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已經接束,雖然我們化學教師和我們的學生一樣心中有這樣或那樣的怨氣,但為了新一屆的高三學生,我們還是應該認真研究“過去時”的09年廣東高考化學試題。09年廣東高考是新課程的第三年高考,是以化學科名題的最后一年,也是廣東高考的又一個拐點,隨后化學這門學科的考察會以理科綜合的方式呈現。新的模式一定是新的題型嗎?一定不是,因為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所要求掌握和考查的知識內容不可能改變,所以考查的題型一定是化學單科試卷中有一定區分度和選拔功能的試題。新的考試模式有一定的軌跡可尋嗎?如果有,它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改是近三年乃至近五年廣東高考試題中重現率較高的試題。04年廣東做為新課改實驗區實施新課程試點后,從05年高考開始,廣東高考Ⅱ卷試題考查力度明顯增加,題目以實驗設計、實驗問題解決為中心,將信息獲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試題中設置了以具體實驗裝置圖形、坐標式圖表、生產工藝流程、數據、表格等形式的題干,題干中出現的是新問題情景,需要在考生讀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礎上答題,該類題目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閱讀、分析、整理、組合、應用的綜合能力。在近五年的廣東高考試題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試題有:一是流程類試題,05年高考試卷中第一次出現后,連續5年的高考年年必考,重現率達100%;二是圖像、表格數據歸納類試題,05年出現后,每年都有,成為考試熱點;三是探究性實驗題,新課程高考第一年,07年廣東試卷第一次出現考查假設和實驗報告填寫的試題后,隨后兩年也是年年必考,重現率達100%。這些試題的出現是新課程改革催生的必然結果,試題一方面能夠凸現出新課程所強調的基礎性、選擇性和時代性(STSE),能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能夠突出對學生素質的考查,體現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些試題都有著共同的特性,即“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化學具體問題的能力,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很高的區分度和很好的選拔功能。認真研究這些Ⅱ卷題型,對于即將到來的2010年的理科綜合備考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一、流程類試題替代無機框圖推斷題
流程類試題最早出現在2000年的上海高考試題中,隨后在江蘇和廣東高考試題中相繼出現并逐步替代無機框圖推斷題。與無機框圖推斷題以元素特性為中心,以同種物質間的框圖轉化為線索背景,以物質性質和物質的轉化為考查點不同,流程類試題擯棄虛擬的框圖,以與工業生產和化學實驗實際密切相關的物質的制備、分離和提純為中心,以流程圖為信息背景,以物質的性質、轉化、分離等為考查點,將實驗、元素化合物及理論等內容有機融合。與無機框圖推斷題相比,流程類試題的優點是:素材來源廣泛,工業流程、最新科技成果信手拈來;流程中超綱的可以不設問,提問靈活,不受素材限制,有些小問的答案設計為開放或半開放也很方便;流程圖只提供一個素材背景,即使其中某些物質推不出也不影響后面要回答的問題,減少了“連帶丟分”,降低了猜題押題的風險。
流程類試題就是將實驗過程或化工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驟或物質轉換或生產流程用框圖形式表示出來,并根據流程中有關的化學知識步步設問,形成與實驗或化工生產緊密聯系的試題。流程類試題一般涉及的是物質的分類思想、物質的分離和提純、物質的推斷、物質的鑒別、以及運用物質間相互反應的關系,側重于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對思維的邏輯推理要求較高。
流程類試題的結構分題頭、題干和題尾三部分。題頭一般是簡單介紹實驗目的和原理或工藝生產的原材料和工藝生產的目的(包括附產品);題干部分主要用框圖形式將操作或物質轉換或原料到產品的主要生產工藝流程表示出來;題尾主要是根據流程中涉及到的化學知識設制成系列問題,構成一道完整的化學試題。如05年廣東22題:
[題頭]鈦(Ti)被稱為繼鐵、鋁之后的第三金屬,鈦白(TiO2)是目前最好的白色顏料。制備TiO2和Ti的原料是鈦鐵礦,我國的鈦鐵礦儲量居世界首位。
[題干]
[題尾]⑴ Ti的原子序數為22,T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周期,第______族。
⑵ 步驟①加鐵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步驟②冷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上述制備TiO2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的副產物是___________;考慮成本和廢物綜合利用因素,廢液中應加入_________________處理。
⑷ 由金紅石(TiO2)制取單質Ti,涉及到的步驟為:
已知:① C(s) + O2(g) == CO2(g);△H = -393.5 kJ/mol② 2CO(g) + O2(g) == 2CO2(g);△H = -566 kJ/mol③ TiO2(s) + 2Cl2(g) == TiCl4(s) + O2(g);△H = +141 kJ/mol則TiO2(s) + 2Cl2(g) + 2C(s)== TiCl4(s) + 2CO(g) 的△H = _________________。反應
TiCl4 + 2Mg == 2MgCl2 + Ti 在Ar氣氛中進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05年以來廣東高考試題中的流程類試題可見下表:
年份
題號
分值
題型
考查內容
相關考點
05年
22
12分
實驗
TiO2的制取流程
元素周期表、Fe3+的氧化性、物質分離的方法、蓋斯定律和物質制取過程中的保護方法等
06年
20
12分
實驗
獲得純凈氧化銅的制取流程
不溶性物質的分離、利用水解反應除雜、可溶性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水浴加熱、反應速率的測定等
22
13分
無機
Mg(OH)2的生產工藝
化學方程式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和應用、環保材料等
25
10分
有機
膠粘纖維的制取流程
有機分子是的書寫、有機反應的判斷、有機基本概念等
07年
21
10分
實驗
制備氯化銨及副產品硫酸鈉的流程
化學簡單計算、常用的儀器主要用途、物質的檢驗及分離等
24
10分
無機
制備高純二氧化錳的流程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利用水解反應除雜、電極方程式的書寫、物質的分離等
08年
19
11分
實驗
碳酸鈉的分離與提純的流程
常見離子的性質、物質的分離、蓋斯定律等
23
11分
無機
高純硅的制備的流程
化學方程式書寫、可燃性氣體的驗純、硅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及用途、鹽類的雙水解等
09年
22
12分
無機
生產硼砂的固體廢料回收鎂的流程
物質的溶解、物質的分離與提純、常見離子的性質等
由上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流程類試題往往通過對某種重要化工產品的工業生產流程簡圖分析, 考查應用化學反應原理、化學平衡原理、水解理論、物質制備和分離的知識、綠色化學以及以經濟的視角分析實際生產中的各種問題的能力。
分析流程題需要掌握的技巧是:瀏覽全題,確定該流程的目的,看懂生產流程圖;了解流程圖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續設問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題中隨時進行聯系和調用;解析流程圖并思考從原料到產品依次進行了什么反應?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還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每一步操作進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標物質外還產生了什么雜質或副產物?雜質或副產物是怎樣除去的?如07年廣東24題:
[流程的目的]以軟錳礦為原料,利用硫酸亞鐵制備高純二氧化錳。(軟錳礦的成分有哪些?如何除去其中的雜質?等問題是構成流程的主線)
[流程外的信息]某軟錳礦的主要成分為MnO2,還含有Si(16.27%)、Fe(5.86%)、Al(3.42%)、Zn(2.68%)和Cu(0.86%)等元素的化合物。部分陽離子以氫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完全沉淀時溶液的pH見下表。
[流程中相關的原理]氧化還原反應、鹽類水解的應用和物質分離提純的方法。
[流程中的反應]二氧化錳在酸性條件下氧化亞鐵離子、三價鐵離子和鋁離子與氨水生成氫氧化物沉淀、銅離子和鋅離子與硫化錳反應生成硫化物沉淀等。
解答流程題要注意的問題是:注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反應物、產物的分子式書寫要正確;化學方程式要配平,電極反應式和化學方程式一定要書寫正確;等號或可逆符號不能少;沉淀、氣體、固態、水溶液等符號要標明。注意評價或比較實驗方案要全面,反應物種類多少、是否易得、是否對環境有污染;反應產物的種類多少,對目標產物的分離和提純是否有影響;反應條件是否苛刻;儀器、設備是否要求高;工藝流程、實驗步驟的多少。注意描述語言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從化學原理的角度、用化學語言作答;要抓住主要問題,針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要看清題目要求,按要求答題。
【典型例題講評】(07年21題)以氯化鈉和硫酸銨為原料制備氯化銨及副產品硫酸鈉,工藝流程如下:
氯化銨和硫酸鈉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欲制備10.7 g NH4Cl,理論上需NaCl g。
(2)實驗室進行蒸發濃縮用到的主要儀器有 、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等。
(3)“冷卻結晶”過程中,析出NH4Cl晶體的合適溫度為 。
(4)不用其它試劑,檢查NH4Cl產品是否純凈的方法及操作是 。
(5)若NH4Cl產品中含有硫酸鈉雜質,進一步提純產品的方法是 。
解析:該題目是涉及用化學知識來解釋工業上氯化銨的制備及后續處理問題,知識點有幾個:①溶解度曲線的使用方法;②對“蒸發濃縮”操作的理解和掌握;③如何使用溶解度曲線來解釋混合溶液的冷卻結晶的過程;④考查NH4Cl產品是否純凈的方法及操作;⑤考查重結晶應用及操作方法。(1)第一小問比較簡單,只要把氯化鈉和硫酸銨制備氯化銨及硫酸鈉的復分解反應寫出來,按照反應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有效數字的寫法,由于給了10.7,小數點保留一位,后面的NaCl在求解的時候小數點也和給定的條件一樣保留一位。(2)寫出蒸發濃縮用到的主要的儀器關鍵點是蒸發濃縮是直接加熱,首先需要蒸發皿。(3)當溶液冷卻到40℃時,氯化銨和硫酸鈉相比,溶解度最小,開始冷卻析出,一直到33℃,再低于該溫度時,硫酸鈉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銨了,硫酸鈉開始析出,所以范圍只能是兩者之間,即33~40℃之間。(4) 題目要求不用其他試劑,這樣就排除了通過加入其他試劑進行鑒定的可能性。氯化銨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成HCl和NH3,采用加熱法進行鑒定是最可靠的方法。要鑒定產品是否純凈,不僅要采用加熱法,還要觀察產品是否有殘留,以確定是否只有氯化銨而沒有其他物質。(5) 將兩種鹽進行分離,常規的實驗操作就是重結晶。
答案:(1)11.7(2)蒸發皿(3)35℃(33~40℃均可得分)(4)加熱法;取少量氯化銨產品于試管底部,加熱,若試管底部無殘留物,表明氯化銨產品純凈(5)重結晶
二、歸納類試題凸現考查理科素養
以圖像、數據、圖表為信息源的試題在05年以前的全國、上海和廣東高考試題中也有出現,但試題多數注重化學反應與二維圖像、數據關系的表象識別、判斷及簡單運用,缺乏對圖像中的反應規律和數據變化中的化學規律的深層剖析考查。05年及以后,廣東高考在圖像和數據表格歸納類試題上做了大膽而且非常有實效的探索和創新,這些年所出現的圖像和數據類試題,卻是要求能夠運用控制變量的思想,從題干的問題情景(圖像和表格數據)中,認識變量(外界條件如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溶液酸堿性和取代劑的位置等)的變化對應變量的影響,從而歸納得到條件與產物的存在形式、反應的程度、反應速率的快慢等的內在關系;或者是通過分析圖像、表格數據、實驗設計和簡單化學計算歸納得到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解釋說明有關原理或事實和繪制反應圖示。簡單地說,這些試題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三類:
(1)05年廣東23題、06年廣東23題和07年廣東26題屬于要求從圖像中歸納出規律,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05年廣東23題分析如下:
[圖像]
[規律]一定條件下,改變反應溫度,Xe和F2反應不同,所得產物不同。
[應用]①420K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若反應中消耗1 mol Xe,則轉移電子______mol。(考查識圖能力,確定一定溫度時反應的主要產物,同時考查氧化還原反應知識,解答此文要注意第二小問的相關提示)
②600~800K時,會發生反應:XeF6(g) XeF4(g) + F2(g) , 其反應熱△H_____0(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查化學平衡移動原理,提供新的情景僅僅是表象,陣陣的目的是考查中學階段重要的知識點)
③900K時,容器中存在的組分有_________________。(考查識圖能力和可逆反應的特征)
(2)05年廣東25題、07年廣東22題、07年廣東28題、08年廣東24題、08年廣東26題和09年廣東20題屬于要求從表格數據中歸納出規律,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07年廣東22題分析如下:
[表格數據]
實驗編號
①
②
③
④
⑤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82-)/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2
[規律]一定條件下,改變c(I―)或c(S2O82-),反應時間即反應速率均發生變化,說明反應物I-與S2O82-的濃度都對反應速率有影響。
[應用] ①顯色時間t2= 。(考查運用規律和處理數據能力,計算點可以是①和⑤或②和⑤)
②溫度對該反應的反應速率的影響符合一般規律,若在40℃下進行編號③對應濃度的實驗,顯色時間t2的范圍為 (填字母)
A <22.0s B 22.0~44.0s C >44.0s D 數據不足,無法判斷
(考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提供新的情景僅僅是表象,陣陣的目的是考查中學階段重要的知識點)
(3)08年20題、08年24題、09年20題和09年24題屬于要求通過分析圖像、設計實驗和簡單化學計算歸納出反應變化的規律,運用圖示表達反應規律。
這些試題對信息閱讀、理解、分析、整理、組合和應用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命題與考試說明中要求考生能夠“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能夠通過對實際事物、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的觀察”,提高獲取相關有效信息的素養相對應。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能夠考查學生實驗設計能力,數據讀取、分析與處理能力,圖像的識別與分析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能力,另一方面考查靈活運用一些重要化學概念、規律與原理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05年以來廣東高考試題中的歸納類試題可見下表:
年份
題號
分值
題型
考查內容
相關考點
05年
23
9分
無機
氙(Xe)和F2反應平衡分壓圖
圖像分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平衡移動、可逆反應等
25
10分
有機
烯類化合物與溴發生加成反應的相對速率表格數據
數據歸納及應用、有機物結構簡式的書寫、有機反應類型、有機方程式書寫等
06年
23
8分
無機
水中鉛各形態的濃度分數α隨溶液pH關系圖
圖像分析、數據分析、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等
07年
22
8分
實驗
“碘鐘”實驗
數據歸納及應用、化學簡單計算等
26
12分
無機
磷酸鈣鹽中鈣離子濃度隨pH變化
圖像分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化學平衡移動等
28
10分
有機(選考)
取代苯甲醛發生Perkin反應相應產物的產率數據
數據歸納、有機物命名、有機方程式書寫、化學平衡移動等
08年
20
11分
實驗
CO2質量隨時間變化關系的預期結果示意圖
影響反應速率因素的實驗設計、化學反應速率簡單計算、繪制圖像等
24
12分
無機
有催化劑與無催化劑兩種情況下反應過程中體系能量變化示意圖
繪制反應過程圖像、化學平衡移動原理、有關化學平衡的簡單計算等
26
10分
(有機選考)
催化劑在氧氣氣氛中對一系列醇氧化成醛反應的催化效果
有機方程式的書寫、數據歸納及運用、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等
09年
20
10分
實驗
甲酸甲酯轉化率在溫度T1下隨反應時間(t)的變化圖等
化學反應速率簡單計算、數據歸納、有關化學平衡常數的簡單計算、繪制一定條件下轉化率隨時間變化的圖象等
24
11分
無機
溶液中鋁各形態的濃度的對數lgc隨溶液pH變化的關系圖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有關濃度配置的簡單計算、
圖像類試題一直是廣東高考試題的特色之一,幾乎每年都有,從繪制實驗裝置圖(制備氨氣)到識別反應過程圖(Xe與F2反應,溶液中PH大小與鉛元素的存在形式,溶液中PH大小與鈣元素的沉淀形式),到繪制反應過程圖(08年要求繪制物質的生成量與時間關系圖和催化劑與反應進程圖,09年要求繪制轉化率隨反應時間變化的預期結果示意圖和硫酸鋁銨中鋁各形態的濃度的對數lgc隨溶液pH變化的關系圖),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一年高于一年;瘜W圖形題是一種利用數學中的二維圖像解決化學問題的題型,它考查范圍廣,中學化學中的所有內容,如元素化合物、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化學實驗、化學計算等均可以此方式進行考查。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及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以數學方法解決化學問題的題目會不斷增多。圖像是化學圖像題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圖像把所要考查的化學知識寓于坐標曲線上,簡明、直觀、形象。解答圖像題必須抓住有關化學基本概念及理論(如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移動、溶度積等)和有關物質的性質、反應規律及圖像特點,析圖的關鍵在于對“數”、“形”、“義”、“性”的綜合思考,其重點是弄清圖像的“原點”、“交點”、“轉折點”、“終點”的涵義。解圖像題一般思路為:首先需認清縱、橫坐標各表示什么量,然后再從曲線的起點位置及曲線的變化趨勢確定函數曲線的增減性;理解曲線斜率大小即曲線“平”與“陡”的意義;準確把握各特殊點(原點、曲線的拐點、最高點及交叉點等)的含義;準確理解某些關鍵數據在解題中的特定作用,找出直接或隱含的化學相關知識才能快捷地解答出答案。數據轉化為圖像即繪制圖像時一定要具備尋找分段函數的能力和尋找特殊值的能力,明白任何方程均有其獨特的圖像表現能力,有時是連續線段、有時是不連續的跳躍線段、有時是交叉線段等。答題時能夠從數據中先理出幾個特殊點,連接時一定要注意是直線還是曲線,是變點還是不變點,是否有拐點。
【典型例題講評】(07年26題)羥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一種一種重要的生物無機材料。其常用的制備方法有兩種:
方法A:用濃氨水分別調Ca(NO3)2和(NH4)2HPO4溶液的pH約為12;在劇烈攪拌下,將(NH4)2HPO4溶液緩慢滴入Ca(NO3)2溶液中。
方法B:劇烈攪拌下,將H3PO4溶液緩慢滴加到Ca(OH)2懸濁液中。
3種鈣鹽的溶解度隨溶液pH的變化如上圖所示(圖中縱坐標是鈣離子濃度的對數),回答下列問題:
(1)完成方法A和方法B中制備Ca5(PO4)3OH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①5Ca(NO3)2+3(NH4)2HPO4+4NH3?H2O=Ca5(PO4)3OH↓+ +
②5Ca(OH)2+3H3PO4=
(2)與方法A相比,方法B的優點是 。
(3)方法B中,如果H3PO4溶液滴加過快,制得的產物不純,其原因是 。(4)圖中所示3種鈣鹽在人體中最穩定的存在形式是 (填化學式)。
(5)糖沾附在牙齒上,在酶的作用下產生酸性物質,易造成齲齒。結合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其原因 。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和酸堿反應的了解,考查學生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形式的能力、讀圖解析和方案評價能力,以及化學平衡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根據原子守恒可以配平反應方程式,方法A與方法B對比,主要是A產物有副產物NH4NO3,原子利用率不高。本題后二問要利用平衡思想解決,人體pH基本上在7.39~7.41,所以鈣主要存在形式為Ca5(PO4)3OH,結合其電離平衡可以分析酸會促進其電離而溶解,造成齲齒。
答案:(1)①10NH4NO3、3H2O②Ca5(PO4)3OH↓+9H2O(2)唯一副產物為水,工藝簡單(3)反應液局部酸性過大,會有CaHPO4產生(4)Ca5(PO4)3OH(5)酸性物質使沉淀溶解平衡:Ca5(PO4)3OH(s) 5Ca2+(aq)+3PO43-(aq)+OH-(aq)向右移動,導致Ca5(PO4)3OH溶解,造成齲齒
數據處理是自然科學學習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今后從事自然科學實踐的必備素質。數據分析歸納型題目往往給出一定的實驗記錄,要求從實驗數據出發,觀察數據,分析數據,找出定量規律,建立數學模型,進而從物質內部結構做出解釋。這是化學研究問題常用的一種方法,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信息轉換能力。含數據表格的化學試題,就是將物質的某組數據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根據表格中數據提供的信息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按其內在聯系抽象成知識與規律,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題型。數據一般是通過化學實驗實測的,也可以是教科書中提供的物質本身就具有的性質數據,如溶解度、熔點、沸點、密度等。這類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數據的靈活運用和分析處理的能力。解答數據分析歸納類試題一定要注意區分變量(一般是反應條件如溫度、濃度、催化劑、壓強,官能團或烴基的影響如數目、位置等)和因變量(一般是時間、反應速率、生成量、產率、平衡常數)。數據歸納時,反應變量的確定非常重要,因為任何一個科學實驗的結論都是從反應變量所表現出的數量、質量或狀態的事實中推導或分析出來的,實驗中很多反應變量就是實驗條件,解答試題時,應該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來確定對實驗結果有影響的反應變量。同時,對其他無關變量或非研究變量應進行控制。解答試題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分組法,通過比較變量的共性和差異性確定分組,如可以是A一定,B變化,C的變化為一組;B一定,A變化,C的變化為另一組。通過分組使思考范圍縮小,減少分析的盲目性。有些題目的信息,隱含在所給數據中,需分析處理數據,從數據中得出信息和規律。解答試題時還要注意分析數據的變化,理清每組的變化趨勢,是遞增還是遞減?是否有不變數據?是先遞增后遞減還是先遞減后遞增?是正比還是反比?公倍數是多少?濃縮規律時要注意分析適用范圍(或前提條件)是什么?什么因素變化?引起了怎樣的變化結果?歸納規律一定要限制在題給數據的范圍之內,不要隨意擴大從題給數據所得出規律的適用范圍;卮饐栴}時一定要明確具體(一般是題給的量,如07年22題碘鐘中濃度和時間,07年28題是甲基或氯原子的數目與位置或產率),不能太抽象模糊!一定要結合題目的具體情景回答,不能太空洞。
【典型例題講評】(07年22題)“碘鐘”實驗中,3I-+S2O82-=I3-+2SO42-的反應速率可以用I3-與加入的淀粉溶液顯藍色的時間t來度量,t越小,反應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學習小組在20℃進行實驗,得到的數據如下表:
實驗編號
①
②
③
④
⑤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O42-)/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2
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的目的是 。
(2)顯色時間t2= 。
(3)溫度對該反應的反應速率的影響符合一般規律,若在40℃下進行編號③對應濃度的實驗,顯色時間t2的范圍為 (填字母)
A <22.0s B 22.0~44.0s C >44.0s D 數據不足,無法判斷
(4)通過分析比較上表數據,得到的結論是 。
解析:本題通過提供碘鐘實驗的有關數據,要求考生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體現了對考生數據處理、提出假設與歸納推理等探究學習能力的考查。
(1)5組實驗數據每組都是兩個反應物濃度與反應時間對應,反應物濃度明顯地不是隨意任取的,而是經過設計有規律地變化,顯色時間則間接代表了反應速率,因此實驗目的是為了考查反應物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系。
(2)第①、②和⑤三組數據組成一個系列,其中c(SO42?)保持不變,而c(I?)按倍數遞增,比較第①、②組的t值發現它是按倍數遞減的,因此推斷在c(SO42?)保持不變時t與c(I?)成反比,因而t1 = 88.0 s × 0.040 mol?L?1 /0.120 mol?L?1 = 29.3 s。
(3)題中指出“溫度對該反應的反應速率的影響符合一般規律”,這個一般規律就是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表中數據是20℃獲得的,若在40℃下進行編號③對應濃度的實驗,相應反應速率應當增大,反應時間則減小,即小于表中③所對應的22.0 s,因此選擇A為答案。
(4)作為結論,應當總結出規律。定量型的探究實驗應得到定量型的規律。由上述對第(2)題的分析已經推斷出c(SO42?)保持不變時t與c(I?)成反比,而比較第②、③兩組實驗數據又可以分析得出c(I?)保持不變時t與c(SO42?)成反比。進一步歸納,可得到t與c(SO42?)和c(I?)的乘積成反比,或者說反應速率與兩個反應物濃度的乘積成正比這樣的結論。
答案:(1)研究反應物I-與S2O82-的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2)29.3s(3)A(4)反應速率與反應物起始濃度乘積成正比(或顯色時間與反應物起始濃度乘積成反比)
三、探究性實驗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早在新課程以前,上海、廣東以及江蘇的高考試卷中都出現過探究意識的實驗題,但這些試題多數是在設問上就某一現象或數據處理或方案評價等方面上體現探究意識,實際上前面所說的歸納類試題也是體現探究意識的體現研究性學習的試題。但用一道試題去考查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的試題一直沒有出現。07、08、09三年廣東卷中的探究性實驗題是廣東化學高考試題具體表現新課標精神的又一個大膽的探索與創新,這三年的探究性實驗題都是以研究性學習的具體過程設計試題,首先給出相關的材料,然后依據材料提出假設,接著在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最后依據實驗設計完成實驗過程。試題具有思維量比較大、綜合性強、題目信息新穎、綜合分析能力要求高、題設情境新、設問角度看似熟悉卻又感覺陌生的特點,能較好地考查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基本方法的應用情況,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07年以來廣東高考試題中的歸納類試題可見下表:
年份
題號
分值
題型
考查內容
相關考點
07年
23
11分
實驗
設計合理實驗探究該混合物金屬粉末中鐵、銅元素的存在
鐵、鋁、銅等單質及化合物的性質、常見物質的分離提純和檢驗、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等
08年
21
12分
實驗
催化劑中鐵元素價態探究
稀HNO3的強氧化性、亞鐵離子的還原性、三價鐵離子的檢驗等
09年
21
12分
實驗
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受熱分解所得固體產物中鐵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檢驗、焰色反應和鉀元素的檢驗、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及檢驗等
研究性學習的程序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探究→解釋→得出結論。探究性實驗題雖然不可能考查實驗具體的動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學習或者說科學探究的各個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設與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考查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的方法,考查運用正確的化學術語與文字等表達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做出合理解釋的能力等等。
探究性實驗題考查的第一個點是猜想和假設。猜想和假設作為化學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因素,為研究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在這個階段,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有:探究的問題具有哪些可能的假設?哪種(或哪些)假設可能性最大?應優先考慮哪種假設?根據所具備的條件、可能的假設及實驗技術要求對探究應作出怎樣的規劃等。試題考查的第二個點是設計實驗方案對假設和猜想進行驗證。設計實驗方案要從實際實驗角度制定探究計劃,探究計劃要利用所給儀器與試劑,充分考慮相關實驗基本操作和試劑用量的基礎上,形成具體的實驗步驟。試題考查的第三個點是實驗過程。運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簡潔的文字表達相關實驗步驟,同時結合相關化學知識給出對應假設的相應的預期現象與結論。試題的設計著重考查能否根據問題提出假設,能否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探究假設的實驗方案(包括設計對照實驗),能否按照實驗計劃準備實驗材料,有步驟地進行實驗,能否按照實驗操作的規范要求完成實驗,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種實驗器具,能否依據現象歸納得出結論等等。如07年廣東23題:
[材料] 已知某混合金屬粉末中,除鋁外還含有鐵、銅中的一種或兩種,所含金屬的量都在5%以上。請設計合理實驗探究該混合金屬粉末中鐵、銅元素的存在。
[假設] 提出假設
假設1 該混合金屬粉末中除鋁外還含有 元素;
假設2 該混合金屬粉末中除鋁外還含有 元素;
假設3 該混合金屬粉末中除鋁外還含有Fe、Cu元素。
(假設1和假設2可依據假設3進行分化,考查相對比較簡單)
[設計方案] 設計實驗方案
基于假設3,設計出實驗方案(不要在答題卡上作答)。
(設計實驗方案探究該混合金屬粉末中鐵、銅元素的存在,我們首先要考慮到以下4個因素:① 該混合金屬粉末中有鋁、銅、鐵三種金屬粉末,要檢驗則必需將金屬粉末溶解;② 溶解后,銅離子和鐵離子均有顏色,相互之間有干擾,所以在檢驗銅、鐵之前必需將兩種金屬進行完全分離;③ 鋁離子沒有顏色,不干擾銅、鐵離子通過顏色進行檢驗,但鋁離子的存在會導致銅、鐵檢驗時出現其它實驗現象,如出現白色沉淀、沉淀溶解等,所以在檢驗銅、鐵之前最好將鋁完全分離掉;④ 試題提供了三種試劑可用來溶解金屬粉末,其中,NaOH溶液僅能溶解鋁、稀硫酸溶液僅能溶解鐵,而硝酸對三種金屬均具有溶解作用。)
[實驗過程]實驗過程
根據(2)的實驗方案,敘述實驗操作、預期現象和結論。
[提示] I. 在答題卡上按以下方式作答,注意前后內容對應;II. 注意文字簡潔,確保不超過答題卡空間。
編號
實驗操作
預期現象與結論
①
②
③
④
(試題有兩個核心問題:銅和鐵的分離,在銅鐵沒有分離的情況下加稀硫酸,銅鐵離子相互干擾無法檢驗;試劑用量的控制,量變引起質變,稀硫酸和稀硝酸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本年23題之所以平均分低,主要是以上兩個問題所導致。另外還存在三個普遍問題: 審題不正確;實驗方案的邏輯性差;文字表達不夠科學性和規范性。)
試題模擬化學探究性學習過程,將科學探究內容置于具體的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對探究過程的某些環節側重考查,除了考查學科知識外,還考查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語言組織表達、探究能力等高層次的能力。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問題的歸納和表達要做到化學用語要規范,語言要精練、嚴謹而符合邏輯;學會提出猜想與假設,猜想和假設不能停留在“猜”的層面,應該是利用原有知識和題中所讀出的信息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猜想與假設要全面,不要有個別遺漏;學會制定計劃,計劃要從實際實驗角度制定,步驟要循序漸進、操作要嚴謹可行、現象明顯。
解答探究類實驗題的一般步驟是,首先對題目中給出的信息進行處理,對于題中的異,F象要根據自己的原有知識進行大膽的排查、推測,弄清是對實驗的哪一方面進行探究;然后深入分析實驗,依據題目中提出的實驗假設或自行提出的實驗假設,在保證其科學性的基礎上要求思維盡可能發散,合理運用化學知識,巧妙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現象的客觀事實對實驗進行探究性驗證。解答試題的關鍵點是,審題要清晰、全面,要特別注意試題中包含的一些限定條件,如對儀器、試劑等的限制;對于在混合體系中進行的實驗,要特別注意組分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擾及消除相互干擾的方法,以及混合組分中各組分的分離問題;要注意對試劑用量的控制,在一些涉及到檢驗和分離的試題中要特別留意;文字敘述要簡練、規范,要有很好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對于涉及到用文字敘述實驗步驟、預期現象和結論時,要把握住核心和重點,不可遺漏,但同時還要言簡意賅,切不可長篇大論,否則該答的核心內容沒有答出,反而容易出現錯別字、科學性錯誤等問題,導致丟分;每道試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和解題思路,答題時只答最有把握的,切不可畫蛇添足,將所有可能的解題方法、操作、答案等全部寫上去。
【典型例題講評】(09年21題)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K3 [Fe(C2O4 )3]?3H2O可有于攝影和藍色印刷。某小組將無水三草酸合鐵酸鉀在一定條件下加熱分解,對所得氣體產物和固體產物進行實驗和探究。請利用實驗室常用儀器、用品和以下限選試劑完成驗證和探究過程。
限選試劑:濃硫酸、1.0 mol?L-1 HNO3、1.0 mol?L-1鹽酸、1.0 mol?L-1 NaOH、3% H2O2 、0.1 mol?L-1 KI、0.1 mol?L-1 CuSO4、20% 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銅、蒸餾水。
(1)將氣體產物依次通過澄清石灰水(A)、濃硫酸、灼熱氧化銅(B)、澄清石灰水(C)觀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變渾濁,B中有紅色固體生成,則氣體產物是 。
(2)該小組同學查閱資料后推知,固體產物中,鐵元素不可能以三價形式存在,而鹽只有K2CO3。驗證固體產物中鉀元素存在的方法是 ,現象是 。
(3)固體產物中鐵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設
假設1: ; 假設2: ;假設3: 。
②設計實驗方案證明你的假設(不要在答題卡上作答)
③實驗過程
根據②中方案進行實驗。在答題卡上按下表的格式寫出實驗步驟、預期現象與結論。
實驗步驟
預期現象與結論
步驟1
步驟2
步驟3
……
解析:(1)由A中澄清石灰水都變渾濁,可知K3 [Fe(C2O4 )3]?3H2O分解的產物中有CO2;由B中有紅色固體生成,C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知K3 [Fe(C2O4 )3]?3H2O分解的產物中有CO。(2)因為所有的鉀鹽、鈉鹽和銨鹽都可溶,所以驗證鈉、鉀元素一般是用顏色反應。(3)由于草酸根中C為+3價,而產物中二氧化碳、碳酸鉀中碳為+4價,一氧化碳中碳為+2價,存在著化合價的變化。由題意鐵元素不可能以三價形式存在,說明鐵的化合價一定發生變化,由鐵的常見化合價不難得出,其一定會降低,可能為0價或+2價。由此不難得出三種假設。設計實驗步驟時要注意鐵和氧化亞鐵均與鹽酸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均與硝酸反應生成鐵離子,也就是說鐵的存在會干擾氧化亞鐵的檢驗,所以要利用兩者性質的差異性先檢驗出鐵,排出鐵的干擾。因此一定要用到硫酸銅溶液。由于題給試劑沒有能夠檢驗亞鐵離子的試劑,所以要將其氧化為鐵離子再檢驗,所以必須用到硝酸和硫氰化鉀溶液。
答案:(1)則氣體產物是:CO2和CO。 (2)驗證固體產物中鉀元素存在的方法是焰色反應,現象是透過藍鈷玻璃觀察呈紫色火焰。(3)假設1:鐵元素的存在形式為Fe單質;假設2:鐵元素的存在形式為FeO;假設3:鐵元素的存在形式為Fe與FeO的混合物。
實驗步驟
預期現象與結論
步驟一:用藥匙取少量固體產物于一支潔凈干燥的試管A中,用膠頭滴管滴加過量的煮沸過的0.1mol/LCuSO4溶液于試管中,振蕩,靜置,過濾,取出固體另一試管B中備用。
若出現大量紅色固體,則證明假設1或假設3成立。
若不出現紅色固體,則假設2可能成立。
步驟二:往試管B的固體加過量1 mol/L鹽酸,滴加少量20% 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煮沸過的1 mol/L HNO3溶液。
加鹽酸后,固體部分溶解。
若加入少量1 mol/L HNO3后溶液變血紅色,則證明原固體為Fe與FeO混合,假設3成立。
若加入少量1 mol/L HNO3后溶液不變血紅色,則證明原固體只含Fe,假設1成立
步驟三:若步驟一不出現紅色固體。用藥匙另取少量固體產物于一支潔凈干燥的試管中,用膠頭滴管滴加過量煮沸過的1 mol/L的鹽酸,滴加少量20% 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煮沸過的1mol/L HNO3溶液。
加鹽酸后,固體全部溶解。若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不呈血紅色,滴加1mol/LHNO3后溶液變血紅色,則證明假設2成立。
以上三類試題雖然不是廣東高考試題的全部,但這些試題的重現率充分說明廣東高考的命題在體現新課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與創新,也充分說明了這些題型在廣東高考試題中的主流地位。在進行新一輪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備考時,我們是否應該從這些試題的命題依據、命題方式,以及高考過后的信度與區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討我們的備考呢?
四、2010年理科綜合(化學)復習的想法和建議
高三化學總復習是中學化學學習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鞏固基礎、優化思維、提高能力的重要階段,高三化學總復習的效果將直接影響高考成績;仡檲探踢^高三,其實也沒太所經驗,教訓倒有不少,所以在這里把自己不斷反思,不斷完善,并且一些淺薄的想法提出,供同行參考,以期拋磚引玉。
1、有關考試模式的思考
不管高考模式如何改變,可以肯定的是“萬變不離其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構建高三總復習的磚瓦,脫離基礎奢談發展能力無異于緣木求魚、空中樓閣。根據高考命題以“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轉換的特點,在抓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要注重培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復習時雖然不能隨意超出課本的內容,但在能力上應盡力超越課本,培養課程理念下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和思維速度。因為2010年是廣東高考模式改變后的第一年,高考肯定會更加關注試題難度的穩定和新課改理念的具體體現,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平穩過渡。試題難度穩定或適中是高考模式改變后關心的首要問題,命題會充分考慮試卷的難度穩定,確保模式改變第一年的平穩過渡;試題的設置梯度更為明顯,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二是進一步體現化學新課程理念,更能體現特色,有所創新、有所突破;瘜W科的試卷長度將會減小,但會增大思維容量,重點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及表述能力;以近三年廣東新課程高考的成果為藍本,試題會貼近現實生活、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學科內的知識整合,兼顧學科間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能力;命題會以考綱為依據,絕不超出考試說明的范圍,試題編制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淡化版本的區別;能力考查會注重探究性能力的考查,探究性試題將會在考卷中體現的,以考查考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以及創新能力。
2、有關復習方向的思考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課程標準是教材的依據,考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所以我們在復習過程中不僅要讀《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確高考的命題指導思想,考查內容、試題類型、深難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層次要求等等,對于《考試大綱》中對測試內容要求為理解(掌握)層次的重點知識,要花足時間、深刻理解、重點突破。(2)認真研究高考試題。高考試題的取材不是憑空捏造出來,它依據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能力水平,高考試題不僅是高考要求的具體體現,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廣度,因此要加強對07、08、09三年廣東高考化學試卷和課改區的理科綜合試卷化學部分的研究和對比,找出它們的一些共同特點,如試卷的結構、試題類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從而理清復習的思路,制定相應的復習計劃,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化學高考題來說,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汲P。不變的知識點,變化的只是情景。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嘗試著不斷引入“鮮活”的材料作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活化”學生的知識。(3)認真研究三種版本的教材。高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追根還應源于課本,從課本知識點,能力點衍生而來。教材是課程標準的體現,即使教材的版本不同,但都是以課程標準來編纂的。復習的關鍵首先要過好教材關。任何復習資料都不能代替教材。高考知識體現課本內容,高考的落腳點是課本。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切忌舍本逐末,重教輔輕教材,在總復習中必須重視課本的閱讀,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閱讀課本時,要全面看課本的內容。
3、有關實驗的思考
在第一輪的復習中,我們首先復習的內容是化學實驗基礎知識部分的三個專題(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物質的檢驗、分離和提純;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然后依次進行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機化學、化學與可持續性發展等內容的復習。之所以如此調整,是因為我們通過兩年來的高考備考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特點,近幾年來加大了化學實驗的考查力度。但實驗試題的得分仍然較低,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對實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從近幾年課改區的高考試題走向也可以看出,新課程高考命題力圖較好地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突出考查中學化學的主干知識和基本技能,尤其注意考查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實驗驗證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等)的掌握,關注科學探究經歷的思維過程;瘜W實驗知識具有內容多而分散但又與其它化學知識體系不可分割的特點,首先復習化學實驗基礎知識,能夠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化學實驗基礎知識儲備和基本實驗技能,有利于以實驗為主線帶動其它知識塊的復習。在進行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部分內容的復習時,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初步掌握的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進行一些相關物質的性質實驗、制備實驗、物質鑒別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較準確地分析、對實驗數據進行較正確地處理。由于他們已經初步了解如何根據實驗要求,設計、評價或改進實驗方案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一些相關的實驗方案設計,如:性質實驗方案設計、制備實驗方案設計、驗證實驗方案設計、探索性實驗方案設計等。這樣就可使學生在進行這些知識的復習時,能夠比較順利地通過相關的實驗進一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理解相關的化學反應原理,可以使學生逐步提高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提高復習效率。
4、有關減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思考
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認識產生差異,學生對化學學習的重視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和課后知識的鞏固,學生對于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死記硬背,學生對于課本上的化學實驗很不熟悉,學生對于一些基本概念,記憶模糊甚至根本不記得。這些是新課程教學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學生生是復習備考的主人,讓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不能僅僅為了多講兩個題目、追求所謂的課堂效率而剝奪學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和相互討論的權力,要由知識型復習向能力型復習轉變,由題海型復習向反饋思維型復習轉變。重視
過程與方法,這是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提高認識、豐富學習經歷的重要途徑。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一種升華,是構建完善素質、人格和高質量生活觀、世界觀的重要保證。要減少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失分,我個人認為應該做好下面幾項工作:
(1)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讓學生在整個復習過程中建立錯題集,把平時做錯的題目記下來,找出錯誤的原因,如審題錯誤,記憶錯誤,理解錯誤,計算錯誤,過失性錯誤等等,并且時常翻出來看看,這樣就能減少重復錯誤。(2)培養學生了解身邊的熱點問題、一些生活、生產中的化學問題和身邊的化學,如廚房中的化學問題、生活和生產中的化學常識等。利用時間了解一下近期的社會熱點問題。但一般只需關注和了解,不一定要深究,要理性看待熱點。中學生應該關注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但最重要的還是本學科基礎知識。大多數情況下熱點問題僅僅是作為素材,考查學生的還是對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3)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經常有學生考完后因為看錯題目而失分,所以在平時訓練中就要時常注意,因為審題能力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的。(4)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試能力。在平時訓練中要體現“平時是高考,高考是平時”的訓練思維,這樣在高考中才能沉著應考,不會緊張,把平時掌握的水平發揮出來。
5、有關評講的思考
復習課,既講題也講法,注重知識的梳理,形成條理、系統的結構框架,章節過后學生頭腦中要清晰。要講知識的重、難點和學生容易錯的地方,要引導學生對知識橫向推廣,縱向串聯。復習不等于重復也不等于單純的解題,應溫故知新,溫故求新,以題論法,變式探索,深化提高。(1)要使評講有針對性,達到評講的作用,就需要對學生的習題、試卷在主裁判閱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分析統計,分析出學生的錯誤點和錯誤種類,然后分析出學生出錯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知識性錯誤還是方法、習慣性錯誤,從而確定出一個題評講的重點,哪些該講,哪些不講,讓學有所得,起到評課真正能解決學生問題的作用。(2)評講課的作用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應用知識處理問題所以老師在評證明一個題時應引導學生怎樣閱讀題目,怎樣抓住關鍵狀態和關鍵條件審題。(3)習題、試卷評講中不僅僅是糾正學生在某題中出現的錯誤,而是要達到讓學生認識某一類型題目的分析求解方法,不讓學生重復犯某一類的錯誤,在糾錯中得到知識深化提高,所以在評講中將以往做過的類似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比較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處理方法有何不同,歸納出普遍性的思想方法和處理方法,讓學生在錯誤中得到提高,認識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6、有關學科能力的思考
高考試題從知識立意過渡到當前的能力立意,這就要求考生應通過自己讀書、質疑、探究、思考來獲得知識,解決問題,逐漸形成自學的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的提高化學學科的科學素質。思維能力是中學化學學習中能力培養的核心,它與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有緊實的聯系。思維能力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近年來,高考化學對考生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整體性、創造性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著重的考查。那么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1)熟練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把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都轉化為常識性知識牢固。(2)在記牢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后,要把這些知識進行學科內整和,力求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和模式化。(3)要經常站在“量”的高度審視化學事實。(4)要善于自我檢測,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特別是不同于其它同學的問題),及時解決。(5)要有堅忍不拔的思想意志品質,排除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干擾。注意了上述的各個環節,就可以使同學們獲得化學所需的大部分能力了。
總之,化學總復習要為高考做好知識準備和精神準備,要有目標、有計劃、講究方法、注重落實,千方百計地提高化學總復習的效益。科學地安排復習時間,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復習方法,正確處理好課本、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練習題、模擬題之間的相互關系,想方設法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訓練學生對知識再加工的能力。只要我們在總復習中堅持以課本為依托,以《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依據,注意突出化學學科特點,在以實驗為主線帶動其它知識塊的復習,基礎知識到位,主干知識系統化到位,相關知識綜合化到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位,就能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6818.html
相關閱讀:高三化學第三次月考參考試卷[1]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2015屆高三8月月考化學試題
陜西省長安一中2012—2013學年度高三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試題 化學
山東省濟寧曲阜市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題
2012年第二學期高三化學綜合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