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為何伍子胥要瘋狂的報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五代十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伍子胥和伯?原本都是楚國人,他們熟門熟路,帶著吳國大軍占領楚國之后,開始了瘋狂的復仇行動。
  
  殺伍子胥全家的是費無極和楚平王;殺伯?全家的是費無極和囊瓦。因為費無極死了,且全家被滅,而楚平王去世也有十年了,所以伍子胥的仇人沒了,他想抓住平王的兒子楚昭王,而伯?要抓的人是囊瓦。
  
  但是,楚昭王失蹤了,囊瓦也失蹤了。
  
  他們硬是尋不到人。
  
  伯?提著刀,帶著親兵,來到囊瓦家,與夫概打了個招呼:這里的女人都歸你,男人請留給我。夫概答應了。
  
  于是,伯?把囊瓦家的所有男人都抓走,不分老少,一刀一個,全部殺死。報了仇后,伯?袖子一揮:“走,兄弟們找地方爽去!”
  
  再說伍子胥。
  
  伍子胥一邊派人四處分頭搜索,楚昭王究竟躲藏在哪里,一邊親自帶著人來到城外探訪,楚平王的墳墓埋在哪?
  
  經過打聽,得知楚平王之墓在東門外大湖一帶,伍子胥蹬上一座高高的土臺(這里后來就叫做“子胥臺”),極目遠望,但見平原衰草,湖水茫茫,并不知墓之所在,叫人四下搜覓,也無蹤影。
  
  伍子胥向天捶胸大號道:“天呀,天呀!難道不讓我報仇嗎?”
  
  正不知所措,忽有一個老頭走了過來,作揖行禮后問道:“將軍是在尋平王的墓嗎?”
  
  伍子胥說:“平王拋棄了他的太子,霸占了他的兒媳,任用奸妄小人,殺害忠臣良將,滅了我的宗族,他活著的時候,我未能報仇,他死了,我也要把他拖出來戮尸,才對得起我冤死的父兄!”
  
  老頭說:“平王多疑而狡詐,他知道恨他的人很多,擔心死后有人挖他的墳,所以他為他的墓葬選了一個異常隱蔽的地方,——就埋在大湖的底下,誰人想得到?將軍只要把湖水放了,即可得見也。”
  
  于是,伍子胥站在高臺上指揮,先叫人潛水到湖底摸尋,果摸到一個石槨,再叫軍士們挑來沙土,堆積在墓旁,壅住流水,然后,鑿開石槨,里面果然有一口木棺!
  
  伍子胥大喜,但開棺之后,里面僅有幾件楚平王的衣服,王冠,和幾百斤鐵而已。伍子胥看了,大失所望。
  
  老頭說:“這是疑棺,真棺就在下面。”
  
  又繼續挖,出現一層石板,抽去石板,果然還有棺材一口,開棺一看,里面躺著的,正是楚平王也!那時的防腐技術非常的過硬,只見平王膚肉未變,容顏未改,栩栩如生前,與活著時的差別不大。
  
  伍子胥一見到楚平王,勃然大怒,怨氣沖天,手持九節銅鞭,將楚平王鞭之三百,打的肉爛骨折。
  
  于是,伍子胥左腳踏在平王的肚子上,右手去挖平王的眼珠,嘴里數列著平王生前的罪過:“你活著的時候,分不清忠奸,白長了兩個眼睛,你聽信小人讒言,殺害了我的父兄,豈不冤哉!”
  
  最后,把楚平王的尸體打的稀亂,把衣衾棺木也都毀了,全部扔棄在了原野之上。(這里后來就叫做“鞭尸灘”。)
  
  伍子胥仰天長嘯:“父親,兄長,我給你們報了仇!”
  
  為了酬謝那個老頭,伍子胥送了他一些金帛:“老先生,您怎么知道楚平王埋在這里?”
  
  老頭說:“我就是修這個墓的石工,當年楚平王命令我們五十個石工修造這座疑冢,又怕我們泄漏機密,就在完工之日把工匠們全部殺了滅口,只有老漢我一人逃脫。今日特來為將軍指引,也是為那五十個冤魂解恨。”
  
  以上故事情節,出自《東周列國志》。列國志也非完全虛構杜撰,而是根據歷史資料演繹而來的,只不過正史上的記錄要簡略一些。
  
  在《史記》中,司馬遷寫伍子胥盜墓的經過,僅僅只有十九個字:“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吳越春秋》要具體些:“吳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踐腹,右手抉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
  
  對于伍子胥的行為,申包胥是有意見的。
  
  當年伍子胥逃亡時,作為好友,申包胥沒有舉報,放了他一馬,并說:“我教你報仇,這是不忠;教你不報仇,又陷你不孝。你以后若是危害楚國,我作臣子的也不會坐視不理。你能滅楚,我必能存楚。”
  
  現在,申包胥躲在大山之中,他叫人帶信來說:“你這樣報仇,也太過份了吧!怎么說他曾是你的君主,你原是他的臣子,如今你卻掘墓鞭尸,侮(戮)辱一個死者,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極點了嗎!”
  
  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
  
  日暮途遠,倒行逆施,伍子胥一次性為我們創造了兩個成語。
  
  我的路有很遠,但我的天已經黑了,曾經的理想,再不可能實現,叫我怎么辦?那就干脆快活的胡搞一場去他娘的。
  
  對于伍子胥“鞭尸”,后人懷疑司馬遷是不是寫錯了,把一個死人從墳墓里拖出來毒打算舊賬,這伍子胥心理極端的扭曲變態!
  
  所以后來的人們逐漸產生了三種看法:一是肯定伍子胥掘墓鞭尸;二是沒有鞭尸,只鞭打了楚平王的墳墓;三是既沒鞭尸也沒鞭墳。
  
  三種說法,互有爭議,這里我們取司馬遷“掘墓鞭尸”的說法。
  
  楚平王冤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哥哥,固然不對,那么,伍子胥引著別國的軍隊跑來把自己的祖國滅掉,糟踐的一塌糊涂,這對不對呢?很顯然也是不對的。按說,這就是“楚奸”,這就是“叛國者”。
  
  伍子胥怎樣才能扮演好自己將來的角色?讓以后的人們怎么看他?忠孝不能兩全,既然“忠”已經沒他的份了,那就只有在“孝”字上大做文章。
  
  怎樣才是孝呢?為父兄報仇,這就是孝。怎樣為父兄報仇呢?把楚平王從地下拖出來戮尸,要他給個說法,這就是報仇。怎樣戮平王尸呢?這就順理成章的先要攻占楚國。
  
  所以,攻下楚國之后,伍子胥有必要掘墓鞭尸,因為這是在復仇!這是他們的私人恩怨,與國家大義無關。只有大張其事的高調復仇,才可以體現出這種血親間最高的道義:孝!

  否則的話,僅為禍害自己的國家而來,那就還真不好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0801.html

相關閱讀: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