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01年托馬斯·楊完成“光的雙縫干涉”實驗而挽救了光的“波動說”理論的頹勢之前,“微粒說”理論略占上風.這一方面要歸功于其代表人物牛頓的不可撼動的“物理學權威”的身份,另外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微粒說”的相關理論對光現象的“完美”解釋也是迫使人們接受“微粒說”理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對于光的折射現象,可作如下表述:光在折射率為n1的介質1中沿直線傳播,以入射角i1射向與介質2的界面,穿過界面進人折射率為n2的介質2中后仍沿直線傳播,只是傳播方向發生了偏折.折射角為i2。
對于“光在介質1或介質2中沿直線傳播”的現象,“微粒說”的相關理論給出了如下解釋:視光為微粒,作為微粒的光在均勻介質中傳播時,由于均勻介質的微粒呈均勻分布,所以光微粒所受到的介質微粒對其施加的引力將被平衡,受力平衡的光微粒當然就應該在均勻介質中洽著直線勻速運動.
對于“光在穿過介質1與介質2的界面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微粒說”的相關理論則又給出了如下解釋:當光微粒運動到兩種介質的界面附近處時,盡管兩種介質微粒各自均呈均勻分布,但將兩種介質的微粒分布狀況作比較,光密介質的微粒分布比光疏介質的微粒分布更為密集,因此光微粒在兩種介質界面附近處時所受到的介質微粒對其施加的引力在沿與介質界面平行的方向上被平衡,在沿與介質界面垂直的方向上不平衡而指向光密介質。
由于光微粒所受到的介質微粒對其施加的引力在沿與介質界面平行的方向上被平衡,所以v1和v2的沿與介質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分速度應該相等;由于光微粒所受到的介質微粒對其施加的引力在沿與介質界面垂直的方向上不平衡而指向光密介質,所以v2的沿與介質界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速度應該增大.
正因為“微粒說”對光的折射現象所做出的如此“完美”的解釋,人們才不得不對“微粒說”的相關理論心悅誠服.但應該指出的是:按照“微粒說”理論對光的折射現象的上述解釋,光在光疏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比在光密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小,即v1<v2
當人類較為精確地完成光速的測量后才知道,上式給出的光速的關系是錯誤的,光在光疏介質中的傳播實際上應該比在光密介質中的傳播更快.只是這已經是在“微粒說”的代表人物牛頓去世大約一個世紀以后的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73936.html
相關閱讀:高考理綜復習要領:求準求穩求規范
成語中的物理知識
高考物理備考:物理常用的兩種解題方法
慣性的解釋
合理分配時間選好答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