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一階段選取了河南省的靈寶西坡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新密新砦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大師姑遺址和山西省的襄汾陶寺遺址等中原6處大型聚落遺址作為主要參照點。這些重要的遺址為弄清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即史書上記載的堯舜時期到夏商之間文明發展的脈絡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探源工程證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國幾大河流域的古文化大多改變了原有的發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攏過來!霸谖拿鞯钠鹪措A段,中原地區并非方方面面都是最先進的,但中原文明有著強大的吸收、包容能力!敝袊缈圃嚎脊潘彼L王巍說。青銅器冶鑄技術、玉器制造技術、小麥種植技術等無一不是從其他地區吸收而來,而這些手工業、農業文化卻在中原達到了鼎盛,并最終支撐起光輝燦爛的夏商周三代文明。(新華社2006年1月1日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0575.html
相關閱讀: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