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治貪官
三國時候,有一位掌管軍營糧餉的軍需官叫楊宕,官兒雖不大,油水卻撈了不少。
楊宕得了一種怪病,既不發燒也不頭痛,只是胸口鼓脹,像石頭壓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醫生請了不少,可連是什么病癥都診斷不出,楊宕只好派人去請神醫華佗。
華佗醫術高明,為人正直,他對楊宕的為官之道早有耳聞。經過望聞問切,華佗開了兩張藥方,對楊宕說:“這是我精心研制的秘方,對你的病癥有奇效,你在無人之處才能打開看。”
楊宕聽說是秘方,連連點頭答應。
華佗走后,楊宕將第一個藥方打開觀看,看著看著,他大驚失色,額頭上冷汗直冒。原來處方上寫著:“二烏、過路黃、香附子、連翹、王不留行、法夏、畢拔、朱砂。”楊宕把這八味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一看,大吃一驚,這諧音不明明是“二過相連,王法必誅”嗎?
原來,楊宕自從當上軍需官,經常克扣軍餉。最近,他的叔父楊修因得罪曹操被問罪處死。后臺一倒,楊宕自知好景不長,于是打算趁最近一次押運軍餉大撈一把,然后辭官還鄉。不想如意算盤被華佗點透,他頓時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接著他又看第二個藥方,一看便“哎呀”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原來處方上寫的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草、附塊。”這六味藥首字的諧音是“賞汝棺木一副”。如此“秘方”,楊宕見了,不由得氣火攻心,肝膽俱裂。家人見狀嚇慌了,都大哭起來。
楊宕聽見哭號聲,蘇醒過來。他睜開眼睛,倒覺得心輕身爽。此時華佗不請自來,他對楊宕說:“你之所以胸部悶脹,是因為肚內淤積,現在氣隨汗出,吐盡瘀血,惡病已除。只是身子虛弱,我再給你開一劑補方,你服后定會痊愈。”
楊宕服后果然逐漸康復。從此,他再也不敢干克扣軍糧之事。
死囚獻方
清朝雍正年間,梅州人鄭蘭甫在湖南任縣令。鄭蘭甫的母親患上了喉疾,久治不愈,以至于性命危在旦夕。
鄭蘭甫是個大孝子,眼見母親因病痛苦,心急如焚。他張榜求醫,許以重酬,但張貼多日,一直無人揭榜。走投無路之下,鄭蘭甫便將榜文四處張貼,大街小巷、鄰近縣城,甚至監獄里也貼上了榜文。
這一天,死囚黃懷看見了求醫榜。這黃懷本是個土郎中,因眼見惡霸欺凌街坊,路見不平出手相助,打傷了惡霸。不料,惡霸是當地豪紳的兒子,豪紳買通前任縣令,將黃懷屈打成招,判了秋后處決。
黃懷在獄中常聽人提及現任縣令是個好官,又是個孝子,想著自己是將死之人,醫者父母心,于是喚來獄卒,說他要揭榜救人。鄭蘭甫一聽有人揭榜,趕忙前往監獄。黃懷獻出秘方,囑托如何熬制。
離開監獄,鄭蘭甫趕忙派人照方抓藥熬制,連續服用幾次后,鄭母多年來的喉疾居然痊愈了。
黃懷救治了鄭母,鄭蘭甫感恩在心,于是查問黃懷一案,但因證據不足無法翻案。眼看秋后處決之期將至,鄭蘭甫就與母親商議,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救出恩公。
鄭蘭甫先將母親送回老家,然后買通一名獄卒,在處決之日用另一個死囚代替黃懷赴刑場。鄭蘭甫知道倘若東窗事發,自己也會性命不保,于是將頭頂烏紗棄之案臺,與黃懷一同逃離。兩人行至韶關時,準備分道揚鑣,黃懷有感鄭蘭甫寧可棄官不做都要救自己的義舉,于是將秘方交給鄭蘭甫,讓他好有一技糊口。鄭蘭甫懷揣秘方回到家鄉,憑借秘方治愈了多種喉科疾病。
這個秘方就此聲名遠揚,并傳承至今,這就是被尊為“喉科圣藥”的雙料喉風散的來源。
長壽秘方
從前,有個年輕人趕考途中路過一個村口,突然,他看見一個四十出頭的婦人,手里拿著一根棍兒,追打一位看起來六十多歲、花白胡須的老頭子。
年輕人很生氣,攔住那婦人說:“你怎么對老人這么不孝順?”婦人瞪了年輕人一眼,說:“小伙子,你懂什么!”說罷就走了。
年輕人愣住了,心想她這話不知是什么意思。一會兒,老頭回來了,年輕人就問:“老先生,那個婦人為什么追打你?”老頭說:“她是我母親,嫌我不聽話,不喝藥酒,所以才追著打我哩。”
“你母親?”年輕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便問,“令堂今年多大年紀?”老頭回答:“差兩歲就八十了。”年輕人又問:“老先生,你今年高壽?”“什么高壽,我才四十九歲。”
年輕人很奇怪,便跟著老頭到了他家。進門之后,見他全家個個身強體壯,紅光滿面,精神煥發。年輕人上前對村口見到的那個婦人賠禮道歉,說自己不知內情,才鬧出長幼不分的笑話。婦人聽后笑著說不知者不為罪。
年輕人經過細問,才知這家老少幾輩人,大多長壽,年長的已兩度花甲,就是一百二十歲,且須發皆黑,耳聰目明。這是何故呢?原來全家人經常飲用枸杞子酒,若春夏兩季缺枸杞子,他們就用枸杞葉泡酒,冬季則用其根泡酒喝,常年服用,從未停飲。唯有這被追打的“老小孩”不聽話,不愛喝藥酒,全家只有他一個未老先衰。
解毒秘方
明朝時,江西湖口縣附近的一個小鎮上有個姓劉的郎中,他見自己兒子身體瘦弱,就開了人參、燕窩等補藥,叫家人煎給兒子喝。不料,兒子吃了補藥后,反倒落得全身浮腫。老劉慌了神,趕快請了個走方郎中來為兒子治病。
那走方的游醫原是個“冒牌貨”,壓根就不懂醫道,怎能治好這種疑難雜癥呢?他心中一急,便假裝上茅廁,想辦法怎么蒙混過關。蹲在茅坑里,他忽然來了靈感,把一撮泥土拌上一攤稀雞屎,搓成幾粒丸子,要病孩服下。第二天,病孩竟然奇跡般地康復了。
老劉非常高興,立即大擺酒席,宴請游醫。席間,老劉再三懇請游醫公開“秘方”,游醫沒法子,只好對他實話實說。老劉聽后大驚:雞屎丸子何以能治好兒子的病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幾天后,名醫李時珍行醫來到這個小鎮。老劉連忙把李時珍請進家門,虛心向他請教雞屎丸子治病的道理。李時珍經過詳細詢問之后,沉思片刻,推斷說:“令郎渾身浮腫,八成是中毒了。中毒的原因可能是藥中混入了有毒的蟲子,那毒蟲很有可能是一條大蜈蚣;而雞屎能解五毒,茅廁里的泥土沾有人尿,也有解毒作用。所以,雞屎丸子這味‘秘方’能治好令郎的中毒癥,也就不足為怪了。”
老劉聽了,半信半疑。于是,他去查看倒在屋旁的藥渣,果然在藥渣中找到一條被煮死的大蜈蚣。老劉對李時珍的料事如神十分佩服。后來,他逢人就夸李時珍醫道高超。
貪吃得秘方
唐朝時,東阿住著一對年輕夫妻,丈夫叫阿銘,妻子叫阿嬌。十月懷胎,阿嬌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阿銘喜得合不攏嘴。
阿嬌分娩后氣血兩損,身體十分虛弱,吃了不少補血良藥,卻仍然沒有好轉。阿銘就想:天上龍肉最好,地上驢肉最佳,龍肉沒法搞到,驢肉多的是。我家就是專門販賣毛驢的,何不試它一試。于是他馬上叫來幾個伙計,宰了一頭小黑驢,讓伙計們守在灶邊煮驢肉。
伙計們在灶邊燒起大火,熬煮驢肉,不多時,鍋里飄出了肉香;镉媯冸m然嘴饞,但還是忍住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姓周的伙計說:“驢肉煮這么久了,我來嘗嘗是不是煮好了。”說罷拿起筷子,從鍋里夾了一塊肉,吹了兩口氣,送進嘴里。
李伙計見狀,也操起了鍋鏟,說:“我是廚師出身,讓我來嘗嘗咸味夠不夠。”說罷,鏟了一鏟子驢肉大嚼起來。
其他幾個伙計也不甘示弱,你一碗他一鏟地大吃起來,不一會兒工夫,就把一整鍋驢肉吃了個精光,只剩下一點湯。
驢肉吃完了,伙計們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于是眾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擱在砧板上的那張黑驢皮切碎,倒進鍋里,又加了些清水,燒起旺火煮起來。
過了兩個時辰,阿銘回來了,問驢肉煮好了沒有。幾個伙計扯謊說:“我們沒嘗味道,應該煮好了。”
阿銘揭開鍋蓋一看,鍋里的東西黏黏糊糊的,根本就沒有一塊整肉。阿銘無奈,只好把它舀了出來,用盆子裝了,稍微一冷卻,竟成了一盆膠塊。阿銘心想,反正是驢肉燉成的,連忙端給妻子吃。
卻說阿嬌平日挺挑食的,她嘗了一口,覺得香噴噴的,味道不錯,不一會兒工夫,居然把一大盆的驢皮膠全吃光了。幾天后,奇跡出現了:阿嬌食欲大增,臉色紅潤,有了精神,也有了奶水。
幾個伙計不敢說出真相,這事兒也就被瞞了下來。
一晃幾年過去,周伙計成親了。由于家境貧寒,他妻子懷胎期間營養不良,產后氣血大虧,生命垂危。這時,他突然想起了幾年前煮黑驢皮的事兒,連忙去找老板阿銘,要向他賒一頭小黑驢。阿銘問起緣由,周伙計只得將幾年前偷吃驢肉、把黑驢皮煮給阿嬌吃的事兒,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阿銘雖然心中有氣,但看到周伙計的妻子病成這樣,就送給他一頭小黑驢。
周伙計牽著小黑驢回到家中宰了,把驢皮剝下,熬煮成膠塊,端給妻子吃。不出幾日,妻子臉色紅潤,精神大振。
阿銘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老板,他瞄準了這一商機,成立了一個驢皮膠作坊,收購黑驢皮熬膠,再加上幾味中藥,竟成了婦科進補的特效秘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gushihui/340005.html
相關閱讀:如果草兒會說話
古墓里的爭吵
美好的人宛如寶藏
《何為貴》等
美國小學生千奇百怪的請假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