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典范,別做批評家。
●記得你所說的許多話都帶有吹毛求疵的意味,即使你也許不這么認為。
●檢查內容。你對他人的批評也許是對的(畢竟你是“發現錯誤的專家”),但你太重視發現錯誤了,這會使你的內容牽強附會,這才是個大錯誤(抱歉冒犯)。哪一方面的資訊你忽略了呢(特別在他人的感覺、可供選擇的其他方法或程序上)?重要的不是哪里出錯了,而是你太受錯誤所驅策。
●把你心目中完美的景象及你對錯誤的理解當作指導方針,但別讓它們成為束縛。
●大發一場脾氣吧!你所有情緒、批評和怨恨之所以被你壓抑下來,是因為你不接受這些情緒;但相反的,這些情緒卻因此而妨礙你,當感情被抑制時,反倒讓你看起來比實際更生氣。
●對自己保持一致。所有定型的第一類型都是嚴重的自虐狂,他們對自己承諾然后反悔,在游戲開始之后才改變游戲規則,在開始起跳后才加高籬笆。
●學習“夠好了”的意義。
●原諒自己。
●勿管他人閑事,責任負荷太重時就休個假。
●你要追求的是正確還是應急?你想批評就大肆批評吧!但假使你的上司認為你是在批評他,想晉身參與內部會議的計劃就省省吧!工作不是審判,沒有人會想激怒身旁的道德家或法官的。
●鼓勵錯誤。你那尖銳批判的態度可能使員工及同事隱瞞他們的錯誤,這樣下去,他們會向你隱瞞你所需要的資訊或智慧。
第一類型的教練智慧
第一類型是最遵守規則及標準的,所以對別人不遵守規則極為痛恨。但別忘記了第一類型的蓮達是如何的堅守她的規則,而幾乎斷送了與老板的關系。第一類型追求的是完美的標準,他們無時無刻都保持警惕,確保自己不會犯錯,也同時要求別人也不能有錯誤。他們對“對與錯”的執著,往往令他們迷失了自己的目標,或影響計劃的成果。這樣,會令到自己錯失了他們生命里更為重要的目標。如何支持第一類型去突破自身呢?以下是一些教練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教練如何去幫助第一類型跳出“對與錯”的框框。
挑戰第一類型對“對與錯”的固執
第一類型認為別人犯錯時,會要求對方道歉,才可以原諒。這樣不但影響了與他人的關系,也阻礙了完成自己的目標及錯失時機。
在一個教練會面中,學員對教練說:我的合作伙伴蠻不講理,不按規矩行事,我再也不想理會他了,除非他來跟我道歉。
教練就問他:如果他不跟你道歉呢? 學員說:那我們就不合作了。
教練問:當時你們合作是為了什么? 學員:為了賺錢,共同發展。
教練:那現在還想不想賺錢、共同發展?學員:想。不過,這次是他的錯,必須他來跟我道歉,我堅決不理他。
教練:你說堅決不理他,其實你在懲罰他的同時也在懲罰自己。這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第一類型經常喜歡說:這是他的錯。是他的問題,多么方便的說法——對方錯了,而我是對的,所以只有對方需要改變,而我沒有其他辦法。這也意味著對方才有改正進步的空間,而我沒有。如果對方不改變,我們就不能再相處下去了。這些想法都限制了第一類型的進步及發展空間。
第一類型需要學習讓過去的過去。就算在自己“對”的時候也可以不去要求別人道歉,就算別人違反了自己的標準時也可以寬恕;多使用這些話語,如:對不起,我原諒你;讓我們放下之前的事情,我們可以重新開始等等。
挑戰第一類型的目標清晰
其實最關鍵的是,第一類型想要有一個怎樣的將來?第一類型由于常常執著于“對與錯",而迷失了自己的目標,令自己錯失了生命中更為重要的事情。在金庸的作品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反映了我們的執著可以令我們錯失什么。
譚公、譚婆和趙錢孫是《天龍八部》里三個著墨不多、但頗有個性的人物。他們三人在年輕時是三角戀的關系。因為趙錢孫處處要爭個是非輸贏,才讓譚公嬴得了“小絹”,使本來有可能成為“趙婆”的“小絹”成了“譚婆”。 趙錢孫就是因為目標不明了,而白白放走了自己的幸福。
我們可以看到,是的,你證明了自己是對的(多年來你一直都在這么做)。一直以來,你都是對了,你贏了,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絹”都離開了你。你贏了,身邊的人都離開了你,孤零零地活在世上,贏了又如何呢?你對了,你的企業垮了,你對了又如何呢?苦苦地硬撐著錯與對,究竟為了什么?
教練常常強調的一點是“活在當下”,過去的已經成為事實。“對與錯”并不會改變事情的結果,重要的是你的下一步,你想要什么,清晰你的目標,別再錯失下一個人生的目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uxingrenge/3388.html
相關閱讀:類型1的陷阱
1號完美型性格的團隊
聯盟點:第一類型
類型1的陷阱
面對一號完美型人的銷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