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艾青在詩集《北方》序文中說:
“
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
”
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
課堂慢鏡頭
1、艾青為什么要寫這樣一首充滿悲傷和憂郁的詩歌?
1937
,
“
七七事變
”
后,艾青成了難民,從杭州逃到老家金華,后帶著妻子,從金華逃往武漢。當時汪精衛等漢奸正熱心于準備給日本鬼子當兒皇帝,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形勢不容樂觀。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與絕望。
詩人目睹了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他想以深廣的憂憤、飽滿的激情,描繪被侵略戰爭破壞的祖國的土地、被苦難命運折磨的底層的百姓,以及對這塊神圣土地的深沉而執著的愛。艾青以切膚之痛奏出了一個苦難民族在苦難歲月里的哀號。
2、詩前為什么要有一個小引,它起了怎樣的作用?
艾青似乎更喜歡以北方的曠野作為他的詩歌的背景。他本生長于江南,也許是由于地域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反而使追求新異的詩人比一般北方人對北方產生了更加敏銳的感受,也許是北方較之南方更為荒涼貧瘠的現實更激發了詩人的悲憫。一個北方詩人的感受,成為了詩人寫作的一個契機,引發了詩人長久積累的、在顛沛流離中耳聞目睹的無盡感受,
“
北方是悲哀的
”
成了詩人的情感指向,也給全詩定下了憂郁、悲哀、沉重、傷感的基調。
3、作者為什么要花大量的筆墨渲染北國風光的蕭條、蒼涼和悲哀?
以北方為題材的詩中,《北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艾青以舒緩、憂郁而流暢的調子,宣泄了那彌漫在他心頭的濃得化不開的悲哀。
“
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
,
“
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
”
因為灰色陰郁的色調實際是當時中國現實的一個縮影,這個傷痕累累的祖國,這個曾經讓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祖國,如今卻是一片悲涼的景象,反復的渲染和強調顯示了詩人內心世界的沉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對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有著高度責任感的詩人的崇高品質和美好心靈。
4、
“
北方是悲哀的
”
,但是詩人卻為什么屢次說
“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
?
詩歌前半部分對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如此灰暗,但后半部分卻反復說
“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
,這是一個轉折,前后的對比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因為愛得深,才傷其痛。三次重復,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富有震撼力的聲音,詩人多么希望祖國早日擺脫這場災難,從此不再悲哀。詩歌雖然沒有直截了當地號召人們去戰斗,但詩人堅強的信念卻振奮人心。
學習方法
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了解作家的生平與創作,特別是抗戰期間的詩歌創作,從而理解本詩深沉真摯的情感表達。詩歌前三節用一系列具體形象表現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現出北方人民在抗日戰爭代蒙受的災難;末一節抒情述理,著重表達詩人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必勝的信念。
課外風景線
艾青抗戰時期的詩歌創作
在法國,艾青開始寫詩,但他早重要詩歌大多寫成于上海獄中。艾青姓蔣,由于對蔣介石政府的痛恨和反抗,他在自己的蔣姓下打了一個叉,無意中發現剛好是一個艾字,而他的名字叫海澄,用金華方言念起來就是艾青的音,于是一個大詩人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抗戰開始,艾青滿懷熱情尋求光明,在不倦地尋求中,他寫下了大量詩歌,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斗,反映出抗戰的時代精神!侗狈健贰断蛱枴贰独杳鞯耐ㄖ返仍娂,是作者也是我國抗戰前期詩歌創作最豐碩的收獲。艾青,是抗戰前期具有重大成就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詩人。
《北方》記敘著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痛苦和不幸,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車》等。它反映的是民族奮起抗敵所激發的熱情和信念。《他起來了》象征民族的覺醒,《北方》從民族幾千斗爭歷史中汲取力量,《風陵渡》則對現實充滿信心。
艾青有許多詩展現了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他憂慮是因為農民的痛苦,振奮是由于農村的蘇醒,歡欣更來自農民的解放。詩歌反映了抗戰的現實面貌和時代精神,寫出了土地受蹂躪的痛苦,也寫出了游動于地心的熱氣,以至震蕩了大地的風云。
艾青的詩作,總蘊藏著一種深沉的感情,它以不同的形態,回蕩在他的不少詩篇里。他曾多次寫到自己的
“
憂郁
”“
憂傷
”“
悲哀
”
等,這成為作者的一種感情特色,。作者曾說:
“
叫一個生活在這代的忠實的靈魂不憂郁,這有如叫一個輾轉在泥色的夢里的農夫不憂郁,是一樣的屬于天真的一種奢望
”
。所以這個感情特色往往給詩篇添加了感染和啟示的力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50520.html
相關閱讀:雪萊《西風頌(節錄)》閱讀
《山民》閱讀答案
雷抒雁《掌上的心》閱讀答案
《星星變奏曲》閱讀答案
《火與冰》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