寫哀情的手法。
5 [2011?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的題目。(7分)
蝶戀花 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1)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解析】 本題考查對詩歌特點的把握與評析能力!敖窆藕由綗o定據”,言江山多更迭的興亡之感,開篇境界宏大,貫通古今,胸懷天下,更為全詞奠定了蒼涼悲愴的感情基調;“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借景抒情,境界開闊,寫戰爭的頻繁和塞外的荒涼蕭索。此類題目,首先要理解詞句本身的意思,關注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評價其特點。
(2)【答案】 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解析】 本題考查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賞析能力。“一往情深深幾許”是針對“情”的問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卻是寫景作答,化抽象之“情”為具體之景,形象生動。在寫景句中,三個意象疊加,營造了凄涼憂傷的氛圍,委婉地抒發了詞人的一腔惆悵。兩句詞,四個“深”字,加深了凄涼之感,讀來頗有意蘊,而無重復多余之感。做賞析表現手法的題目,找準手法就找準了賞析點;另外,基本的鑒賞術語要掌握,結合詩歌分析是必須的。
技法點撥
一、答題技巧
(一)解讀形象、情感。解讀形象情感,先要總結概括出詩中描繪歌詠的主要形象,再結合詩句分析所詠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義、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讀詩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從題目序言切入,有的題目序言中點明事件的時間、地點、寫作緣起等;從關鍵的標志性、暗示性詞句入手;從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詩詞都與破碎山河相聯系等;從具體的環境描寫及人物動作等方面切入,具體細節具體分析能發現抒情主體的情感變化等。具體解答時一般的答題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語言總結出其整體上的特色(如氛圍特點“孤寂清冷”“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給人的感受,當然意境的分析離不開對詩人情感的把握。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2.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3.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4.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三)鑒賞語言。如果是“煉字煉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應首先把該字放入原句中展開聯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運用了某種表達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時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如果是“語言風格”,需用一兩個詞準確地點明語言特色,舉詩中例證具體分析這種特色,表明在表情達意、描繪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解答這類題時,要先簡要給語言分一下類別,再根據不同類別分析鑒賞:典故性詞語,挖掘典故之本義,探尋作者之用意,詩歌之內蘊,答題時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蘊藏”等詞語;描寫性語言,確定語體之基調,分析所塑造的意境(其中注意襯托),體會流露的情感,答題時注意采用“準確”
“生動”“清新質樸”“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樸實”
“雋永”等詞語;動作性語言,采用對照法,分析其傳神之處,以尋求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答題時注意采用“生動”
“簡練”“形象”等詞語。
(四)掌握表達技巧。熟練地掌握各種常見的表達技巧并準確地識別判定是關鍵,答題時,要指出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手法)(總述),結合詩句具體的內容來體會運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詞語,并還原詩境(分述)。明確此技巧(手法)的表達效果,它描寫了事物怎樣的特點,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評價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立足于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地分析評價。第一步,用一兩個詞準確地點明思想感情(傷感、寂寞、閑適等),并點明這種情感產生的原因(如漂泊天涯、思念家鄉);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思想感情。
答題時可以:1.置身詩境。通過閱讀,置身詩境,借助已有的生活體會與審美經驗,與詩人取得共鳴;借助聯想與想象,進入詩人所描繪的境界中,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
2.以意逆志。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是以意逆志?梢酝ㄟ^理解文辭,揣摩情意。解讀過程中,要“識字”,正確理解字義、詞義,關注古典詩詞中常見詞語的特定含義的理解,只有準確解讀,才能窺見詩詞的意旨、作者的情感。還可以通過融入體驗,體會情趣,調動我們的主觀感受、生活體驗,去解讀,從詩詞中領會生活的情趣。如杜牧《山行》詩中“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妙句,一般說是從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閑,但有著山行經驗的人發現詩人行色匆匆,絕不只是漫步山間悠然看景,“停車”賞看楓林,凸現了霜染楓葉之美,詩人愛賞之深。
(六)古詩詞比較鑒賞。2011年湖北卷設置了兩首古詩,讓學生對讀后比較鑒賞。比較鑒賞的通常答題格式是:扣住比較角度探究差異,即:(比較對象)A側重于……,(比較對象)B側重于……。當然因比較的點不同,答題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比較鑒賞的點主要有:1.比較創作背景。詩人總是最敏感的,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社會的聲音。他們的呼聲常常是歷史前進的腳步聲,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是我們把握詩人情感的重要途徑。2.比較意象的選擇。選擇什么樣的意象,表達怎樣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觀行為,即使是同一種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所表達的情感也可能不同。
3.比較情感基調。通過字里行間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調。4.比較遣詞造句。古人講究煉字煉句,其根本就是煉意,也就是努力選擇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句。5.比較表達技巧。不同的作家往往擅長或習慣于采用不同的表達技巧,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表達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以至于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詩詞。6.比較意境的營造。抒情詩十分講究意境的營造,而優秀的詩篇情與景、意與境相互交融的情形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感染力。
二、閱讀鑒賞詩詞八法
(一)從題目抓住題材
即題材寫的是什么。主要有:愛國愛民、憂國傷時、建功立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孤高傲世、傷春悲離、惜別懷友、羈旅思鄉、思親懷人、即事感懷、詠物言志、借古諷今、懷古傷己、思慕田園、隱逸山水、行役戍邊、參禪說理、人民疾苦、勞動生活。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詠物之作,要聯想到有關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詠懷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夢微之①
白居易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注】 ①微之指詩人元稹。
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思維軌跡】 從題目上一看就知道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再結合詩句,通過詠物、回憶、寫夢來表達思念之情的。
【參考答案】 詩用故人入夢書寫對元稹的關切思念之情。
(二)從關系分析技巧
關系即詩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限制,所以在詩詞中,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現方法。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采桑女
[唐]唐彥謙
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
侵晨采桑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
去歲初眠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
愁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
【注】 ①初眠:蠶蟲蛻皮期間不食不動稱“眠”。七日一眠,經過四眠,才吐絲結繭。
作者運用了描寫人物的哪些方法來刻畫人物,請結合全詩分別舉例說明。
【思維軌跡】 描寫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動作、心理、神態、語言等描寫手段,結合詩中的“手挽長條淚如雨”和“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可知本詩使用了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手段。
【參考答案】 ①動作描寫:“手挽長條淚如雨”,寫出了采桑女辛勤勞動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態。②心理描寫:“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點出了采桑女因官府催逼新絲的焦慮之情。
(三)從褒貶辨別傾向
褒貶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這一點從詞語的褒貶中流露出來。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梅花絕句
陸 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這首詩從哪些詞語中可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怎樣的思想感情?
【思維軌跡】 詩人聞說梅花盛開,冒著嚴寒去賞花,驚奇地發現滿山的梅花盛開,卻做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這就是“化身千億”,至此感情完全顯露。
【參考答案】 從“何方”“化身千億”等詞語可看出作者的癡情狂態,欲站在梅花樹前盡情欣賞,表達了對梅花盛開的驚喜之情。
(四)從辭色把握風格
辭色即詞語傳達出來的各種色彩。包括:1.感情色彩,像褒貶(贊美、批評)、冷暖(悲喜)等;2.性格色彩,像顯隱(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剛柔(豪放、婉約)、莊諧(嚴整、幽默)等;3.語體色彩,像文白(文采絢麗、文采樸實)、散整(句式錯落有致與整齊有力)等。風格即由選材、表達、語言等方面綜合形成的藝術特色,如雄渾、曠達、豪放、俊逸、樸實、沖淡、沉郁、悲涼、清新、婉約等。要把握風格,就要特別注意詞語的性格色彩和語體色彩。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湖洲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 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思維軌跡】 汪詩中的“不盡頭”“燕云”“夕陽”“寒鴉”“目斷”等,冷暖、語體色彩等都在給人傳遞傷感的情緒。結合注釋的背景可知,詩人是在表達一種家國之痛,與蘇軾對英雄人物的呼喚自然不同。
【參考答案】 “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蘇軾的詩句則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再的感慨,側重懷古。
(五)從冷暖體味悲喜
“墨分五彩,詞含七情!崩渑菑纳蕦W的角度將詞匯分為兩大情感色系,以體味詩詞文賦中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調詞語傳達出來的多是悲傷,暖色調詞語傳達出來的多為喜悅。當然,詞語表達感情多因境而變,婉轉曲折,風情萬種,閱讀時應深加體味。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絕 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一二兩句寫景中哪些詞語傳遞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思維軌跡】 這里主要指運用了帶有色彩的詞語,詩歌中形象的色彩往往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
【參考答案】 “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傳達出作者無比歡欣的心情。
(六)從背景聯想意圖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創作時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為世”的反映,后者是“詩言志”的表現。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詩詞,一定要聯系有關背景。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書邊事
張 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注】 唐朝自肅宗以后,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將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邊塞地區又出現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思維軌跡】 仔細看注釋,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再結合詩歌的內容,可得出答案。
【參考答案】 全詩表達了詩人渴望民族安定團結的愿望。
(七)從尾句了解主旨
許多詩詞,往往在最后一兩句升華,較為鮮明地表達出主題來。所以,應注意末句,從末句把握詩詞的主旨。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 畫
李 唐①
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②畫牡丹。
【注】 ①李唐,宋代畫家,他初到杭州時,靠賣畫糊口,但當時之人多崇尚艷麗的花鳥畫,無人賞識他的畫。②燕脂,即胭脂,畫畫的紅色顏料。
詩的三、四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思維軌跡】 前兩句寫景、評論,說掩映在云霧中的山村、雨水沖刷過的河灘具有一種朦朧美,村子在云霧中隱約可見,河灘被雨水沖刷之聲隱約可聞。后兩句才點明觀點,可見主旨表達在末兩句。
【參考答案】 諷刺(幽默)中透著憤怒(憤激、憤慨)之情。這是句反語,意思是說,早知道我的畫不被人欣賞,就多買些胭脂,濃墨重彩地去畫人人都喜歡的牡丹了。既是諷刺“時人”不懂得欣賞自己的畫,更透著一種憤激之情。
(八)從整體品評意境
意境是指由言、景、情、意和諧統一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只有從整體上品評詩歌的言、景、情、意,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意境。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 本詩作于詩人被貶永州之時。西園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結合全詩,說說詩的前六句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思維軌跡】 從景上看,“露”是“墜”的,“月”是“寒”的,“泉”是“響”的,“鳥”是“喧”的;從心情上看,是“寂寞”的。據此可以分析出作者營造的意境了。
【參考答案】 營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三、易錯提示
(一)以譯代析,沒有鑒賞。鑒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鑒賞,因此鑒賞詩歌時往往有串釋一下詩句內容的必要,但是這種串釋只是鑒賞的前提,而不是鑒賞本身。回答時如果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題干的要求進行闡述,顯然不符合鑒賞題的要求!耙宰g代析”的結果是沒有賞析。
(二)南轅北轍,答非所問。鑒賞詩歌的題干往往都有具體的要求,如果題干要求回答“怎樣表現”,而考生卻回答“表現什么”,這就是南轅北轍、答非所問!霸鯓颖憩F”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種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現;而“表現什么”一般卻是思想情感一類的問題。
(三)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該答的都已經一網打盡,無一遺漏了。按說該萬無一失了,其實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樣表現”一類的題目,能將詩歌中用以表現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技巧?忌绻皇菍⒁庀螽斪饕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的分析,將導致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系,觀點脫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詩句蘊含的思想內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沒有分析這樣表現的藝術技巧。
(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如語言的鑒賞需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對詞語內容的正確理解,第二步是對其“表現力”也即表達效果的賞析。沒有正確理解也就談不上賞析評價,而正確的理解又來自對詩歌的整體閱讀和把握。也就是說,鑒賞詞語時眼里不能只有詞語,而應該兼顧全篇,胸有全局。否則就很容易使分析離譜走調,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體的聯系,從而犯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在整體把握上出現偏差,就會造成觀點的偏差或者將有些需要回答的問題遺漏掉了。
(五)望文生義,任意發揮。詩歌中的詞語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不少考生在答題時不領會具體語言環境,常常用詞的基本義替代詞的語境義,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以致誤入歧途。如由“春”想到“萬物復蘇”,想到“希望”,想到“熱愛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義替代語境義的錯誤。不少考生在答題時拋開詩歌的思想內容大談自己的感想,結果離題萬里。這種任意發揮的答案,無視詩歌鑒賞的根本前提是“鑒”,信馬由韁,偏題在所難免也是失分的癥結所在。
(六)無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歡先從政治角度切入,絞盡腦汁地從字縫里發掘詩的所謂政治意義。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熱愛生命”“為國效忠”“懷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這種憑著自己的想象而出現的隨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詞術語當作萬能鑰匙,盲目照搬,亂貼標簽,以圖能騙得一些分數。還有一種就是盲目套用。如鑒賞山水田園詩時就套用“隱逸”“閑適”“熱愛自然”;詩詞中若有花落飄零之景,就認為是“傷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則主題多是憂國憂民……這種推測,某些時候會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藝術風格,尤其是詩歌作品本身進行理解判斷,分析綜合,其結果的千人一面、缺乏個性與靈性的所謂鑒賞只會讓閱卷老師產生厭倦。
新題精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11分)
觀魏博①何相公獵
張 祜
曉出禁城東,分圍淺草中。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
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
【注】 ①魏博,古地名。
(1)詩歌前兩聯描寫了怎樣的場景?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詩歌后兩聯,簡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這兩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艷麗、壯闊宏大的晨獵場景(晨獵圖),(分析概括3分)烘托了晨獵的氛圍,為人物的出場做了鋪墊。(作用2分)
【解析】 可以從“淺草”“紅旗”“白馬”,分析得出寫環境色彩的艷麗;從“分圍”“向日”“迎風”等,分析得出寫場面的宏大。閱讀標題理解詩的內容可以得出它的作用。
(2)【答案】 塑造了一個身手矯健、技藝高超的獵手形象!氨呈殖椤睂懗隽巳〖齽幼鞯膵故炖洹!胺砜亍闭宫F了獵手動作難度大,技藝高超。尾聯通過描寫人們的驚嘆和大雁應聲而落側面表現出其射箭技藝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
【解析】 分析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內容,就可以思考出人物的形象。正面描寫主要從動作上分析,側面描寫主要從“萬人齊指”和“一雁落”上歸納。
【詩歌賞析】
總括詩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滿天、晨風拂煦、綠草如茵、紅旗向日作為人物亮相之前的壯麗場景,緊接而來的“白馬驟迎風”一句,是英雄人物躍馬出場,施展渾身“帥”勁的亮相動作。由此而下,此詩便將寫作重心轉到這位驍勇騎士當眾顯露獵射飛雁、矯健靈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鏃”,是正面描寫騎士背手取箭的動作,著一“抽”字,手勢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見身段之靈巧!胺砜亟枪保瑥澒弧翱亍,這就進一步展現了射者臂力強勁的架勢,“控”之而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的漂亮動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
對于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評價,當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動作表面。關鍵所在,畢竟還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楊的驚人絕技。果然,剎那之間,就在圍觀的人群中間,突然爆發出一陣哄然的歡呼,并且一齊指向遙遠的天空。原來藍天高處,一只帶箭的鴻雁,垂著雙翅,直向地面墜落下來。此處“寒空”之“寒”,雖有點出時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飛鴻雁的凌絕蒼穹,從而加強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異氣氛。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現的歡聲雷動的熱烈場面,自可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2.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后面問題。(11分)
〔黃鐘〕人月圓?客垂虹
張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蒙。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注】 ①三高祠,在吳江垂虹橋東,祠越范蠡、晉張翰、唐陸龜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隱。
(1)這首散曲的結尾三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又描繪出一個怎樣的游子形象?請分別進行簡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抒發思想感情?請選取其中兩種手法結合作品進行簡要賞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作者以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秋風等意象描繪出一幅秋風蕭瑟、夜雨凄涼的孤寂圖景。②這三句描繪了一個人生失意、客居異鄉、孤獨凄涼、年華老去的游子形象。
【解析】最后三句都是名詞組合成的畫面,從意象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幅蕭瑟凄涼的秋雨夜圖,詩句描繪的是一個游子,其心緒低沉、人生失意、漂泊無依而且白發叢生。
(2)【答案】①用典。作者以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表達了對古賢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傷之情。②直抒胸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三句反問,直接表現了作者前途渺茫、知音難覓、無人理解的悲涼心境和孤寂情懷。③以景寄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叢菊滿院、夜雨青燈、瑟瑟秋風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表現了客居他鄉、白發窮途的孤寂凄涼之情。
【解析】首先從“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可看出用典手法,表達對先賢的仰慕和對自身的感嘆;從“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可看出直抒胸臆,表達前途渺茫和悲涼孤寂的心境;最后以景作結更是強烈抒發了作者的悲涼心情。
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11分)
北齋雨后
[宋] 文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
野興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
(1)頷聯中的“占”能否改為“站”?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為什么會有“宛如當日在山家”之感?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不能改。“占”是占有之意;雙禽占竹,寫出了鳥雀在竹間跳躍爭竹的活潑和歡喜得意。如改“占”為“站”,只寫鳥雀站在竹枝上,就缺少了動感和情趣,索然無味了。(3分,明確觀點1分,從正反兩面寫明理由2分)
【解析】 本題考查語言的鑒賞,可結合上下詩句的意義,聯系兩個字的意蘊、作用不同來回答。
(2)【答案】 詩中所寫的清幽環境和與友人觀畫、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宛如”二字表達了對仕途生活的厭倦與對山居生活的向往。(3分,結合詩歌分析1分,情感2分)
【解析】 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主旨的理解。要結合北齋環境、雨后之景、閑適的樂趣、過去生活的回憶等內容來作答。
【詩歌賞析】
首聯先總寫北齋環境的幽靜。北齋是作者在府衙內讀書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園圃卻極清幽。因為作者非常喜愛這個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屬吏的例行參見,流連其中。這兩句總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聯,即分別從景、事、情三個方面作具體描繪。頷聯上承首句,扣住詩題,寫北齋雨后之景。鳥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晴,它們也最先出來活動,所以作者最先聽到竹上的鳥雀聲。“占”是占有之意,寫出鳥雀的歡喜得意神情,如改“占”為“站”,那就寫成死鳥,索然無味了。上面寫室外,下面轉到作者在室內的生活。
他們交談時十分快樂歡暢。觀畫品茗,都是極其高雅之事,而一為獨處之樂,一為交友之樂,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閑適則相同。這清幽的景色和閑適的樂趣,勾起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因而引出末聯。這句是倒裝句,是說因為公事稀少,所以野興漸漸多了起來,并不是說為了多些野興而少辦公事。而公事之少,又與作者的治理有方有關,這里含著一些得意心情。末句表達了對舊日山居生活的向往。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8分)
鷓鴣天
陸 游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①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潎[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②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注】 ①玉瀣:美酒。②元:同“原”。
(1)這首詞上片描寫了哪些生活畫面?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生活態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最后兩句“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有何深意?它在詞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描寫了詞人讀書、飲酒、竹林散步、臥榻看山等生活畫面。表明詞人喜歡過不問世事、超然物外的隱逸生活。(畫面占2分,生活態度占2分)
(2) 表面意思是本來知道上天另有一種心腸,不把英雄衰老當回事,實則是對統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語意上正話反說,出人意料;感情上飽含悲憤,動人心魄。(深意2分,作用2分)
【詩歌賞析】
上片開頭兩句把自己所居住的環境寫得是如此的優美而又純凈!吧n煙”猶青煙,字面已包含著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這個詞里雖然沒有表示顏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讀者的多種聯想。詞人以“蒼煙落照”四字點綴自己居處的環境,意在與齷齪的仕途作鮮明的對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點明住在這里與塵事毫不相關,可以一塵不染,安心地過著隱居的生活。后兩句的大意是說: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過了竹林;看完了《黃庭》就躺下來觀賞山中美景。一二句寫居處環境的優美,三四句寫自己生活的閑適,體現了作者愜意的生活。
這幾句可以說是曠達到極點也消沉到了極點,可是末尾兩句陡然一轉,“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边@兩句可以說是對以上所寫的自己的處境作出了解釋。詞人說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無情(他的心腸與常人不同),他白白地讓英雄衰老死去卻等閑視之。這難道不是在怨天嗎?但同時也是在抱怨南宋統治者無心恢復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
5.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8分)
清 明①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②。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該詩寫于宋徽宗崇寧二年,時黃庭堅因新舊黨爭被羅織罪名,再貶廣西宜州,十個月后,詩人溘然長逝。②介子推事晉公子重耳19年,重耳返國即位,介子推便入山,不仕。后晉文公重耳放火燒山,介子推寧愿燒死,也不出山為官。
(1)簡要分析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歌尾聯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慨?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這首詩主要使用了對比、用典和擬人等表現手法。(2分)首聯,擬人兼對比,寫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節生機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詩人由野田荒垅生發的生死之悲。(1分)頸聯用典兼對比,寫齊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現了詩人對卑俗人格的厭惡、對耿介之士高潔操守的贊美。(1分)
(2) 歷史上,無論賢者愚人,最終都將同歸荒垅,黃土一?。(2分)抒發了對奸邪當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與無行小人為伍的憤懣之情。(2分)
【詩歌賞析】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氐郊依铮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說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猥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竟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題目。(8分)
阮郎歸 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①
向子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③云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炜衫希D芊。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④還。
【注】 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中原盡失。②向子:南宋初年主戰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鸞輅:帝王所乘的車駕。
(1)這首詞的上片是怎樣表現“斷腸”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起筆設境,渲染氛圍: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陰冷蒼涼。②展開聯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國家蒙難,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懷,強化情感:彤云密布,關山重重,肝腸寸斷。(評分建議:答出任兩點即可,每點2分。)
(2) ①對中原盡失、二帝被擄的傷痛之情。(1分)②對“靖康之恥”難以忘懷、難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對故國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詩歌賞析】
首兩句寫作者風塵仆仆于鄱陽道上,正值大江南北風雪迷漫,想起靖康二年徽欽二宗被俘北去,至今已近十年!耙姿币馕吨x死別和誓殺強敵!巴啤眱删洌瑥摹斑b知”生發而來。“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陰云!叭P”,泛指中原關塞。極目北望,只見山外有山,連綿不斷,自己所熟悉的花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經是不可能見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絕。
下片承上而來。“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國恥未雪。“頻聞”兩句表達了作者切盼和懷疑的心情。經常聽說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國向二帝問候,但究竟何時二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鸞,本為車上的鸞鈴;輅,是車上的橫木,此處以鸞輅代表帝王的車駕。作者在這結束的兩句中針對主和派打著“迎還二圣,恢復中原”的旗號,實際上卻在順應著高宗不可告人的內心活動,即是并不打算部署軍事力量揮師北上,只求屈膝茍安,稱帝于江左。這是因為如果南宋出師節節獲勝,金國就會送還二帝,而他就得讓位于欽宗。高宗既無北上恢復中原之意,二帝也不可能南歸,亡國之恨也就難以消除。作者不能明說,只是以“頻聞”
“幾時”進行暗示,使讀者領會其弦外之音。
7.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問題。(8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江上秋夜
道 潛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①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注】 ①井梧,即井邊梧桐。
(1)兩首詩中詩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兩詩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處,但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卻不相同,請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詩人因孤寂傷感而無眠。第二首:詩人因夜雨風急而難眠。(各2分)
(2) 第一首:“月在梧桐缺處明”展現了梧桐蕭蕭、秋月懸掛的高遠、疏朗秋夜月色圖,襯托了詩人孤寂落寞之情。(2分)第二首:“月在浮云淺處明”展現了風停雨駐、月出浮云的清新、寧靜秋夜月色圖,表達了作者寧靜、愉悅的心境。(2分)
【《秋夜》賞析】
前兩句敘事。首句直奔詩題,各點“夜”“秋”二字,交代了時間、心態、環境!耙咕脽o眠”已見怨婦愁緒滿懷,而時又逢秋,秋風蕭瑟,夜氣清涼,錦衾單薄,佳人永夜難寢,更添一層愁苦。次句緊承“無眠”,寫人事活動。既然輾轉反側難入夢,那么如何打發漫漫長夜呢?空房寂寥,紅燭高燒,百無聊賴中,她只好剪燭花以消遣寂寞了。這一句明寫屋內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末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該句承上句,以頂真手法過渡,從床上之月光、樹影寫到高天之皓月,表達了詩人望月懷人的乍喜還憂的心理。全詩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氣清)而室內(燭花頻剪),又由室內(鋪床涼)到室外(月在缺處明),逐層遞進地反復渲染獨處的苦悶。
【《江上秋夜》賞析】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是“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于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征兆。第三句寫半夜里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刮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于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的風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
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后,烏云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2179.html
相關閱讀: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登幽州臺歌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