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解碼
2018年全國一卷在千呼萬喚中終于揭開神秘面紗,讓所有的師生“大跌眼鏡”的是,今年的全國卷不是考查的呼聲正高的“驅動作文”,不是考查的甚囂塵上的新聞熱點、焦點事件,也不是所有權威機構預測的創新意識、傳統文化傳承等等,而是重拾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以漫畫為作文材料的“老式”作文題型,讓人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我們只能說,今年的全國卷讓一切的猜題和押寶都成為泡影,題型的變化消減僵化應試的消極影響,有效地規避了宿構和套作,這正是高考命題所倡導的。
其實,漫畫作文是以前全國高考作文考察的一種重要形式,歷年來考察到漫畫作文的有:1983年的《這里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1996年《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2007年《摔了一交》、2019年全國一卷的《貓捉老鼠》。漫畫因為自身的隱喻性增加了審題的難度,但是由于它自身的形象性,使聯想和想像有了生動的形象依據,再加上題目中的提示語,從而也就降低了作文構思的難度,因此,漫畫作文是有章可循的,“撥開迷霧”就可以“見到真容”。
那么,如何寫好這幅以“考分”為內容的漫畫作文呢?
一、研讀畫面析內涵
畫面的內容是主體部分,是審題構思的關鍵。我們在研讀畫面時,一定要注意仔細觀察漫畫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質,抓住畫面所包含的褒貶對象,這樣才能全面領會漫畫的寓意。這幅漫畫內容為:第一個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臉上留下了親吻的嘴唇,意為受到了表揚或者鼓勵,第二次考了98分,臉上留下了巴掌的印痕,意為受到了批評或者懲罰;第二個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臉上留下了巴掌的印痕,意為受到了批評或者懲罰,第二次考了61分臉上留下了親吻的嘴唇,意為受到了表揚。
二、類比聯想巧立意
漫畫通常運用了夸張和對比的手法,在形象主體中寄寓了深刻、豐富的主題思想,我們要學會類比聯想引申到社會人生。從漫畫中的人,我們可以可以想到自己,也可想到某類群體,甚至可以抽象為人類這一集合概念;人物手舉的分數,不僅理解為考試分數,也能理解成人物品質,道德素養,甚至理解成某個團體或國家的文明程度;人物臉上的唇印、掌印,看成親吻、掌摑之外,還可視作一般意義的表揚與批評。而成績浮動與獎懲變化之間的多重反差對比,足以引發考生對進步與退步、表揚與批評,起點與程度、數量與質量等問題形成自己的思考與判斷。
據此,我們可以從直觀上立意,從當前教育的問題去生發,比如賞識教育與懲罰教育的問題,對孩子期望與現實情況的問題,對孩子的學習狀況如何比較參照問題,如何正確看待孩子學習成績的進步與退步問題等。從這方面立意,可以談樹立正確的全面的教育評價觀問題。也可以談獎賞和責罰的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而在于家長或老師所持賞罰的標準。
行文時,若能從跳出教育的角度著眼,文章可能會寫得更有深度、更有新意一點。圍繞“分數論”,我們還可以擴展開來思考,從社會與國家的層面去切入,比如如何看待經濟發展的問題,唯GDP論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如何國民素養的問題,就是物質重要還是精神重要等等,從這方面立意,可以談物質與精神的問題,可以談經濟發展快與慢的問題,
無論是教育的層次,還是從經濟、素養的層次立意都能夠寫出好文章,但我覺得,后一種立意一定會更有新意一點。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立意,也并非寫不出好文章來。
審題誤區
1.游離主題,另起灶爐。雖然今年高考作文多以“漫畫作文”出現,題目寬泛,基本
上不設審題障礙,但也并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依然要在所給話題、材料范圍內進行審題寫作,不可拋開話題、另辟蹊徑地“信馬由韁”。否則,就會不著邊際,偏離話題。比如,不少考生脫離教育的話題,談“找準位置”“堅持”“誠信”等主題,均是偏離主題,立意錯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zzw/1258256.html
相關閱讀:高中優秀作文賞析:匆匆
詩意地棲居-話題作文“尋覓生活中的詩情”導寫
2019年高考作文題預測-“一半是火焰,另半也是火焰”
名家點評2018年高考作文之天津卷
素材積累 高考優秀作文議論性散文片段精選(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