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顧頡剛關于夏史的論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顧頡剛關于夏史的論述

王煦華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的古史討論中,顧頡剛先生創立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在學術界受到廣泛的贊譽,但也遭到一些人的誤解和懷疑。特別是對禹的來歷,他引《說文》,說禹為蟲,更在人們中引起不同的議論。以致有些人以為他連真實的夏史也反對,導致了對古代歷史文化認識上的空白。為此,這里以顧先生關于夏史的一些論述,來說明他是怎樣研究夏史的。

一禹的傳說及啟和三康的故事的考辨

說禹的本義為蟲,并不始于顧先生,就我所知,是他的老師崔適首先提出來的!妒酚浱皆础肪矶

《集解》:“《謚法》曰:‘受禪成功日禹!薄福捍搜灾囈。禹之本義為蟲名,猶鯀之本義為魚名,夔、龍、朱虎、熊羆之本義為毛蟲、甲蟲之名也。受禪成功,乃禹之勛業,豈禹之字義 乎?

崔氏雖然首先提出“禹之本義為蟲名”,但沒有進一步的闡述,因此在學術界沒有什么影響。顧先生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除引《說文》“禹,蟲也”之外,還說:

    我以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九鼎是夏鑄的,商滅了夏搬到商,周滅了商 搬到周!麄冏匪萦沓鲇谙亩,就以為禹是最古的人,應做夏的始祖了。

這就是說他以為“禹為動物,出于九鼎”。此后,在《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的信中,他又“因為九鼎不鑄于夏代,禹說才起于西周的中葉”,而修正了這個假定,他說:“我現在對于這個假定的前半還以為不誤,對于后半便承認有修改的必要了!边@就是說他堅持“禹為動物”之說,放棄“出于九鼎”之說。同時,他列舉了九項理由,對禹的來歷再作了一個新的假定:“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的人物!

對于禹為動物之說,他晚年仍堅持不變。1952年他寫的一條《叔向名禹》(《虬江市隱雜記》第4冊)筆記中說:

《叔向父毀銘》云“叔向父禹曰”。孫詒讓曰:“《說文》:‘,知聲蟲也。重文蚋,司馬相如說:從向。’《玉篇·蟲部》云:‘■,禹蟲也!羧,‘禹’、‘■’一蟲,禹宇叔向,即取蟲名為義。向,即■蚰之省。此可證司馬相如、顧野王說矣!(《古籀余論》卷中)禹之為蟲,又得一證。

1954年他又在一則《高山族之蛇圖騰》(《法華讀書記》第21冊)筆記中說:

自平伯《紅樓夢研究》受批判,時有人詆禹為一條蟲之說。案予謂禹為蟲,原本《說文》;“蟲”為動物總名,非軟體動物之專名也。近在中央民族學院見臺灣高山族之器物,其族以蛇為圖騰,其器物亦多蛇形之刻鏤,或延體于筒,或伸頸于壺,或蟠于人像之兩肩。以此可以推想禹為夏族之圖騰,其器物刻鏤亦必若此。夏器固尚未發現,然觀殷、周銅器,所有盤螭、盤虺紋者,疑即禹圖騰之遺留也。

潘光旦君語予,曾在唐詩中見有“■”宇,即狒狒,則禹為動物固無疑?梢娝允贾两K是堅持著禹為動物之說的,但對其出處則作了二次修正。1937年寫《九州之戎與戎禹》一文時又放棄了“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的人物”這一假定,從九州、四岳的原在西方,提出禹的傳說產生于西方戎族。禹原為戎的宗神,隨著九州、四岳的擴大演化為全土共戴的神禹,更演化為三代之首君。

此后,他又與童書業合寫《鯀禹的傳說》,把二十年代古史討論中涉及的鯀、禹傳說的來源及其演變,作了系統的論述。說明在《詩》、《書》中,禹的地位是獨立的,事跡是神化的;禹是禹,夏是夏,兩者間毫無交涉。一直到戰國以后的文籍里,禹才是夏代第一君主。在《山海經》和《天問》等記載原始神話的書里,已把鯀、禹說成父子,鯀與夏發生關系也始于《國語》和《左傳》。關于鯀、禹治水,以前相傳都以為鯀用堙的方法以致失敗,禹改用疏的方法得到了成功。其實這個傳說,起初都說鯀、禹治水用的都是同一的“堙”;“填”的方法。鯀的失敗,是由于“不待帝命”,而不是“湮洪水”。到了戰國以后才出現鯀防洪而失敗,禹疏洪水而成功的說法。所以會這樣改變,是由于戰國時出現了防洪筑堤和疏水灌溉兩種辦法,筑堤害多而利少,疏水有利而無弊,由此防洪水的故事便漸歸丁上帝所殛的鯀,而疏洪水的故事就歸丁上帝所興的禹。晚年,他又寫丁《息壤考》,對于鯀、禹以息壤治水的先期神話,作了新的考辨,并對鯀、禹治水故事的演變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顧先生與童書業合作的《夏史三論》,是論述啟和三康(太康、仲康、少康)的故事演變的。他們認為三康的傳說從啟分化而出,少康中興的故事是東漢人造出來的。因此這些傳說不是古代的史實。此文又聯帶敘述五觀和羿、澆等故事的演變,指出五觀的傳說與扈、觀有關;羿的傳說在先秦、西漢時非常紛歧,到西漢中葉以后才漸漸統一;澆的傳說與象的傳說有關等。

前人把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視作真實的古史,顧先生的考辨則把前人視作真實的古史還原為神話傳說。這種揭穿原先對古史認識的假象,對建設真實的古史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夏代疆域和都城的探索

顧頡剛先生雖然認為禹是動物,是神,跟夏沒有關系,但并不懷疑夏的存在。1933年,他在燕京大學開春秋戰國史時所編的《春秋戰國史講義》中說:“在西周和東周人的記載里,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周的前邊有夏和商二代!牡拇嬖谑菬o可疑的。”接著他又依據了春秋、戰國間人所講的夏事去推定夏代的疆域。他說:“夏的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又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縣),又在帝丘(今河北濮陽縣)。他們的國境是河、濟之西,華山之東,伊、洛之北,羊腸坂(屬太行山)之南,約當現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四省之間!鳖櫹壬m然認為啟、三康、五觀和羿、澆等故事是傳說,不是夏代的史實,但這些傳說中的地名,可以考見那時的舞臺有多大。:他在《春秋戰國史講義》中又說:

這里邊的地名很多,我們可以抽出來看一看那時的舞臺有怎樣大。據歷代經學家的研 究,羿的有窮在今山東德縣北:浞的寒在今山東濰縣東北;靡逃奔的有鬲氏和有窮是一地;夏后相逃奔的斟灌氏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斟尋氏在今山東濰縣西南;后郎逃奔的有仍氏在今山東濟寧縣;澆封的過在今山東掖縣北;■封的戈無考,他們猜測大概在今河南商丘 縣與新鄭縣之間;少康逃奔的有虞和他受封的綸在今河南虞城縣。這一個地名單子如果都 可信,那么我們在一望之間就知這數十年的戰爭都在濟水流域!送,說到夏代國名的,有韋、顧、昆吾。……韋國在今河南滑縣東南,顧國在今山東范縣東南,昆吾國在今河北濮陽縣東。這三國…”·非常的接近,也都在濟水流域。  至于夏的同姓及其后裔的侯國,…·觀國在今山東觀城縣,就在顧國之西。莘國在今河南陜縣,貼近夏后皋之墓。杞國先在河南杞縣;春秋前遷到山東,耒詳何縣;后又遷到安丘縣,再遷到昌樂縣。(曾卩)國在山東嶧縣。

這些國家的位置都在現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間。為此,顧先生以為不能認為夏的政治中心在山西。他在《春秋戰國史講義》中又說:


  以前我們因為晉封夏虛,衛封殷虛,又因為晉用夏正,他們的紀月法和用周正諸國不 同,覺得晉和夏特別接近。又因魏、晉以來都說“夏都安邑”,覺得他們的政治中心定在山西南部。現在有了以上這些材料,就知道夏王國的政治中心在河南;他們的勢力范圍,大部分在山東,小部分在河北、山西。他們享有了黃河流域的下游和濟水流域的全部。

到了五十年代,他又在讀書筆記(《法華讀書記》第14冊)中進一步指出“夏都均在河南,山西之為大夏當在夏亡后”,他說:

夏代疆域可能較廣,但其政治中心始終未遠離今河南一省。陽城在嵩山下,為鯀、禹神 話傳說之中心,戰國時即說為禹避舜子之處。陽翟,《漢·志》定為夏禹國,說不定為夏之第一都城,后稱之日夏邑。此后,太康居斟尋,今鞏縣西南也。太康失國居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也。相居斟灌,今山東觀城縣也。相又居帝丘,今河北濮陽縣也。少康奔虞,今河南虞城縣南也;虞思邑之于綸,今虞城縣西也。帝杼自原遷于老丘,原今河南濟源縣西北也,老丘在今陳留縣北也。胤甲居西河,東河之西、太行之東也。桀先居斟尋,后徙河南,河南今洛陽也。總合其一代觀之,夏都不可能在今山西。故山西之為大夏必在夏亡之后,商歷年六百,夏族之變化多矣,惜其事跡未克留下,所留下者惟其地名,我輩只得憑藉地名以作猜想矣。

此后,他又搜集夏代的地名作了一篇《夏代地名今釋》,記在他的讀書筆記《法華讀書記》第20冊中。在此文中,他把夏代的地名分為六類:(一)都城:有陽城、陽翟、斟鄧、陽夏、斟灌、帝丘,原,老丘、西河、河南等lo個都名。(二)邑筑:有虹、乎陽,安邑、鳴條、鈞臺、夏臺等6個邑名。(三)山:有涂山、會稽、貧山、崤、天門、盧罩、泰華、伊闕、羊腸等9個山名。(四)水名:有洛表、伊水、洛水、河濟、天■等5個水名。(五)方國:有六、費、昆吾、蘇、豕韋、溫、顧、扈、甘、觀、彭、■、窮石、寒、過、戈、仍、鬲、斟■、虞、綸、葛、莘、商、蕃、商丘、亳、皮氏、三躞、鄖、南巢、防風氏、巴、畎夷,峭夷、淮夷等36個國名。六類總共66個地名,都有簡明扼要的今釋。

以上都說明顧先生雖主要致力于推翻歷代相傳的偽古史,還其神話傳說的原貌。但在還其原貌之后,則用傳說流傳之地域來推斷真古史之地域,所以顧先生的疑古思想,是既要推翻偽古史,又要為建設真古史作新的探索。

三以古書的記載印證考古的新發現

顧頡剛先生不僅利用新出土的器物來推翻偽古史,而且也用古書的記載來印證考古的新發現來為建設新的真古史而盡一分力量。如仰韶文化發現以后,顧先生就在他的《春秋戰國史講義》中寫道:

仰韶文化既在石器時代的末期,又確在商代以前,又和中國有史時期這樣的密切,那 么,它究竟是什么時候的呢?說到這兒,自然叫人聯想到夏代上面!囊院幽蠟橹行,它的勢力范圍及于山東、山西、河北,現在這幾省都已發現了仰韶期的文化了。夏后皋的墳墓在澠池,其同姓的莘國在陜縣,仰韶村又正在那邊。夏的銅器沒有發現過,而仰韶期正無銅器。夏的文字沒有發現過,而仰韶期正無文字。靡逃奔的是有鬲氏,傳說中又說“昆吾作陶”,“桀作瓦屋”,而仰韶期正以陶器為最盛。然則這十余年來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遺物大批發現,或者就是給我們看一部夏的歷史吧?

后來龍山文化發現了,顧先生又在《古史雜記》第3冊的《夏王朝》條筆記中寫道:

夏代雖成立了一個國家,但文化尚低,沒有創造文字,所以現在發現的古器物中找不 到夏王朝的遺跡。猜想起來,它相當于龍山文化的黑陶階段,所以《禮記》上說“夏后氏尚 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7006.html

相關閱讀: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