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狀元的故事七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天天故事會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狀元”,指在科舉考試的殿試中拔得頭籌之人。自科舉考試創立以來的歷代狀元中,既有飽讀詩書之士,也不乏僥幸取勝之徒,留下了種種軼聞。后來,百姓們也把在某個行業成就最高的人稱為“狀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一組與“狀元”有關的故事
  
  得中是天意
  
  南宋時,有個叫張孝祥的書生上京趕考,晚上借宿在路邊一家客棧。夜深人靜,張孝祥在燈下看書時,傳來了敲門聲。他一開門,見門外站著一個女子,二十歲上下,十分標致。張孝祥問:“夜已深了,請問娘子來這里有什么事?”
  
  那女子不好意思,臉一扭,伸出左手心給張孝祥看。張孝祥一看,那手心里有“欲覓人間種”五個字,當即明白了她的來意,連忙說:“小生是儒門子弟,幼讀詩書。圣人說過‘非禮勿行’,小生不敢違背圣人教導,不能從命。”
  
  那女子趕緊解釋:“我家主人家財萬貫,可就是膝下無子,沒人繼承家業。我想借相公的種子,頂住張家的門樓,并沒有惡意。我是他家小妾,是受主人的差遣來的,如果相公不肯,奴家怎么向主人交差呢?”
  
  張孝祥說:“這個容易。”然后請那女子伸出右手來,在她的右手心寫了“難欺天上神”五個字,叫她回去交差。
  
  第二天天沒亮,張孝祥就收拾好行囊,離開了這里。
  
  到了京城,張孝祥在考場中遇到一個對手,叫秦塤,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他的文章是秦檜代作的。主考官有心推張孝祥為狀元,又怕秦檜的權勢,只好把這兩篇文章都拿給宋高宗趙構看,請皇帝決斷;实劬兔骺脊侔褍蓚學生帶上金鑾殿。
  
  宋高宗說:“今日殿試是考對對子,我出一上聯,看誰能對出下聯。上聯是‘欲覓人間種’。”張孝祥一聽,這不是那晚女子手心里寫的五個字嗎?他想也不用想就答:“難欺天上神。”高宗一聽,對得蠻好,又要張孝祥把這副對聯的意思說說清楚,張孝祥就把趕考路上夜宿客棧的經過說了一遍。高宗聽了,十分高興地說:“張孝祥不僅才華出眾,品德也過人。”于是決定選他為狀元,并說,“這是天意。”
  
  原來,宋高宗昨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走在天街上,有人鳴鑼開道,吆喝著“迎接新科狀元”。鼓樂過后,兩個仙童各人手里舉一個幡,幡上有副對聯,上聯是“欲覓人間種”,下聯是“難欺天上神”。幡后面,許多天神簇擁著一個人,那人身披大紅官袍,騎著高頭大馬。高宗沒想到這夢正應在張孝祥的身上,不是天意又是什么?
  
  高宗把他做的夢一說,文武百官都心悅誠服。就連滿肚子意見的秦檜,嘴上也不敢不服了。
  
  插秧狀元
  
  有個種莊稼的能手,秧插得又快又好,人送外號“秧狀元”。
  
  這年新來了一個州官,剛一上任就遇上了連年大旱、民不聊生的當口,鄉紳百姓都“孝敬”不起,所以他常常遇事生端,專找岔子。他一聽說竟有什么秧狀元,勃然大怒,罵道:“哪里來的種田漢,膽敢自稱狀元,簡直是大逆不道!趕快把他抓來見我!”
  
  衙役們忙把秧狀元抓來了。州官驚堂木一拍,喝道:“你有什么本事,也敢叫狀元!”秧狀元卻理直氣壯地答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插秧是天下能手,可稱得上狀元。大人不信,可當面考試。”
  
  州官問道:“你插秧有何妙法,能稱狀元?”
  
  秧狀元念了四句:“撮撮都是八根秧,橫直八寸對成行,大人繞田走一轉,我能插秧一長趟。”
  
  “什么?”州官驚得眼睛都鼓出來了,“要是你真有這么大本事,我給你豎一座牌坊,做不到就殺頭!現在馬上試驗!”
  
  于是,州官到城外選了一丘大田,當場“開考”。
  
  考試開始了,州官撩袍端帶,拿出全身力氣,以最快的速度順著田埂跑起來。等到他氣喘吁吁地跑了三條半田埂,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再一看,秧狀元的一趟秧已插到頭了,正笑嘻嘻地在等著他哩!
  
  州官臉漲得紅里泛青,連忙吩咐隨員拿尺下田去量,量來量去,結果一點兒不差:行距株距都是八寸,橫直成行,像線牽的一樣。
  
  州官更急了,把秧拔起來當面點根數,每一撮都是八棵秧,一根不多,一根不少。
  
  此時,州官興沖沖地高舉起一撮秧:“嘿!這個是九根!”秧狀元卻神色自若地說:“請州官大人再仔細看看,這九根里面有一根是稗子!”
  
  州官窘得厲害,硬著頭皮要繼續數完。拔到最后一撮秧,州官又樂了:“哈哈!這一撮又是九根,難道又有一根是稗子不成?”
  
  秧狀元看都沒有看,說:“大人,這雖然是九棵,可是其中一棵沒有根,怎么活呢?”
  
  州官呆了半晌,無話可說,只得兌現諾言,給秧狀元建了一座石牌坊。
  
  餑餑狀元
  
  李蟠是康熙年間的一位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三十六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里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干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
  
  這時,他帶的三十六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后,一點兒都沒責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狀元。同榜的探花作詩一首調笑他:“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此后,“餑餑狀元”李蟠的名聲便傳遍了士林。
  
  白日敲更
  
  無錫有個叫孫繼皋的書生,因為家里窮,只得邊讀書邊做更夫。這年,孫繼皋聽說京城殿試招考狀元,心里很高興,但上京趕考要有人推薦提名,孫繼皋出身低微,朝里既無人,手里又無錢,怎么辦呢?
  
  無錫三里橋有個“接官亭”,官船來無錫都停泊在這里。一天,孫繼皋看見“接官亭”前來往的官船特別多,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天上午,孫繼皋身背竹筒,手拿更棒,上身披件破棉襖,腳上踏雙破草鞋,來這里敲更。他一邊敲更一邊喊:“孫繼皋,咯咯敲,錫金兩縣無主考!”像老和尚念經似的。
  
  正好常州府臺秦大人的官船停在這里,秦大人聽了很奇怪:天下哪有白日敲更的,喊的話也不像敲更,于是就派人將孫繼皋叫到船上,問明情由。
  
  了解了原委,秦大人不禁哈哈大笑道:“看你這副腔調,哪像考狀元的。這樣吧,要上京殿試,先在我面前口試。我出題,你對答,對得上來,我給你引薦,對不上來,那只好怨你自己了!”
  
  說罷,他看見孫繼皋衣袖管里藏有一枝桂花,便開口道:“小學生暗藏春色。”
  
  孫繼皋一聽,馬上接口說:“大主考明察秋毫。”
  
  秦大人又信步走上船頭,吟道:“龍光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洲四海。”
  
  孫繼皋想:你以龍光塔作題,我生在雙河會龍橋,就用會龍橋作答吧,便出口對道:“會龍橋,橋洞圓,圓如鏡,鏡照萬國九州。”
  
  秦大人一聽,暗暗贊嘆:這人確實有才情!當即在船上寫下薦書,還送給他一筆趕考用的銀兩,讓孫繼皋上京趕考。
  
  后來,孫繼皋考中狀元的消息傳到了常州府,秦大人得知后十分高興。
  
  趕考路上
  
  宋朝時,有個叫黃來棟的書生上京赴試,他連日跋涉,筋疲力盡,此時路過一座祠堂,沖進去爬上供桌,蒙頭便睡。
  
  這一睡如醉如泥,蒙蒙中,他忽覺自己身體輕飄飄的,隨即一個倒栽蔥跌下萬丈深淵……等他睜開眼一看,天已大亮,原來自己是被四個樵夫從供桌上推落在地。
  
  四個樵夫滿臉怒氣,不問青紅皂白,舉起手中的扁擔,照黃來棟的屁股就打,還罵道:“你他媽的瞎了眼,睡在供桌上,玷污我祖宗!”四人一擁而上,將黃來棟五花大綁起來,押到村中一座府宅。
  
  府宅主人乃告老還鄉的內閣大學士范碧通。聽說黃來棟是赴京趕考的書生,范碧通有意試探一下黃來棟的才華,笑著問道:“黃才子,老夫想出幾句對聯讓你即席應對,不知可否?”
  
  黃來棟趕忙答應:“大學士如此抬愛,晚生唯命是從。”
  
  范碧通給出上聯:“文士武士大學士,士敬君子君子敬士。”
  
  黃來棟對出下聯:“大猴小猴山里猴,猴耍乞丐乞丐耍猴。”
  
  范碧通一聽這對句,不由勃然變色:“你這是何意?”
  
  “大學士息怒,容晚生稟來。”黃來棟說道,“早上平白無故慘遭貴村樵夫一頓棒打,晚生才疏學淺,一時別無佳句,唯以彼時彼景的拙對敷衍塞責,萬望寬容。”
  
  范碧通不禁“撲哧”一笑:“照此說來,還情有可原?老夫再出第二句對聯——望五岳山丘山山出秀。”
  
  “岳分為山丘,山山疊成出。好句!”黃來棟靈機一動,對道,“盼光明日月夕夕多情。”
  
  范碧通嘖嘖稱贊,又說:“老夫最后再出一聯——雪造觀音日出歸南海。”
  
  黃來棟走下院落,舉頭仰望著天空中的浮云,目光一亮,喜上眉梢,對道:“云疊羅漢風吹往西天。”
  
  “黃才子才思敏捷,妙語驚人,欽佩!老夫愿修書一封,你可面呈主考官大人。”說畢,范碧通立即提筆寫起推薦信。最終,黃來棟不負范碧通的期望,經會試以及皇帝殿試后,高中狀元,后官至禮部尚書、左都御史。
  
  三姑爺妙方戲狀元
  
  從前,一戶人家有三個閨女,大閨女嫁了個文狀元,二閨女嫁了個武狀元,三閨女則嫁了個莊稼漢。
  
  五月端午是老丈人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三個姑爺都來拜壽。文狀元坐著轎,武狀元騎著馬,前呼后擁,鳴鑼開道,好不氣派,只有三姑爺是挑著壽禮徒步而來。每次拜壽都難為得三姑娘抹眼擦淚。
  
  這年,眼看又到端午節了,莊稼漢只顧收割小麥,好像把給老丈人拜壽的事忘了似的。三姑娘提醒他說:“今天是爹六十大壽,再為難也得去啊!”
  
  莊稼漢心里早想好了譜,他抓來一只屎殼郎,在墨水里蘸了下,便放到一張白紙上讓它爬。屎殼郎在紙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腳印,活像一篇蠅頭小篆。莊稼漢把它晾干疊好裝進袋里,對三姑娘笑著說:“一會兒有人來請,把信交給他帶回就是,若問我為啥不去,只說割麥子去了,這信里寫得明白,叫他們看看就知道了。”
  
  正堂上已擺好了酒菜,文狀元和武狀元早到了,他倆正合計著咋耍弄三姑爺呢。正在這時,老丈人皺著眉頭拿來一封信,稱自己的眼力不行了,叫狀元女婿給他念念。
  
  兩個狀元郎老早就想在老丈人面前賣弄賣弄,一聽說念信,都伸手搶。文狀元手腳靈便,搶過信來,卻是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心中感到納悶。武狀元拿過來一瞅,也看不懂信上寫了什么。兩人臉上不覺都沁出了汗珠子,心想:還果真是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呀!不行,得把三妹夫請來,問問他到底寫的啥內容。于是,文狀元叫人抬出轎,武狀元叫人備好馬,去把三姑娘和三姑爺接來。
  
  不大一會兒,三姑爺騎著武狀元的馬,三姑娘乘著文狀元的轎,氣氣派派地進了家門。
  
  三姑爺見親友們全部到齊,就慢條斯理地展開那封信,說:“兩位狀元公滿腹經綸,連封平平常常的信都看不懂?信是一首割麥詩,不是寫得明明白白嗎:‘割完河北割河南,還有三畝沒割完。收麥忙得連軸轉,沒空拜壽到堂前。金鼎小篆你不識,瞎了文武二狀元。’”
  
  賓客聽罷,一陣哄堂大笑,二位狀元郎羞得面紅耳赤,無處躲藏。從此以后,他們倆再也不敢耍笑三姑爺了。
  
  方狀元妙對何探花
  
  才子方逢辰在石峽書院讀書時,有次出門散步,正巧遇上附近的一位私塾先生。老先生知道方逢辰是個文才出眾的學生,有心想試一試他的才學,便指了指旁邊的一座石拱橋,出了個上聯要他對:“推倒磊橋三塊石。”
  
  方逢辰思索了一下,也指了指南面的群山,伸出兩個指頭做了個剪刀狀,說:“剪開出字兩座山。”
  
  老先生一聽,連連稱贊:“對得好,對得好,真不愧是石峽書院的高材生。”
  
  那一年,方逢辰考中了狀元,皇帝賜假三個月,讓他回家鄉省親祭祖。剛巧,同在石峽書院念過書的前科榜眼黃蛻和探花何夢桂也在家鄉休假。于是,三人相約同去龍華寺游玩。
  
  來到一座禪房內,見四壁掛滿了墨寶,三人一時文思泉涌。何探花提議以聯助興,他看到壁上有一幅白鶴圖,說了上聯:“白鶴過河,頭頂一輪紅日。”方狀元對道:“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黃榜眼看見一幅荷花,給出一副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
  
  方狀元知道這是一副回文對,用諧音來讀,順讀倒讀都一樣,而且中間要夾帶同音字。他凝思片刻,一抬頭看見桌子上有本蘇東坡的字帖,不由靈機一動,笑著說:“書臨漢帖翰林書。”
  
  這時,何探花想起自己少年時打桐子、拾桐子的歡娛情景,隨口吟出了一句上聯:“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方狀元聽了,一笑,說:“丫頭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黃、何二人聽了,連連拍手稱贊:“狀元公才思敏捷,真乃百里挑一,我等望塵莫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gushihui/356388.html

相關閱讀:古墓里的爭吵
如果草兒會說話
《何為貴》等
美好的人宛如寶藏
美國小學生千奇百怪的請假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