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生物專題復習 種群的數量變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2節 種群的數量變化
【高考目標定位】
1、種群數量的變化
2、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考綱知識梳理】
一、種群增長曲線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
(1)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大。
(3)數學模型:指數函數型。
(4)兩種情形:①實驗室條件下;②當一個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適宜環境時。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原因:自然環境條件是有限的,如資源、空間、天敵等的制約。
(2)特點:種群達到環境條件所能允許的最大值——環境容納量(即K值)后有時停止增長,有時在K值上下波動。
(3)意義:反映或體現達爾文自然選擇中的生存斗爭。
二、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內因:
(1)種群的起始個體數量。
(2)決定種群數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
(2)人為因素: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砍伐森林,獵捕動物、環境污染等。
三、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
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著重要意義。

【要點名師精解】
一、“J”型增長曲線與“S”型增長曲線的分析
1、曲線比較

2、列表比較
項目“J”型曲線“S”型曲線
前提條件環境資源無限環境資源有限
種群增長率保持穩定隨種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無無有
曲線形成
的原因無種內斗爭,
缺少天敵種內斗爭加劇,
天敵數量增多

3、聯系:兩種增長曲線的差異主要是因環境阻力大小不同,對種群增長的影響不同。因而有:“J”型曲線因環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線。
4、K值變動的示意圖及應用

(1)同一種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環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K值會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動。
(2)當環境遭受破壞時,K值下降;當生物生存環境改善時,K值上升。
(3)應用:當環境中種群數量大于K/2值時,即可采取適當捕撈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撈后數量應為K/2值,因為此時種群增長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總量。
【例1】圖中種群在理想環境中呈“J”型曲線增長(如圖中甲);在有環境阻力條件下呈“S”型曲線增長(如圖中乙),下列有關種群增長曲線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環境陰力對種群增長的出現在d點之后
B.若此圖表示蝗蟲種群增長曲線,則蟲害的防治應在c點開始
C.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開始一定呈“J”型增長
D.若此圖表示草履蟲種群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E點后,增長率為0
【解析】環境阻力出現在“J”型曲線與“S”型曲線的分叉點(c點)。c點種群的增長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該點對害蟲進行防治;b點蝗蟲的數量開始增加,但增長速率還很低,應該從該點開始對害蟲進行防治。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有可能不適應當地的環境,所以不一定呈“J”型增長。
【答案】D
二、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1、問題: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或不同溫度(或O2、CO2等)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情況?或不同培養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情況如何?
試管編號ABC
管內
液體培養液/mL1010
無菌水/mL10
酵母液/mL0.10.10.1
溫度條件28℃5℃28℃
2、假設:根據上述問題,大膽提出合理的假設。
3、設計實驗(如右表)。
4、采用抽樣檢測方法——顯微計數。
5、注意事項
(1)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邊線上的酵母菌,應只計固定的相鄰兩個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
時間/天123456…
數量/個
(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
(3)結果記錄最好用記錄表,如下(請設計):
(4)每天計數酵母菌量的時間要固定。
(5)培養和記錄過程要尊重事實,不能主觀臆造。
【例2】某小組進行“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時,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試管中進行培養(見下表),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根據實驗結果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試管號IⅡⅢⅣ
培養液體積(mL)105105
起始酵母菌數(103個)105510
A.4個試管內的種群初始階段都經歷了“J”型增長
B.4個試管內的種群同時達到K值
C.試管Ⅲ內種群的K值與試管Ⅱ不同
D.試管Ⅳ內的種群數量先于試管Ⅱ開始下降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種群的特征以及種群的數量變化。當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環境的時候,若環境適宜種群生存,由于這時種群數量不多,環境中的食物、空間等適宜,沒有環境阻力,因此種群初始階段都經歷了J型增長。然后環境阻力慢慢增大,種群開始S型增長,K值指的是環境容納量,到達K值的時間是由環境阻力的大小決定的,因此4個試管內的種群到達K值的時間不同。Ⅳ號試管內的環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達到K值并有毒物質積累,最先開始下降。
【答案】B

【感悟高考真題】
(2010?全國1高考)3.下列四種現象中,可以用右圖表示的是
A.在適宜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隨CO2含量的變化
B.條件適宜、底物充足時反應速率隨酶量的變化
C.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含量隨時間的變化
D.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相關生理過程中的數量變化趨勢,涉及到新陳代謝與細胞分裂的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如圖曲線的走勢為先增加后穩定,曲線有兩個關鍵點:即起點(m,0)(m>0)和飽和點。符合這一曲線的為A選項;B項對應的曲線起點不正確,曲線的走勢一直為增函數,不會出現飽和效應;C項對應的曲線就更不正確了,起點縱坐標等于終點,且大于0;D項曲線為種群的“J”型增長曲線。
【答案】A
(2010?全國1高考)4. 關于在自然條件下,某隨機交配種群中等位基因A、a頻率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一般來說,頻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
B.持續選擇條件下,一種基因的頻率可以降為0
C.在某種條件下兩種基因的頻率可以相等
D.該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只與環境的選擇作用有關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進化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一般來說,某一性狀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其基因頻率也往往比較大。如果顯性性狀不能適應環境而隱性性狀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的話,那么A基因的基因頻率在持續選擇的條件下,就會逐漸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現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與突變與重組、遷入與遷出和環境的選擇等多種因素有關。
【答案】D
(2010?浙江高考)3.某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多種植食性動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動物種群個體數量的變化如圖所示。若不考慮該系統內生物個體的遷入與遷出,下列關于該種群個體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
A.若a點時環境因素發生變化,但食物量不變,則a點以后個體數量變化不符合邏輯斯諦增長
B.若該種群出生率提高,個體數量的增加也不會大幅走過b點
C.天敵的大量捕食會導致該種群個體數量下降,下降趨勢與b-c段相似
D.年齡結構變動會導致該種群個體數量發生波動,波動趨勢與c-d段相似
【解析】本題考查生態系統中影響種群數量波動的因素,從圖中個體數量隨著季節的變化在K值附近波動可以看出,該生態系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當外界環境改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天敵的捕食、年齡結構的變動,種群個體數量還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動,所a點時環境因素發生變化時,個體數量變化還是符合邏輯斯蒂增長,所以答案是A
【答案】A
(2009?安徽高考)3.用牛奶瓶培養黑腹果蠅,觀察成蟲數量的變化,結果如下表:
時間(天)15913172125293337
成蟲數(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下列結果正確的是
A.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生長加快。
B.第17-29天,成蟲增長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蟲增長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有關
D.第1-37天,成蟲數量成“J”型增長
【解析】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營養豐富、環境條件適宜;第17-29天,成蟲增長率下降,第21-37天,成蟲增長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第37天種群密度達到最大)有關,第1-37天,成蟲數量成“S”型增長,所以C正確。
【答案】C
(2009?廣東高考)50.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某野兔種群數量變化如下表:
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
數量(百只)130200398990135012901190
該種群變化率最大的時期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解析】種群變化率是單位時間內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內種群變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為14,1940年~1945年與1945年~1950年 均為負值。
【答案】B

【考點精題精練】
1.在種群“S”型增長曲線的數學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下列條件會使種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進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環境中的東亞飛蝗
C.引入北極狐后的旅鼠 D.干旱環境中的大熊貓
答案B
2.下列有關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曲線最終呈S型
B.達到k值時種群增長率為零
C.種群增長受自身密度的影響
D.種群的增長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3.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一般呈現出S型曲線的走勢,在此增長趨勢中
A.種群的增長與自身密度無關 B.達到K值時種群數量不再變化
C.種群的增長受到環境因素制約 D.同一種群的K值始終保持固定
答案C
4.(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自然界中生物種群增長常表現為“S”型增長曲線。下列有關種群“S”型增長的正確說法是 C
A.“S”型增長曲線表示了種群數量和食物的關系
B.“S”型增長曲線表示了種群數量與時間無關
C.種群增長率在各階段是不相同的
D.種群增長不受種群密度制約
5.下圖表示某一動物種群遷入一個適宜環境后的增長曲線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這個種群的增長曲線是S型,該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種群數量大約是500只
B. 如果此種群是魚類,我們的捕撈量控制在曲線的b點最合適
C. 如果此種群是老鼠,我們限制其種群數量的最好方法是盡量降低K值
D.該種群的增長速度最快點在b點,環境阻力明顯增大是在遷入6年后開始的
答案D
6.(2010?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一模)右圖表示一個生物群落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問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A.t1—t3時間內甲、乙種群均呈“S”增長
B.t4—t5時間內乙種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t3—t5時間內甲、乙兩種群的年齡組成不同
D.甲、乙兩種群可能為競爭關系.甲的競爭力小于乙
7.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完成了A、B、C三組實驗。定期對不同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進行計數,分別繪制出酵母菌細胞數目變化曲線依次為a、b、c,見圖。關于此圖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三組的環境容納量可能不同,B組的環境容納量大
B.探究的課題可能是影響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外界因素
C.三組的培養溫度可能不同,A組的培養溫度最適宜
D.三組的營養初始供給可能不同,C組營養初始供給最少
答案C
8.分析下圖,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

A.進行海洋漁業捕撈的最佳時期是D時期
B.C~D段種群數量仍在增長
C.B時期是種群增長速率最快的時期,種群數量在K/2左右
D.該種群數量在E點達到K值
答案C
9.人類正確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必須控制捕撈量,應把種群的個體數保持在環境負荷量的
A.1/4水平上 B.1/3水平上
C.1/2水平上 D.4/5水平上
答案C
10.有關“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動態變化”的實驗,正確的敘述是D
A.改變培養液的pH值不影響K值(環境容納量)大小
B.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增長率與培養時間呈正相關
C.取適量培養液滴于普通載玻片后對酵母菌準確計數
D.培養液濃度不能過高以避免酵母菌過度失水死亡
11.下列關于“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的相關操作,正確的是
A.培養用具必須經過嚴格的滅菌處理,培養液則不需滅菌
B.培養酵母菌時,必須去除培養液中的溶解氧
C.從瓶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不必搖勻培養瓶中的培養液
D.為了方便酵母菌計數,培養后期的培養液應先稀釋后再計數
答案D
12.下列有關微生物群體生長曲線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調整期是大量合成細胞分裂所需酶的時期
B.微生物的初級代謝產物只是在對數期產生的
C.調整期、對數期和穩定期共同構成了菌種的“S”型生長曲線
D.衰亡期是微生物與無機環境生存斗爭最劇烈的階段
答案B
13.(2010?天津市河西區高三一模)為了減小一種昆蟲對農作物的危害,人們引入了專門捕食這種昆蟲的蜘蛛。圖示是根據引入蜘蛛后,對這兩個種群數量變化的調查結果繪出的曲線圖,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B

A.由圖中曲線可知,蜘蛛和害蟲之間構成了食物鏈
B.在II期間,蜘蛛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I期間,若針對害蟲施以殺蟲劑,蜘蛛的數量將會增加得更快
D.在III期間,兩個種群的數量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變
14.(2010?蘇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關于“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說法,錯誤的是 B
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應記錄下它們的特征
B.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C.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性,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收集樣土中的小動物
D.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
15.(2010?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一模)右圖為某種群數量增長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若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

①改善空間和資源條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自然狀態與理想狀態的差別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6.(2010?浙江省金華十校高三高考模擬)圖1為某經濟林在一定時間內某種毛蟲與灰喜鵲種群數量波動曲線。請回答:

(1)圖1中的曲線 表示灰喜鵲的數量波動,據圖分析CE段數量上升的原因
是 。
(2)如圖1在一定時間內由于兩者之間通過 調節形式,使數量保持了動態平衡。
(3)在時間T點時,對該經濟林施放了一種鄰近林區曾多次使用的化學殺蟲劑,結果第
三年蟲害比原來更加嚴重,請利用生態學知識分析原因 。
(4)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許多植物的發芽長葉時間提前。林業工作者跟蹤記錄了80年代到90年代該經濟林中毛蟲與灰喜鵲的繁殖情況。依據圖2所示。在該時期內發
生的主要變化是 ,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甲 灰喜鵲數量(天敵)少
(2)負反饋
(3)毛蟲具有抗藥性的個體大量繁殖,同時灰喜鵲因食物短缺而減少,毛蟲被捕食的量減少
(4)毛蟲的繁殖期提前 氣溫上升提前,樹發芽長時間的提前
17.人口的數量常常隨環境資源的改變而發生波動。下圖為人口自動調控圖(注:環境中的人口容納量是指環境資源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數量不可能無限增長,理由是 (2分)。
(2)由圖可以看出,當人口數量
時,人類生存的環境阻力將隨之_________
(3)長期以來,我國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長過快,因此控制我國人
口的關鍵是控制人口的 ,我國采取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是_________ ____。
(4)若此圖表示老鼠種群數量變化,則從圖可看出,滅鼠時只采用殺死的辦法,老鼠的數量會很快恢復到原有的數量。請你依圖提出更有效的滅鼠方案
(2分)。參照該法,據所學知識,寫出防治農業害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2分)。
答案:(10分)(1)受到食物、空間等因素的限制 (2)大于人口容納量
增加 或(小于人口容納量 減少)
(3)出生率 計劃生育
(4)使老鼠生存的環境阻力增加,從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種群數量(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5947.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 必修1 第三章~第四章
2012屆高考生物第二輪細胞的增殖和受精作用專題導學復習
2012屆高考生物考點環境保持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與分析精講精析
2012屆高考生物考點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精講精析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