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發憤進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課堂互動
1.師:《學而》是孔子教育弟子做人要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文章,試詳細分析。
生:貧而諂、富而驕,是常人的弱點。貧而不諂、富而不驕雖進了一大步,但仍只是安分守已而已,是消極的有所不為。貧而樂、富而好禮,則超脫于貧富之上,無論貧富都積極地有所為。顯而易見,對話中老師的吐詞,比弟子的見識高遠而積極進取。
師:子貢經過孔子的啟發,聯想到《詩經?淇奧》的比興,說明他聰明過人和要求上進,受到老師的贊許。這場對話,為人們指出了為學、做人必須精益求精、不斷攀登的道理。
2.師:孔子在《里仁》一章中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人生意義就在于追求真理。視真理高于生命,為真理而死,死而無憾。最可怕的是不明真理而糊涂地過一生,又不明真理而輕于鴻毛地死去。
生:“朝聞道,夕死可矣”,曾經長期激勵人們為真理而斗爭。所聞未必是孔子之道,但為追求真理而甘愿犧牲的精神,則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
師:人所謂高尚,就高尚在可以為道殉身,為真理而犧牲。因為道和真理,集中體現了當時社會最大多數人的普遍利益。
3.生:《里仁(十七)》里又說明了什么?
師:取他人之長,方能補自己之短;以他人為鑒,方能免重蹈覆轍。要保持永久的上進心,就必須時時自勉自勵,時時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是孔子教育學生如何提高仁德修養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
生:孔子“見賢思齊”的道德修養原則要求每個人都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心胸開闊,誠實坦蕩,對別人在人格上予以尊重。對于比自己強的,不要嫉妒,要老老實實承認別人比自己強,虛心向人家學習。而對于不如自己的人,毛病較多的人,也不要洋洋自得,不要看不起人家,在他們身上也一定會有可以學習的東西。如果不是這樣,那也是“不賢”的表現。
生: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作為孔子首創的儒家文化教育傳統,對后世影響深遠,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繼承發揚。
4.師:《公冶長(十)》一章里孔子向我們說明了什么道理?
生:本章孔子痛責宰予怠惰和言行不一。一個人有了過錯卻不能主動檢查,即不能自省自責,那是很可悲的。宰予晝寢,便受到孔子的嚴厲斥責。這樣嚴厲的批評,弟子們受得了嗎?古時一個人所尊敬的是“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僅次于父母。老師的批評再嚴厲,也要洗耳恭聽,下決心改正。當然古時的老師對學生也是非常負責任的。
生:宰予言行不一,缺乏可信度,孔子便就此發表如何認識人的議論,告誡他的弟子們認識人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不能輕信一個人說的話,而要聽其言觀其行,用實踐證明其承諾。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聽其言而觀其行該是人際交往、社會行為的一個準則。
5.師:課文中節選的《述而》《雍也》《子罕》幾章又向我們說明了什么?請分析。
生:在《雍也》一章中孔子不止一次地稱道顏回的安貧樂道精神,可能冉求聽了后,聯系自己在學業上與同學們的差距,便向老師傾訴自己力不從心的“苦衷”?鬃优u他是畫地自限,把責任推向客觀,這種利口巧辯的態度是孔子最反對的。
生:孔子還認為,要致力于仁德,就不存在能力問題。一個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吧!”
師:在《述而》一章里孔子不以“圣人”“仁人”自居,卻公開標著自己“好學”,他這種朝氣勃勃、好學上進的精神,少也如此,壯也如此,老也如此,值得我們效法。
生:任何人,終其一生,其成就的取得、聲名的形成,無不與其一生的刻苦精神密切相關?炭喽杂X其苦者為下品,刻苦而自得其樂者為上品,因為成就每每在理想追求之中。
生: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鬃訌淖x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師:而《子罕》一章說的是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終達目的;半途而廢則止步不前,前功盡棄。一止一往,一進一退,皆在個人。怨天而尤人者,應察看自己?鬃影凳具M德修業亦復如此,成敗與否取決于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貴在堅持,貴在實干到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7027.html

相關閱讀: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登幽州臺歌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