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互動
1.師:接輿是一個隱士。所謂隱士,乃是不滿社會現實,眼看政治無可挽救而知難隱退的人。本章記孔子傳道濟世的心情不被接輿所理解,接輿善意地諷喻孔子急流勇退。古人認為,鳳凰是一種有德行的鳥,它在天下太平時出現,而在亂世時隱藏不出。
生:楚狂人把鳳凰比作孔子這是對孔子的尊重,意思是說,現在是亂世,你為什么還要尋求出世呢?難道鳳凰的德行衰微了嗎?現在避世隱居還來得及。接輿在亂世時知難而退了,還想對孔子的處世態度起點提示勸阻作用,實際上,他是不可能理解孔子傳道濟世的理想和做法的。
師:你認為接輿是一個怎樣的人?(可結合現實談。)
生:是一個瘋瘋癲癲的人。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看破紅塵的人。
生:他是一個思想孤獨的人。
師:請詳細談一下他如何看破紅塵,如何思想孤獨。
生:接輿生逢亂世,他的思想和眾生截然不同,如同莊子有時是“大而無當”。這在一般人看來,他確實有點癲狂?烧驗槿绱,就成了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這樣看來他就是一個孤獨的人。也就是道不同,吾誰與歸?結合現在來說,就是他對現實看得太清,世混濁惟我獨清,眾人皆醉惟我獨醒。紅塵看破、便就無欲無求、鄉隱于世,也不愿與世同流合污。故他反對孔子積極出世的態度。
生:不,我反對這同學的觀點。我認為接輿是一位明哲保身的人。即使天下無道也應積極出世,用自己的學問為社會作貢獻,為人民謀利益。與山林為伍,與魚蝦為友,那人生有何意義?鬃右舱f過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師:同學們就這一問題討論得不錯,都很有見地。我看還有一些同學躍躍欲試,由于時間關系,這一問題就討論到這里。課后我們可就此觀點開展一個辯論會,到時再請各位同學暢所欲言。
2.師:個人總是要在一定社會中生存。如何生活?隱士的態度與孔子的態度截然不同。這涉及到如何處理群與己、也就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段⒆印废蛭覀冋f明了這一道理,試分析。
生:在子路問津的故事里,孔子把長沮、桀溺這類消極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隱士看作是與鳥獸為伍的人,并認為不能追隨他們逃避現實。中國古代素有“孔席不暇暖”之說,意思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一生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游說列國,奔走于道途,不能久留于一地,可見其積極入世的執著勁頭非同一般。
師:孔子盡管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但他并沒有真正隱居過;相反,正因為天下無道,孔子才畢生“志于道”,決定用“道”來改變它。即使有人譏諷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百折不撓,積極入世?鬃拥倪@種積極入世精神意味著自我的實現跟對群體的社會責任感是聯系在一起的。
3.師:《微子》(七)和上面幾章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生:本章是通過對一個具有一定情節的小故事的描寫,表現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觀和政治觀。如丈人的語帶諷刺的話,說罷便“植其杖而蕓”的行動,表現出他的態度倨傲,對孔子等不參加生產勞動卻熱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國的不滿。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讓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又表現出他對長幼之節的重視。
生:孔子的話(包括子路根據孔子的意思說的話)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舉動,表現他對丈人過隱居生活的某種贊賞之情,而對丈人那種逃避現實“不仕無義”的處世態度卻給予嚴厲的批評,同時表達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處世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并成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8649.html
相關閱讀:登幽州臺歌
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