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地 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有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某國際機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西五區)主持視頻會議,請中國的王教授在北京給遠在非洲(西一區至東三區)的同行介紹經驗。下列時段中,對三方最合適的是
A.華盛頓時間14:00~16:00 B.北京時間14:00~16:00
C.華盛頓時間21:00~23:00 D.北京時間21:00~23:00
圖1表示我國某水庫年內逐月入庫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讀圖1,完成2~4題。
圖1
2.圖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續增加
B.夏秋季節水庫水位隨入庫水量的減少而降低
C.冬春季節水庫入庫水量少于出庫水量
D.6~12月水庫水位隨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3.對5月份水庫出現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釋是
A.降水量少 B.入庫水量少
C.蒸發量大 D.為防洪放水騰出庫容
4.該水庫可能位于
A.太行山地 B.秦嶺山地 C.江蘇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某跨國公司在中國某市投資建設自動化的食用油生產廠,用國際市場上的大豆為原料,生產食用油。據此完成5~6題。
5.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建設食用油生產廠,主要是因為中國
A.消費市場廣闊 B.勞動力資源豐富
C.技術力量雄厚 D.生產成本低廉
6.該食用油生產廠應靠近
A.商貿中心 B.機場 C.火車站 D.港口
一些課外活動小組,分別觀測了其所在學校旗桿日出時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間夾角——∠MON的變化情況。據此完成7~9題。
7.某校一年之內絕大部分時間∠MON接近直角,該校可能位于
A.中亞 B.西亞 C.東南亞 D.南歐
8.我國某學校,每年有兩天不存在∠MON,該?赡芪挥诘氖^(簡稱)是
A.滇 B.湘 C.皖 D.鄂
9.江蘇某學校,在一個月內觀測到∠MON發生了小—大—小的變化。該月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圖2中甲地年降水量約為1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約為500 mm。圖3示意四地氣溫年內變化。據此完成10~12題。
圖2
10.造成甲、乙兩地降水量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大氣環流 C.地形 D.洋流
11.圖3中與甲地氣溫年內變化相符的曲線是
圖3
A.① B.② C.③ D.④
12.乙地位于亞熱帶的
A.常綠闊葉林帶 B.草原帶 C.常綠硬葉林帶 D.荒漠帶
讀圖4,完成13~15題。
圖4
13.制約圖示區域城鎮分布及城鎮人口規模的主導因素是
A.交通線分布及線路等級 B.地表形態及土地面積
C.熱量條件及農作物產量 D.水資源分布及數量
14.圖示區域內,與古代相比,當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鎮向河流上游遷移
C.交通線離山地更遠 D.山地森林覆蓋率更低
15.圖示區域城鎮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A.森林破壞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圖5示意我國某地形區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讀圖5,完成16~18題。
圖5
16.造成該地形區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質作用分別為
A.流水、沉積作用 B.流水、侵蝕作用
C.風力、沉積作用 D.風力、侵蝕作用
17.該地形區應重點防御的自然災害是
A.洪澇 B.干旱 C.低溫凍害 D.滑坡、泥石流
18.該地形區可能位于我國的
A.黃河下游地區 B.長江中游地區 C.云貴高原 D.珠江三角洲
1979—2000年,我國蔬菜種植規模和種植地區分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分析表1、表2,完成19~20題。
表1 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總產量
年份
種植面積(萬hm2)
總產量(萬t)
1979
18.0
896.0
1980
360.6
16335.2
1999
1335.0
40513.5
2000
1523.7
42399.7
表2 我國商品蔬菜種植面積的分布
區域
1980年
1999年
大城市郊區
70%
20%
其他農區
30%
80%
19.1979—2000年我國蔬菜
A.種植面積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單位面積產量經歷了高—低—高的變化
C.單位面積產量下降
D.城市郊區蔬菜種植面積減少
20.從1980—1999年商品蔬菜種植面積分布的變化,可以推斷出
A.沿交通干線出現一批蔬菜種植基地 B.農村地區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度縮小 D.通過大規模墾荒,增加了耕地面積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1題~第23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24題~第26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
二、必考題(共有3道小題,共30分)
21.圖6是某海灣圍海造地前后的對比圖。指出圍填海前后的變化,并就其中一項變化,說明其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對策。(10分)
圖6
22.圖7示意某地區1月份日照時數分布。日照時數等值線單位為小時,相鄰等值線的差值為20小時。按圖示方法在圖中標注出另外三條日照時數等值線的數值,并說明理由。(10分)
圖7
23.近些年來,G市(圖8)大力建設工業開發區,以優惠政策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圖8
(1)圖中G市屬于 ① 省,鐵路名稱是 ② 鐵路。(4分)
(2)指出G市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有利條件。(6分)
三、選考題(請考生在第24、25、26三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
24.(10分)(選修3 旅游地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寨溝位于岷山主峰雪寶頂北側(圖9)。第四紀冰川在巨厚的石灰巖基礎上雕塑了現代地貌的雛形,其后在地殼抬升和流水侵蝕切割、溶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巖受到流水侵蝕、溶蝕和淀積等綜合作用,形成的獨特地形)景觀。景區海拔2000到4700米,林木繁茂,湖泊、泉、瀑錯落其間。
圖9
(1)描述九寨溝景區的深秋景觀。(2分)
(2)說明九寨溝深秋景觀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25.(10分)(選修5 自然災害與防治)閱讀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風暴潮是一種海洋災害,具有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的特點,可沖毀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區的碼頭、工廠、村鎮,釀成巨大災難。2008年我國風暴潮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92.24億元。
(1)指出引發我國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的天氣系統。(2分)
(2)簡要回答海南島沿海風暴潮類型、空間分布特點及減災對策。(8分)
26.(10分)(選修6 環境保護)根據圖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圖10 我國半干旱地區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1)說明灌渠附近農業用地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成因。(6分)
(2)簡述聚落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6252.html
相關閱讀: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