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遺民流布情況概說王 寧
夏朝的故國本在今山東省,這是于史有明證的,一些歷史學家多主此說,如王國維言:“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見于經典者,率在東土,與商人錯處河濟間蓋數百歲!盵1]顧頡剛也認為夏人的“勢力范圍大部分在山東” [2],楊向奎云:“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實在今山東、河北、河南三省間,而以山東為重點”[3],又云:“中夏以前,啟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山東,其勢力及于河北、河南” [4];勞里云:“山東應是夏族初期活動地域,后來又西遷。大禹治水活動主要是在九州中的兗州,豫州、徐州只有一部分,后來禹治水遺跡遍及全國各地,這是后人把實在的歷史逐步附會擴大而成的”[5]。筆者也曾經寫過一篇《夏國疆域新證》,比較全面地論證了夏朝故國的位置和疆域范圍[6],夏朝的故國的確是以山東為中心,當是山東這個地方被稱為“中國”或“九州”,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動區域。
但是奇怪的是,周代以后的文獻所記載夏人活動的地域有許多言在山西或陜西者,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其中有一段重大而隱蔽的歷史事實——夏朝遺民的大規模長途遷徙。關于這個問題,前人曾做過一些有益的探討,但皆不全面。如郭沫若云:“夏民族當為中原之先住民族,然自遭殷人驅逐以后,這個民族往哪兒去了?有一部分(或其全部)朝北方遷徙了!盵7]就筆者所見,朝北方遷徙的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為實際上夏人的后裔四方都有,并非僅見于北方。今作此篇,擬對夏人遺民的流布情況作一下全面的探討。
那么,怎樣判斷哪些民族是夏人的后裔呢?筆者認為除了史有明文記載者外,凡是夏人的后裔的部族,大都保存著有關夏禹誕生的傳說或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也就是說,凡是認為大禹是誕生于本族的民族,那么此族必定是夏人的后裔,因為這些都是關于其祖先傳說的孑遺,而禹即是夏民族的祖先。
下面就筆者個人所見,談談商湯滅夏后夏人的流布情況。
一、東 夷
《世說新語·言語》二十二云:“大禹生于東夷”,東夷是夏人遺民中勢力較大的一支,因為夏人的故國本來就在后來所說的東夷之地。
“夷”在殷墟卜辭中寫作“尸”或“人”,卜辭中的尸方或人方也就是夷方,周金文稱為尸方,稱東夷為“東尸”,稱淮夷為“淮尸”,后來為了避免與尸主之尸相混,就在下面加“二”作“仁”,后來仁被用為仁義字,則又另造一“夷”字代之,故人、尸、仁、夷本同一字。《說文》:“夷,東方之人也”,故又名東夷,其實夷就是人,夷人本居于山東一帶,而今膠東、膠南一帶方言仍然讀“人”如“寅”,和“夷”非常接近,在古音里,夷、人二字古音為脂真對轉,音本相近。
把“夷”或“東夷”視為異族或少數民族的觀念大概是從商代開始的,在夏代并沒有這個意思。我們不妨先看看商人對部族的稱呼與自身的關系:商人對其它的部族無論遠近敵友,一概稱為“方”,絕無它稱,其稱東夷為“尸方”或“人方”,即夷方,商人則自稱為“商方”。可見商代尚無以“夷”稱四方民族之事,那么夏代也必然不會有此觀念。但是,就今所見到的《竹書紀年》關于夏代的記載中,除了斟尋和岷山等少數幾個部族之外(實際上這些部族的所在之地皆在東夷,據近代考古研究,其地的文化亦皆屬東夷文化),其它的部族全是“夷”,如:
(帝相)元年,征淮夷。
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
后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
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再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8]
可見對這些部族無論敵友,一概稱“夷”。原來,“夷(人)”實際上是夏人的自稱,夏之部族無論敵友遠近,皆稱為“夷”,猶商之稱部族為“方”也。這些夷其實就是夏王國的所屬部族,并不是什么少數民族,這由帝發元年諸夷賓于王門、諸夷入舞即可知道,蓋帝發即位,其所屬部族都來晉見新王,獻舞以示祝賀也。其淮夷、風夷、黃夷等就是淮人、風人、黃人,由商之例推之,夏代時夏部族必也是自稱為“人(夷)”,即夏人若夏夷。蓋部族之稱,夏曰夷,商曰方,周曰國,人、方、國從意義上講是一樣的,故夏代并無夷夏之分,夷也不是什么異族異類。所以程德祺在《夏為東夷說略》一文中認為夏人即是居于今山東的東夷人[9],確為不易之論。
湯伐夏桀,據《竹書紀年》,桀居于斟尋,地在今山東濰坊西南五十里德斟城,故湯帥師一路東進[10],最終在今魯西的濟寧一帶打敗了夏桀的軍隊,即《齊侯?》《鐘》銘文上說的“剪伐夏嗣,敗厥靈師”。但是湯并沒有在山東立住腳,而是匆匆收兵回亳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湯雖然打垮了桀的主力軍隊,使一些夏人部族被迫遷徙,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夏人部族留在山東沒有遷徙,他們共以殷人為入侵的仇敵,這些夏人數量眾多,尚武善射,勢力強大,湯自知僅憑“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
[11]在山東這塊地方是站不住腳的,所以就匆忙收兵。但從此以后,商人便成了眾方國的盟主,湯也就“代夏朝天下”[12]了。這時,商人把殘存在東方的夏人一概稱為“人”,因為夏人自稱為“人”,稱之為“人方”,郭沫若云:“夷(人)方者,山東半島之島夷及淮夷也。”[13] 因為這時夷人不服商人的統治,雙方經常發生戰爭,是死對頭,所以商人把人(夷)方視為異類異族而敵視之、鄙視之。因此,以“夷”稱邊遠的少數民族的觀念實際上是從商代開始產生的,而“東夷”這個詞大約是產生于春秋時期。
夏人在故國的遺民——東夷,是夏遺民中勢力較大的一支,自從湯伐桀以后,就一直與殷人為敵,戰爭連年不斷,據《竹書紀年》,殷仲丁、河?甲時曾征藍夷,殷墟卜辭中記載武丁時期婦好、攸侯喜征伐尸方,到了帝乙、帝辛時期開始大規模征伐人方,留下來的卜辭極多,郭沫若說“帝乙十祀曾征夷方,經時甚久”[14],但是帝乙的時代沒有征服,真正征服東夷的是帝乙的兒子帝辛,即商王紂(受),后來也稱他殷紂王。商王紂傾盡國力,掃平了東夷,并把大批的夷人擄為奴隸,《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引古本《大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大)有離德”,此言紂有億兆夷人,就是紂平定東夷后擄來德俘虜,說有“億兆”不免夸張,但是可以想見數量一定很多。當然,夷人沒有全部被擄走,被擄走只能是少數,大部分夷人及其部族還是幸存了下來,依舊生活在山東一帶,不過已經臣服于商王朝。到戰國時人作的《禹貢》里仍記載有島(一作鳥)夷、?夷、萊夷、淮夷、和夷等夷人。
對于商王紂來說是很不幸的,他平定東夷這項厥攻甚偉的大業完成之后不久,周人見他國力耗盡,便趁虛而入,紂王措手不及,只好把擄來的大批夷人奴隸武裝起來去抵抗周人,但夷人痛恨殷人,不愿意為紂賣命,就是《大誓》中所說的“紂有億兆夷人亦(大)有離德”的意思,結果自然是打敗了,殷商滅亡,故《左傳·昭公十一年》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商與東夷的戰爭貫穿了整個商朝的歷史,是夏、商斗爭的延續。
二、西 戎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尚書緯帝命驗》曰:“修己山行,見流行,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编嵭ⅲ骸坝砩值兀幻ㄎ模┟。”
《黃氏逸書考》輯《河圖著命》曰:“修己見流星,意感生帝戎文禹,一名文命!
可知戎人亦以自己為禹之后。
戎人中較有名的是犬戎,郭沫若云:“犬戎與夏民族同祖”[15],其實不但同祖,而且是同族。原來“戎”與“夷”一樣,亦人也。戎、人二字皆日母字,實是一聲之轉,夷、戎都是“人”的聲轉,蓋方言不同而發音各異,今膠東、膠南一帶讀人如夷,而山西一帶讀人如戎,此其力證矣。戎人本來是夏人之一部,自稱曰人,夏桀戰敗之后,很大一部分夏代的方國部族向西北或西方大遷移,因為方言不同而音變為戎。
戎的部族很多,見于《竹書紀年·殷紀》的就有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見于它書的有犬戎、西戎、己氏之戎、北戎、山戎、允姓之戎、懷姓之戎、伊洛之戎、驪戎等等,都是居住于西或西北的部族,他們從商代開始就和商人、周人經常發生戰爭,直到周亡。其居住也比較分散,勢力較大的是犬戎和鬼戎,大約即卜辭中的狗方和鬼方(周金文或作畏方),是商人的敵對方國。
西戎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羌族,《說文》:“羌,西戎,羊種也!倍巫ⅲ骸啊渡添灐罚骸员素登肌豆{》云:‘氐羌,夷狄國在西方者也!锻踔啤吩唬骸鞣皆蝗!莿t戎與羌一也!稄V韻》、《韻會》、《史記索隱》作‘牧羊人也’,學者多言牧羊人為是,其實非也。”殷墟卜辭和周代金文中沒有“羌”字,那個被解釋為“羌”的字實際上應該是“茍”,也就是“狗”的本字,金文中或用為“敬”,不是“羌”。卜辭中有“?方”,“?”字象羊頸帶索之形,音詳,此或即“羌”之初文,羌本牧羊人,故其字象羊帶頸索之形,意為馴服羊,所以卜辭中的“?方”可能就是羌方。
《史記·六國年表》曰:“故禹興于西羌”,《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帝王世紀》曰:“伯禹……長于西羌,夷人”,《新語·術事》曰:“大禹出于西羌”,羌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故今四川一帶仍有大禹誕生的傳說,蜀地杜宇、開明、鱉靈治水的故事,也是根據鯀、禹、啟的故事改編而來的。有學者以為是“以羌族為主建立夏王朝”[16],其實并非如此,羌族只是夏民族中的一個部族罷了,因夏朝滅亡而自中土遷于西方,其路線當是先遷于西北陜、晉、甘一帶,而后由西北又遷入四川、青海一帶。
三、北 狄
狄是指生活在北方或西北的少數民族,故又稱“北狄”。狄字或又寫作翟,先秦文獻中二字常通用無別。筆者認為“狄”字也是“人”字之音變!暗摇惫乓粼诙稿a部,舌頭音,而今山東半島方言中讀“人”的兒化音“人
兒”正是舌頭音,和“狄”的發音殊似。又“夷”字古音在脂部,余母字,亦是舌頭音,且錫、脂二部元音相同而可通韻,故夷、狄二字為準雙聲,實一聲之轉。故知夷、戎、狄所出一源,皆人之聲轉。
北狄部族中勢力最大的是獫狁,后稱匈奴,《詩·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傳》:“獫狁,北狄也!薄豆{》:“北狄,今匈奴也。”《史記·匈奴列傳》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索隱》:“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彥《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溲韵暮竺缫幔虍斎灰。故應劭《風俗通》曰:‘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晉灼云:‘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表f昭云:‘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 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睒窂┑恼f法應該是比較接近事實的,應當是夏亡之后,桀的子裔淳維帶領一部分夏人逃到了西北,稱為獯粥,周代叫做獫狁,漢代叫做匈奴,其實都是一個民族,郭沫若云:“所謂昆夷、犬戎、鬼方(即懷姓戎)、葷粥、熏鬻、獫狁、休渾、匈奴,均一音之轉,前人已言之。由上三證則夏民族被殷人驅逐后,多逃往北方,殆是事實。”[17]又《禮記·明堂位》言有“五狄”,《周禮·職方氏》言有“六狄”,《爾雅·釋地》言有“八狄”,李巡《爾雅注》云:“五狄,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當做?)于,五曰白屋”,但是殷人卜辭中沒有這些名目,由卜辭觀之,殷人最主要的敵人來自西北,西北之敵國能確知的有十數國,其最強大者土方、貢方和茍(狗)方。
郭沫若云:“卜辭中習見之土方與貢方必為獫狁之部族無疑”[18],又云:“土方之疆域蓋在今山西北部,或包頭附近也。是則土方當即獫狁之一大部。獫狁于《詩》稱朔方,金文《不?簋》又稱馭方。朔、馭、土古音均在魚部,則土方當即朔方、馭方。知此,則所謂土方即是夏民族,夏字古音亦在魚部,夏、土、朔、馭一也。”[19]至秦、漢則稱匈奴,又稱“胡”,胡古音亦在魚部,亦夏、土、朔、馭之字的音變。
土方,即夏方,關于這個問題,胡厚宣有專文《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詳論之,認為“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20],信而有徵。而貢方當即獫狁,“貢”的寫法乃是上工下口,象小酒杯放在器皿中貢獻之形,此即貢獻之貢的本字,后來被用為方國字,甲骨文又借“工”為之,后來又更造一“貢”為之。貢古通贛,孔子的弟子子貢古書或作子贛,贛與獫、?等字古音皆在談部,讀音相近,所以貢方即是獫方或?方,也就是獫狁,王玉哲有《卜辭貢方即?狁說》一文詳論之
[21],因此,筆者認為土方當是夏民族之主力遷于西北后之國家,仍然用其故國之名,他并不是獫狁,而貢方亦是夏民族遷于西北的一支,就是后來的獫狁,因為根據卜辭記錄,土方在商王武丁時期已經被商人征服,并占領了其土地,大概是其中有一部分并入了貢方,成為獫狁,而土方本身并非獫狁也。
茍方即狗方,卜辭中的“茍”乃是“狗”字的象形,或釋為“羌”,是不正確的。狗方應該就是后來的犬戎,《山海經》中即有對犬戎的記載,認為是黃帝之苗裔,有犬戎國,又叫犬封國,據郭璞注也叫狗封之國,是一個相當古老的民族,晉地的犬戎即為姬姓。童書業說:“觀晉地姬姓犬戎、驪戎之例,及與周通婚之申戎(西申)等,似為夏族西遷之二大支,入居戎地,與戎族雜處,習俗文化相互交流,其族長又有入居戎地為其君長者,故取‘氐’、‘羌’之名化之為‘姬’、‘姜’!盵22]
郭沫若以為土方的位置是在山西北部或包頭附近,但筆者認為其地最初應當是在山西南部或中部,故山西有“夏墟”之稱。
關于“夏墟”,鄭杰祥曾有一段論述,茲引于下:
“大夏、夏墟所在,《漢書·地理志》及《左傳》杜預注以為在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市附近,但《史記·晉世家》云:‘(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墩x》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清人顧炎武、近代丁山、徐旭生、顧頡剛等先生均主此說,是知古夏墟當在今黃河與汾水以東的翼城地區。另外,翼城以南的安邑古代也稱為夏墟,《史記·吳太伯世家》:‘乃封國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都狻芬鞆V曰:‘在河東大陽縣!端麟[》又說:‘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墟!^‘大夏’和‘夏墟’就是夏人長期聚居或都邑的故墟!盵23]
得此三“夏墟”之所在,已大體可知夏人北遷之經過:蓋夏人在山東被商湯擊敗之后,其一些主要部族便北渡濟水(今黃河下游一段),逆流而上,進入山西,現在安邑一帶駐扎,此地離殷人較近,目的是便于找機會反攻,重新打回故土。但此后在與殷人的戰爭中屢屢失利,此時離殷人近反而成了威脅,只好北遷至翼城一帶,后來又受到殷人的壓迫,又北遷至今太原一帶。商朝后期,夏人在受殷人壓迫的同時,又受到周人的威脅,所以只好再次北遷,進入今蒙古、甘肅等地。夏人在安邑、翼城、太原等地聚居的時間較長,留下了大量的夏文化遺跡,所以自殷周以來,人們多以為夏人的故國是在山西,并把夏遺民聚居過的地方稱為“夏墟”了,其實是誤解,那只是夏亡后夏朝遺民聚居之地,因為他們仍然稱自己為夏,所以其地仍稱“夏墟”,嚴格地說那是“后夏墟”,而非夏王朝的故國。
這部分北遷的夏民族的勢力亦甚強大,而且是其中堅力量,在商代一直想反攻回來,所以經常侵伐殷商,故殷墟卜辭中記載與西北之敵的戰爭極多,令商人十分頭疼,但是夏人也沒有達到目的。真正實現重霸中原目的的夏人就是周人,周人本來是夏民族的一支,夏亡后隨夏諸方國遷入西北,到了周文武之時伐商成功,重新入主了中原。他們的策略就是先投靠大商,然后在大商的支持下與其它夏代遺民的戎狄開戰,擴大勢力,然后伺機征伐殷商,終于成功。但是他們和其它夏裔部族如獫狁等結下了仇怨。這部分仍然是戎狄的夏人便在周代則寇周,秦代則擊秦,漢代則掠漢,與中原統治民族的戰爭連年不斷,但這時他們侵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掠奪人口和生活資料,重霸中原的目的早拋到腦后去了。
據《史記·匈奴列傳》,匈奴之先曾名山戎,則知古人亦視之為“戎”,在先秦古籍中甚至有戎、狄不別的現象,如《竹書紀年》曰:“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狄)王”,上明言是伐“鬼戎”,下卻又說所俘的是“翟王”,可見其將戎、狄視為一族,皆夏之遺民也。
四、南 越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曰:“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薄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曰:“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呵镬粲砟褂跁!笔窃谏倏抵畷r,夏人已經對越地進行開發,夏桀被商湯打敗后,也是逃到越地并死于此,《史記·夏本紀》云:“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薄墩x》:“《括地志》云:‘廬州巢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伐桀放于南巢者也。’《淮南子》:‘湯敗桀于歷山,與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秶Z》云:‘滿于巢湖’!逼涞卣斣降。這部分逃來的夏民與原至此開發越地的夏民合并,成為春秋戰國時代越人的祖先。
五、夏裔十二國
《史記·夏本紀》曰:“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贝耸䥽聪闹z民所封者。
1、夏后氏:《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所封也。”在今河南臨汝之郟縣。
2、有扈氏:《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雍州南?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云:‘?縣,古扈國,有戶亭’!痹诮耜兾?縣境。鄭杰祥以為“古有扈氏實生活于今鄭州市以北的原武鎮一帶!
[24]此國原當居于黃河下游,后遷入陜西者。
3、有男氏:《史記索隱》:“《系(世)本》男作南!薄端涀ⅰそ吩疲骸啊吨軙吩唬骸,國名也。男氏有二臣,力均勢敵,竟進爭權,君弗能制,南氏用分為二南國也!矗喉n嬰《敘詩》云:‘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呂氏春秋》所謂‘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编嵔芟閾堵肥泛蠹o》四認為“當在今南陽盆地或長江、漢水之間!盵25]
4、斟尋氏:《史記索隱》云:“《系本》尋作?。……張敖《地理記》云:‘濟南平壽縣,其地即古斟尋國!逼涞貙嵲诮裆綎|濰坊西南。按:另有?邑,在今河南鞏縣西南,今或有學者以此為斟尋故國,其實大誤,《說文》:“?,周邑也!奔粗艽蠓??之封邑,與夏裔之斟尋不相干也。
5、彤城氏:《史記索隱》云:“按周有彤伯,蓋彤城氏之后!逼涞卦诮耜兾魅A縣境。
6、?氏:亦稱有?,《國語·晉語》:“周幽王伐有?”,注:“?,姒姓之國!薄妒酚洝ぶ鼙炯o》《正義》引《括地志》曰:“?國故城在梁州?城縣東二百步,古?國也!痹诮耜兾髅憧h東南。而《路史》則以為在今河南息縣北?信集。
7、費氏:《路史·國名紀·夏后氏后》云:“費,今河南緱氏,滑都也!痹诮窈幽腺葞熆h緱氏鎮東南。
8、杞氏:《史記·周本紀》云:“武王封大禹之后于杞”,《正義》引《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兜乩碇尽吩疲骸盆絿泶顺牵芪渫醴庥砗笥阼,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辫絿踉谟呵,今河南杞縣;杞成公遷緣陵,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杞文公遷淳于,今山東安丘東北。
9、繒氏:《左傳》作?,《世本》云:“夏少康封少子曲列于?,春秋時為莒所滅。?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薄墩f文》云:“?,姒姓國,在東海!痹诮裆綎|蒼山縣西北,又或作曾。又有?國,在今河南方城一帶,然非姒姓之國。
10、辛氏:《世本》云:“辛氏,夏啟封支子于莘,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庇衷疲骸拜肥希脟鵀槭,禹后,姒姓。文王妃家!薄端涀ⅰず铀吩疲骸昂铀洲?縣城東,……故有莘邑矣,為太姒之國。”在今陜西合陽縣境。案:有莘即有辛,又作有◎(上新下女)、有?,其故國非在陜西,而當在今山東。證之者,《楚辭·天問》曰:“成湯東巡,有莘爰及。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王逸注:“言湯東巡狩,從有莘氏乞?伊尹,因得吉善之妃,以為內輔也!钡袼休吩陉兾,而湯都在亳,今安徽亳州一帶(或曰在河南偃師的西亳),而有莘正在其西,不當言東巡也?芍糯挠休繁囟ㄊ窃谫裰畺|,今山東有莘縣,當與古有莘國有關。
11、冥氏:《世本》云:“冥氏,分封用國為氏!薄堵肥贰ず蠹o》十四注引《春秋公子譜》曰:“?出姒氏,則冥即?也!薄墩f文》:“?,晉邑也。《春秋傳》曰:‘伐?、三門’是也。”許慎所引《春秋傳》見《左傳·僖公二年》,杜預注:“冥,虞邑,河東大陽縣東北有顛?阪!痹诮裆轿髌疥懣h北。
12、斟戈氏:《史記索隱》曰:“斟戈氏,按《左傳》、《系本》皆云斟灌氏!薄端涀ⅰぞ扪笏吩疲骸皯吭唬骸畨酃饪h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薛瓚《漢書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按:斟戈即斟灌,戈、灌古音為歌、元對轉,讀聲相近而假也。其地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北。
以上夏裔十二國(氏),所居分散,蓋其所居或為故國,或為遷居之地,或為新封之采邑,故散亂如此也。
六、在楚國的夏之遺民
有一件事頗值得注意,即一些記載鯀、禹、啟、太康、少康等夏朝歷史傳說最多的書籍,如《山海經》、《楚辭》、《歸藏》之類,幾乎都是楚人的作品,楚文化中夏文化的含量很高,殊為可怪,但仔細推求,卻有其因由。
呂振羽曰:“夏人完全被商族奴隸主集團戰敗后,他們這一系的人,一部分就沿豫西而入了今日的湖北荊襄一帶(楚初居湖北秭歸、荊門一帶),漸次又擴至湖南,這一部分人,在一個長時的過程中,又有一支沿長江東下而直抵今日的江浙。在殷朝國家的長期年月中,又不斷有南去的,如太伯、仲雍一樣。他們到達今長江流域以后,又與原住民逐漸融合,而成為春秋時的楚人、吳人、越人等。到了兩湖及江浙的,后來與原住民融合后,便根據其原來帶去的神話傳說,加以修改,因而一說他們是‘禹’的后裔,又說他們是‘后稷’的后裔!盵26]所以,“在楚人和越人中都有夏人的成分,而且后者是起主導作用的!盵27]
呂先生所說應該是不易之論。筆者認為里面還有一部分夏朝遺民的東夷人。前面說過,紂王平定樂東夷,擄掠了“億兆夷人”為奴隸,但不久殷商就為周人所滅,一部分殷人和東夷奴隸變成了周王朝的臣民和奴隸,而“另一部分的殷人和他們的同盟民族則被壓迫到江淮流域,即殷紂王所開拓出來的東南夷舊地,便成為宋、楚、徐等國。終周之世南北都是對立著的!
[28]這一部分逃到楚地的殷人帶走了大批的東夷人,也就是夏朝的遺民,后來成了江淮流域諸國包括楚國在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東夷人夏文化帶到了楚地,后來與殷商文化、周文化和當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燦爛瑰麗的楚文化。所以,戰國時代的楚人作品中常見夏人的傳說也就不足為怪了。
七、結 語
綜上所述,夏為商所滅后,其遺民之流布情況已可得大概:沒有遷徙的夏人部族留在山東故地成為東夷,其勢力強大,殷末為紂王所滅;一部分向北或西北遷徙,成為北狄諸部族;一部分由西北向西發展,成為西戎,居于巴蜀等地;向南遷徙的一部分成為越人的祖先;另有一部分陸續流徙到楚地,成為楚人的組成部分;還有一些夏氏族接受了周的分封,成為杞等一些姒姓小國,與統治民族混居于中土。所以,湯滅夏之后,殷人實際上只是占有了中原地區,而其四周仍然是夏人的勢力,所謂四方之戎狄蠻夷都是夏人的后裔,實處于夏人的包圍之中。
夏人遷徙到新地,便用故國的山川地理名稱來命名新地,其國名亦仍其舊,正如楊向奎所言:“古人遷徙往往把舊居的地名也放在新居,有些山川河流的名稱亦可以任意搬遷”[29],所以今山西、山西、四川等地的一些山川地名有許多是夏之遺民從故國山東帶去的。此后,夏之故墟山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紂王滅東夷,使東夷諸國遭受重創;周滅商以后,周公東征,東夷再受踐伐;武王封師尚父于齊,封周公旦于魯,對原來的東夷故地進行重新開發,其人民有大半不是東夷人了,如魯國,其主要人口是殷民六族,而且對當地夷人“變其俗,革其禮”[30],使東夷文化逐步走向湮滅;后齊人滅萊,使最后一個東夷部族被消滅,夏民族在山東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除了一些傳說和零散的歷史記錄外,夏朝故國的痕跡在齊魯大地上被抹煞殆盡。而夏人的新遷地卻相對比較穩定,歷商及周,累計千年,使夏文化的遺跡得以留存并被人們所認識,此正如汲黯所云:“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31],因而后人徑直把夏人的新遷地山西稱為“夏墟”,并認為夏人是產生于西方,此實本末倒置之見,因為這應該屬于“后夏文化”,不能與夏代的“夏文化”等同視之也。
注 釋:
[1]《觀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論》第451-452頁 中華書局1959年6月
[2]《顧頡剛選集·中國古代史述略》第114頁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3] [4]楊向奎《評傅孟真〈夷夏東西說〉》 中國先秦史學會編《夏史論叢》第156頁 齊魯書社1985年7月
[5]勞里《也談涂山地望》 載《齊魯晚報》1992年6月9日三版
[6]王寧《夏國疆域新證》 載《棗莊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又見智識學術網http://www.zisi.net/htm/ztzl/zggds/2006-07-07-35162.htm
[7][15][17][19]《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夏禹的問題》第306頁、第307頁、第307頁、第308-309頁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8]本文所引《竹書紀年》皆據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9]詳見程德祺《夏為東夷說略》 載《中國古代史論叢》1981年第3輯;關于夏與東夷的關系問題,請參閱拙文《夷夏關系新論》 載《東岳論叢》1994年第6期,又見中國先秦史網站http://www.zgxqs.cn/data/2006/0630/article_836.htm
[10]關于湯伐夏桀之戰的線路分析,詳見拙文《夏國疆域新證》。
[11]見《呂氏春秋·仲秋紀·簡選》
[12]見《史記·夏本紀》
[13] [14] [18]《郭沫若全集》考古編2《卜辭通纂》第12頁、第12頁、第440頁 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16]徐中舒《先秦史論稿》第32頁 巴蜀書社1992年8月
[20]胡厚宣《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 《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21]王玉哲《卜辭貢方即?狁說》 見中國甲骨文獻庫·方國地理類
http://www.cn-oracle.cn/vol.php?kind=10
[22]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第251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23][24][25]鄭杰祥《試論夏代歷史地理》 載《夏史論叢》第275-276頁、第276頁、第276頁
[26][27]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第185頁、第184頁 三聯書店1961年12月
[28]《郭沫若全集》歷史編2《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第13頁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29]楊向奎《評傅孟真〈夷夏東西說〉》 載《夏史論叢》第152頁
[30]《史記·魯周公世家》
[31]《史記·汲鄭列傳》
1995年11月3日(初稿)
2006年8月19日(修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3928.html
相關閱讀: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