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弟子問仁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課堂互動
1.師:孔子是怎樣評價子貢提出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做法的?孔子認為怎樣才能實行仁德?請結合原文回答。
生:孔子認為廣泛地施予和救濟不僅是仁德,甚至是圣德。意思是不損人利己,一般人能夠做到;舍己為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他認為,要實行仁,要注意兩點:一方面,自己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一方面,要能夠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即由自己的需要想到別人的需要,并給予充分的尊重,給予廣泛的幫助和救濟。
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巴萍杭叭恕本妥龅搅恕叭省。在后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于“仁”的基本主張?傊,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的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2.師:孔子在對顏淵的回答中對仁作了怎樣的闡釋?他認為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對實施仁提出了什么看法?對克制自己提出了什么具體要求?
生:孔子認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度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這就是仁。他認為,實行仁,要靠自己自覺,不能靠別人。他認為,約束自己的具體原則是:不合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聽、說、做,即管好自己的嘴、眼、耳、手,從點滴做起。
師:“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翱思簭投Y”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
3.師:孔子回答仲弓的問題時用了“見大賓”“承大祭”這兩個比喻旨在說明什么?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樣理解?“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同前面兩句有何聯系?
生:用“見大賓”這個比喻說明為政者對民眾要恭敬,用“承大祭”這個比喻說明使百姓做事情要慎重。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是要將心比心,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領導者實踐仁的原則。
生:“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與前文是條件和結果的關系,如果對百姓恭敬誠懇,慎重負責,自己不喜歡的,不強加給百姓;那么,無論在諸侯邦國做官,還是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都不會招人怨恨,自己也不會有什么遺憾,這就達到仁的境界了。
師: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中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凹核挥,勿施于人”,這句話成為后世遵奉的信條。
4.師:孔子認為說話謹慎也是仁的表現,對此,司馬牛是否能理解?孔子針對司馬牛的反應作出了怎樣的解釋?
生:孔子認為說話謹慎也是仁的表現,司馬牛對此并不理解,在他看來,這樣也算仁,這太簡單了?鬃咏忉屨f,做事本來很難,所以要考慮清楚才做,因而說話就必須謹慎,即懂得做事難,就會慎于言。這雖然是小事,但如果人能從小事做起,事事謹慎,循序漸進,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5.師:怎樣理解孔子提倡的“愛人”?他主張的“舉直錯諸枉”與仁有什么聯系?樊遲是一個怎樣的人?子夏是怎樣讓樊遲明白“舉直”與仁的關系的?
生:孔子“愛人”不只是愛自己的親屬、親族,而是超越這一切,愛所有的人,將愛升華到人類之愛的境界。
師:孔子認為,選拔重用正直的人,并將其置于邪惡的人之上,能以正壓邪,使其改惡趨善,這是實行仁的方法之一。
生:樊遲對孔子的兩次回答都不理解,便請教子夏,由此可知,他是個謙虛好學、執著認真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8098.html

相關閱讀: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登幽州臺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