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附近有個河南小吃街,住的幾乎全是河南人。幾個月前,這條街上新開了一家“四川妹”小吃店,開張第一天,店門口掛出了一條醒目的橫幅——“本店謝絕河南人入內!”在這種地方打出這樣的橫幅,明擺著找事兒!
果然,不一會兒門口便聚集了一群怒不可遏的河南人,將老板——一個三十來歲的四川妹,團團地圍了起來。領頭的是一名絡腮胡子,他憤憤不平地指著四川妹說:“俺們河南人咋你了,你憑啥作賤俺河南人?”話音未落,那邊兒又接上了話:“你哪兒不能開店,非在俺河南人堆兒里開?你覺得俺河南人好欺負是不是?”
四川妹緊繃著臉,任憑這些人責罵。過了一會兒,她忽然高著嗓門說:“你們吵夠了沒有?要是吵夠了就聽我說兩句。”說著,四川妹猛地捋起袖子,指著胳膊上的兩塊傷疤,哽咽著說:“看看吧!這一塊是我第一次被一個河南人拐賣時給打的;這一塊是我第二次被拐賣到你們河南,逃跑的路上摔倒在山溝里留下的,嗚嗚嗚,就連我最后一次逃出來時,帶在身上的200元錢,也被一個河南人在火車站給騙走了!我這輩子恨死你們河南人了,你們這些大老爺們還想說什么?”
十幾天過去了,“四川妹”小吃店的門口冷冷清清,不久,緊挨著“四川妹”小吃店又開了一家“河南哥”小吃店,一看就知道是專門和四川妹較勁來的。
果然,河南哥也打出了一條橫幅——“非河南人謝絕就餐”。店老板四十來歲,腿有點瘸,操著一口正宗的河南腔,讓身處異鄉的河南人聽了分外親切。連著幾天,“河南哥”小吃店賓朋滿座,生意著實紅火了一陣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卻看到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河南哥”的生意漸漸地冷清,而“四川妹”的生意卻漸漸地好了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原來,這里的河南人雖說對四川妹的橫幅耿耿于懷,卻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有不少人時不時的裝扮成外省人去照顧她的生意。就連那個絡腮胡子,雖說自己不好意思去,也常常讓朋友們去為她捧場。那個河南哥的做法雖說好像很替河南人解恨,但未免顯得河南人太小家子氣了,慢慢地人們也就不愿再去他那兒吃飯了。
這天一大早,在我們鄰縣一家招待所的大廳里,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河南哥。只見他四下里瞅了瞅,見大廳里沒幾個人,便躲在了一張屏風后面的沙發上,好像是在等什么人。不一會兒,四川妹進了大廳,徑直走到了河南哥的身邊。只聽河南哥小聲地問四川妹:“細妹,你來了?”四川妹點了點頭,河南哥接著說:“俺這個月才賺了幾百塊錢,給,你拿著,你那兒咋樣?”四川妹也壓低聲音說:“我賺了三千來塊錢,唉,真想不到跟咱們原來設想的剛好顛倒了個個兒,你們這些河南老鄉真是厚道呀!我心里總覺得對不起他們,要不是為了我娃的病……”說到這兒,四川妹又哽咽了起來。“別哭了,。”河南哥拉著四川妹的手,不知所措地安慰她。“等咱們攢夠了給你娃看病的錢,俺就挨家挨戶去給這些好心人賠不是,然后呢,咱們就回家去,俺正兒八經地娶你過門兒,咱倆再帶著你娃去看病,中不中?”說著,河南哥輕輕地將四川妹攬在了懷里。
原來,四川妹以前確實被拐賣過,后來被解救出來時,她把自己三歲的女兒也帶走了。誰想回到老家不到半年,孩子得了重病,醫生說醫療費至少也得五六萬,她上哪兒去弄這么多錢呀?為了救孩子,她想盡了一切辦法,可還是無計可施。無奈之下,她決定自己賣自己,然后再設法逃出來多賣幾家,第一個便碰見了現在的這位河南哥。四川妹見河南哥忠厚老實,心地善良,不忍心傷害他,便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了他。河南哥以前聽說外地人對河南人的印象很不好,為了幫她,便想出這么一個主意——開店!
兩個人戀戀不舍地說了一會兒話,然后匆匆地離開了。這時,一個人嘆著氣從屏風的另一端走了出來,原來是絡腮胡子!他今天碰巧來這兒辦事,無意中聽到了河南哥和四川妹的談話。
兩天后,河南哥剛開門沒多久,有個陌生人送來一個沉甸甸的大信封,二話沒說,轉身就走了。河南哥打開一看,頓時愣住了:原來是厚厚的一沓錢,足足有五萬呢!錢里夾了一張紙條,上寫:兄弟,咱河南人忠厚,不管到哪兒都不能忘了本。別人咋看咱咱不管,可咱自己不能給自己臉上抹黑呀!這是大伙兒給你湊的五萬塊錢,快去給娃看病吧!落款是:一群外地的河南人。
河南哥看了這封信,頓時熱淚盈眶。他一瘸一拐地疾步來到隔壁,把錢往四川妹手中一塞,拉著她沖到大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沙啞著嗓子高喊:“老鄉們!俺鐵柱對不住你們呀!”說完,神情莊重地連磕了幾個響頭。
第二天,河南哥小吃店和四川妹小吃店合成了一家,名字改成了“謝恩餐館”,門口又掛起了一條橫幅——“河南人就餐,免費送家鄉老酒一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gushihui/396316.html
相關閱讀:不孝的女兒
要怪就怪生錯病
新傳說:弄巧成拙
幸運之神
撞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