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調整歷史,乃至高中階段的歷史課程。其實從閱讀課本到如何記憶知識點,再到如何去運用。都是有一些方法查以借鑒的。
歷史課本怎么讀
1、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征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怎樣記住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麼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如何培養概括、比較和評價能力
1、概括
任何歷史事件的知識結構都是由各層次的“概括和舉例”構成的。概括是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得出的觀點、結論;舉例是對概括的充分論證。我們所說的史論結合就是概括與舉例的結合,論點與論據的結合。
2、比較
有同學在思考比較類的問題時,往往感到很困惑,無從下手。有一個化難為易的方法,就是確定要比較的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比如說改革類,都包括改革的原因,領導階級、內容、結果、性質和影響等要素,根據構成要素自己設定比較項目。
3、評價
基本方法是:找準時間和空間范圍,使被評對象定格,歸位;抓住被評對象相應的典型的歷史事實;重視被評對象的屬性,階級的、社會的、時代的等。
如何培養材料解析能力
要充分運用課本中選取的材料,培養自己的答題技巧;注重老師平時對這類題目所進行的訓練,歸納總結方法和思維操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03831.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高一政治教案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高一語文基本和提升學習方法
高一必讀:有效提高成績的“錯題本”小工具
高中生的完美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