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標解讀
1.學習內容
(1)城市已成為地球上主要的人文景觀。城市空間結構要從城市個體入手,掌握城市功能區的類型、特征及成因,在其成因中要特別注重對“經濟因素”的理解與應用;城市服務功能應從城市體系的角度,運用“中心地”理論認識不同規模的城市與其服務功能及服務范圍的關系。城市化作為基本的人文地理過程,要從概念、特點、推動力、地區差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方面整體把握。
(2)著重解決與人口、城市內容深度關聯的統計圖表判讀,既要掌握常規統計圖表的判讀技能,又要突破比較復雜的三角形坐標圖、四坐標統計圖、人口金字塔圖、組合統計圖等。引入城市規劃圖、城鎮布局圖、過程示意圖等重點分析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化、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提高信息處理與判斷能力。
2.學習程度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學習達到以下能力標準:
(1)“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標準中的“城市空間結構”是指單一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及其組合。“實例”是指某城市一個時期的地圖、照片等資料。所謂會“分析”,是指閱讀有關城市地圖,說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并歸納出其分布特點,會解釋這種結構特點的形成原因,特別是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2)“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俺鞘械赜蚪Y構”是指城市體系即一個地區多個城市(鎮)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奥撓怠f明……”的要求定位是:運用“中心地”理論所反映的地理原理,以某個區域內的城市(鎮)為例理解不同規模的城市與其服務功能及服務范圍的關系。
(3)“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案爬ā笔侵笇ξ淖只驁D像內容歸納要點!斑\用……概括”是指能根據圖表、數據等資料描述城市化的過程、歸納城市化的特點,主要包括城市數量與規模、人口、用地性質、交通運輸等方面的變化!俺鞘谢瘜Φ乩憝h境的影響”要從生態環境(宏觀)和居住地環境(微觀)兩方面分析,并能對癥下藥提出改善城市環境的合理措施。
3.學習策略
掌握城市問題的數據搜集、整理方法 引入學生身邊的材料,如根據居住地區人口變化情況歸納概括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用居住城市地圖歸納城市功能區的分布、特點,根據居住城市地價數據繪制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統計圖探究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等。這種“做中學、用中學”的方式一定會讓學生“我做過,我真正明白了”。
掌握判讀地理統計圖的步驟、方法 首先,要根據圖名確定圖表所反映的主題、利用圖例從圖表中的線條、數據中找出“有什么”;其次,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認識圖中各要素的特征(隱性規律與變化趨勢),明確“怎么樣”;最后,分析揭示圖中各要素反映的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理解“為什么”(解釋或說明相關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規律)。地理統計圖的判讀要:抓雙重聯系(圖內→信息;圖外→知識);重數據分析(定量分析→數量特征;定性分析→變化趨勢);對比分析→找差異;歸納總結→得結論。
二、核心主干
1.突出重點
城市的三個問題
(1)城市空間結構
主要城市功能區的比較
城市功能區
形態
主要特征
分布特點
商業區
點狀或條狀
城市的核心區,地價高,占地面積小,土地利用集約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 、交通干線的兩側和街角路口
住宅區
片狀或面狀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區,占地面積最廣;出現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
一般分布在商業區與工業區之間
工業區
片狀或帶狀
面積較大;位置遠且相對集中、專業化程度高、集聚性強
城市外圍,并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圖解城市功能區的形成
(2)城市區位因素
課程標準對“城市區位因素”的要求隱含在以下條目中: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區位因素(因地制宜)
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因時制宜)
自然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
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條件
資源、經濟發展、交通、政治等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
經濟布局調整(如深圳的形成與發展);不同的交通運輸時代城市區位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影響城市的興衰;旅游和科技已成為促進城市形成的新因素
城市區位因素分析要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討論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時,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這一地點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進和限制了它的發展,由此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區位因素。在影響城市區位的兩大類因素中,自然因素為靜態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為動態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氣候、地形是宏觀因素,而河流往往決定了城市形成之初的具體位置,可稱為微觀因素。
(3)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圖
如上圖所示人口向城鎮積聚、城市范圍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根據發達國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長的周期變動,一些學者提出了城市化進程的空間周期理論,即由城市化、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個連續的階段構成大都市區的生命周期。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比較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特點
起步早(自產業革命開始),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起步晚(自“二戰”后開始),水平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發展趨勢
城市化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一些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向郊區移動,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城市化速度快,大城市規模膨脹,城市數量劇增
合理性問題
農業現代化使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相對合理
城市化速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出現許多社會問題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也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理解,宏觀上城市數量的增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耕地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微觀的角度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加導致城市居住地內環境的惡化。如下圖所示: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難點突破
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經濟因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城市功能區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地租作為重要的經濟因素,對解釋城市功能區的形成至關重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達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異;二是城市各項功能活動(如商業、工業、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隨空間位置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城市功能分區是這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具體分析如下:
從地租差異分析:一般而言,由市中心向外,地租水平呈下降趨勢;此外交通通達性越好地租越高,通達性越差,地租就越低。因此城市地價不是由市中心向四周遞減的一個同心圓,而是隨著交通通達度的變化而起伏。
在競爭的條件下,對于一塊特定的土地,只有付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動才能租用。隨著距市中心距離的增加,商業活動付租能力變化最急。还I活動付租能力變化最不明顯;住宅則處于兩者之間。
綜合地租和付租能力兩個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區的道路交匯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高的市中心外圍和道路兩側形成住宅區;而地租較低的城市邊緣往往形成工業區。如下圖所示: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對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可概括為“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的”,其含義如下圖分析所示:
三、考題回放
考點1城市空間結構
(2011年福建文綜卷,29~30)某城市島國大力建設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決了80%以上國民的居住問題。下圖示意2008年該國公共住房的空間分布。讀圖完成7~8題。
7.該國公共住房
A.呈現出明顯的等級分布 B.相對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向外成環狀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線分布
8.該國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慮城市的
A.功能分區、基礎設施 B.人口分布、產業結構 C.土地價格、休閑娛樂 D.環境質量、歷史文化
剖析: 本題組考查運用城市功能分區的原理判斷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從圖中看出:該島國(新加坡)中心城區位于東南端,應為商業區;工業區位于西南部與北部,主要是利用便利水運的優勢;公共住房占地面積最大,主要沿巴士線、快捷交通線分布。答題中的誤區主要在C選項:不少考生不是從圖中找出關鍵信息(中心城區偏居一隅),而是受思維定勢影響認為:住宅區都呈環狀分布在中心城區的外圍。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該國公共住房的布局是在建立在城市功能區合理規劃的的基礎上的,臨近公共交通線(基礎設施),便于居民出行也是公共住房布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答案:D A
考點2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2011年北京文綜卷,36)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9.簡述該區域城鎮形成與發展的自然條件,判斷喀什、和田與民豐3個城鎮服務范圍的差異。
剖析:本題主要考查城市區位因素、不同規模城市服務范圍的差異,對應的考核目標是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塔里木盆地城鎮分布多與綠洲聯系在一起,其思維線索是:水源→綠洲→農業生產→城鎮。綠洲面積的大小決定了城市規模和服務范圍的大小,從圖中找出喀什、和田與民豐三地綠洲面積的差異即可做出判斷。
答案:有合適的水源條件,依托綠洲發展;服務范圍依次減小。
考點3城市化
(2011年山東文綜卷,7~8)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甲、乙兩城市三個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圖,圖中樓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務樓相對高度。讀圖請回答10~11題。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982~2000年,兩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變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兩城市的邊緣區常住人口密度變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規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務范圍比甲城市的小
11.關于2000年兩城市功能區分布的推斷,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務區位于M處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務區位于P處 ③甲城市的衛星城位于N處 ④乙城市的衛星城位于Q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剖析:試題選用三個年份、兩個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圖,以城市化過程為主線融合城市功能區、不同規模城市服務范圍的判斷,寓動態信息于統計圖之中。第10題:從圖中可以看出,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漸下降,乙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斷上升;兩城市的邊緣區人口密度都逐漸上升。甲城市各地段人口密度與樓高都比乙城市高,且城市邊緣距市中心遠,因此甲城市人口規模、服務范圍比乙城市大。第11題:從樓高和人口密度判斷,甲城市中心商務區位于市中心M處的外圍,N處人口密度與樓高比周邊地區高,為甲城市的衛星城;乙城市P處人口密度與樓高最大,為中心商務區;由1982~2000人口密度變化可以推斷,乙城市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衛星城。答案:D 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5262.html
相關閱讀: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