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內亂,屬于漢族內部紛爭。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北方多個少數民族大規模南下而造成與漢族政權對峙的時期。又稱永嘉之亂或五胡十六國。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后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晉十一年,而后漢僅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后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臺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的后唐所滅。
后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繼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后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并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后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后周漸強,并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后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晉、后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后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于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陜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9268.html
相關閱讀: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