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 湯一介教授在“北京論壇”上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

湯一介教授在“北京論壇”上的講演(節選)

湯一介

最基本的發生沖突和戰爭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經濟引起的。在不少不同文化之間現在并沒有因為文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沖突!拔拿鞯臎_突”論并不能正確說明當前世界形勢,更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應是人類社會的出路,是人類社會必須爭取的目標。 “文明的沖突”論與“新帝國”論 依據“新帝國”論,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民族中不可能不引起“沖突”。而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實際上早就為這種“新帝國”論提供了最基本的策略。 1993年夏季號美國《外交事務》發表了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寫了《評亨廷頓〈文明的沖突?〉》,批評了以亨廷頓為代表的美國“霸權主義”,在此期間中外許多學者都對亨廷頓的理論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討論或提出了批評。1996年,亨廷頓為了回答批評,補充和修正某些觀點,出版了《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梢钥闯鏊哪承┯^點有所改變;例如他提出“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應該說是比較明智的考慮。為什么亨廷頓有這樣的變化?正是由于他感到在世界范圍內西方(實際上是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在國內又受到“種族”等問題的困擾,因此提出了“世界秩序的重建”問題。在該書“西方的復興”一節中亨廷頓說:“一場涉及西方和其他文明核心國家的大戰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可能發生。而西方始于20世紀初的逐漸而且無規律的衰落,可能持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蛘,西方可能經歷一個復興階段,扭轉它對世界事務影響力下降的局面,再次確立它作為其他文明追隨和仿效的領袖的地位。”這段話一方面反映了亨廷頓感到西方領導世界的地位正在“逐漸而且無規律的衰落”,而那些向西方學習走上或正在走上“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國家已經“潛在地對西方構成了威脅”,這當然是他和西方某些學者、特別是政治家不愿接受的。這里包含著亨廷頓和某些西方學者以及政治家的一個不可解的情結:為什么那些興起的國家走上了“現代化”和“工業化”,反而構成了威脅?照他們看,這些興起的國家應該在一切方面(政治的、文化的)跟著他們走,聽命于他們才是“合理”的。但是現實并非如此,因而表現出西方世界的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在亨廷頓內心真正希望的是西方文明的“復興”,“再次確立它作為其他文明追隨和仿效的領袖地位”。“9·11”以后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正在試圖確立其作為其他文明的霸主的領導地位。
繼《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2000年出版了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奈格利與美國學者麥克爾·哈特合著的《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書,該書的基本看法是:“就在我們眼前,帝國主義正在成長、形成。無邊無垠,永無止境,這就是全球政治新秩序——一種新的主權形式:帝國。”基于這一理論,在美國有眾多學者在大力宣揚這種“新帝國”論。例如200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米爾森教授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尋求權力的最大化,因此不可能有權利均衡的機制,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更有甚者,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提出三項核心內容:1、極度崇尚軍力;2、主張建立美國“仁慈霸權”;3、強調輸出美國式的民主與價值觀。依據這些“新帝國”論,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民族中不可能不引起“沖突”。而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實際上早就為這種“新帝國”論提供了最基本的策略。 那么,“文明”難道只能處在“沖突”中,以實現一統天下的“新帝國”理論嗎?不同“文明”間難道不可以“共存”嗎? “文明的共存”與新軸心時代 人類社會如果希望走出當前混亂紛爭的局面,特別要批判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部落主義,不斷推動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對話。 在人類以往的歷史上并不缺乏由于文明(例如宗教)的原因引起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沖突。但是,我們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看,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域之間的文明發展更應該是以相互吸收與融合為主導。照我看,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沖突主要并不是由文明的原因引起的。我對西方文化(文明與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了解很有限,沒有多少發言權,這里只引用羅素的一段話來說明今日西方文明是吸收與融合多種文化成分而形成的。1922年,在羅素訪問中國之后,寫過一篇題為《中西文明比較》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 羅素的這段話是否十分準確,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他說:(1)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2)今日歐洲文化是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而且包含了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這兩點無疑是正確的。如果看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間由于文化原因引起沖突總是暫時的,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則是主要的。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秦隴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特別是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更加說明兩種不同文化可以共存。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傳入中國的,外來的印度佛教與本土的儒、道兩家從來沒有因文化的原因發生過戰爭,只有三次因政治經濟的原因有著沖突,當時的朝廷曾對佛教加以打擊,但在大多數的時間里,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并存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施舟人曾問我:“為什么中國文化是多元性的?”我考慮了一下,說:也許有兩個原因: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原因,這就是中國一向主張“和而不同”,文化雖可以不同,但能和諧相處,二是制度上的原因,中國以皇帝為最高權威,一切文化(宗教、哲學、倫理),都以皇帝的意志為中心,而皇帝往往為了社會的穩定,不希望因不同文化而引起沖突,甚至戰爭。因此,皇帝常采用了“三教論衡”的辦法,把儒、道、釋召到朝廷上來辯論,哪一派辯論贏了就排在前面。不允許他們互相殘殺,發動戰爭。 從以上情況看,根據歷史經驗,我認為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論無論如何是片面的,而且是為美國戰略服務的。雖然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論表明,他敏銳觀察到某些由于“文明”引起沖突的現象,例如中東地區的巴以沖突、克索沃地區的沖突,甚至伊拉克戰爭等等,都包含著某些文化(宗教的和價值觀的)原因,但是分析起來,最基本的發生沖突和戰爭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經濟引起的。我們更應看到,在不少不同文化之間現在并沒有因為文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沖突。所以“文明的沖突”論并不能正確說明當前世界形勢,更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應是人類社會的出路,是人類社會必須爭取的目標。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一下當前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照我看,也許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軸心時代。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而且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來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并沒有互相影響!叭祟愐恢笨枯S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崩,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頭古希臘,使歐洲文明重新燃起火焰,而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在受到印度佛教文化沖擊后,再次回到先秦的孔孟,而把中國本土哲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展很可能是對二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又一次新的飛躍。
那么,我們是否能說當今人類社會的文化正在或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呢?我認為,從種種跡象看也許可以這樣說。 首先,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和受壓迫民族有一個很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從各方面確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宗教、價值觀等等),正是重要支柱。我們知道,二戰后馬來西亞為了強調民族的統一性,堅持以馬來語為國語。以色列建國后決定將長期以來僅僅用于宗教儀式的希伯萊語重新恢復為常用語。一些東方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者為了強調自身文化的特性,提出以群體為中心的“亞洲價值”、以區別西方的以個體(個人)為中心的所謂“世界價值”,等等。甚至亨廷頓也認識到:“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 其次,公元前五百年前后那個軸心時代,正是上述各軸心國進入鐵器時代的時候,生產有了大發展,從而產生了一批重要思想家。而今進入了信息時代,人類社會又將會有一個大飛躍。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發展,把世界聯成一片,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將不可能像公元前五六百年那個“軸心時代”是各自獨立發展的,而是在矛盾、沖突和互相影響、吸收中發展。每種文化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都會有局限性,如果從另外一個文化系統看,也就是說從“他者”看,也許會更全面地認識此種文化的特點。法國學者于連·法朗索瓦在《為什么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一文中說:“我們選擇出發,也就是選擇離開,以創造遠景思維的空間。在一切異國情調遠處,這樣的迂回有條不紊。人們這樣穿越中國也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希臘;盡管有認識上的斷層,但由于遺傳,我們與希臘有某種與生俱來的熟悉,所以了解它,也是為了發展它,我們不得不割斷這種熟悉,構成一種外在觀點!边@種以“互為主觀”、“互相參照”為核心,重視從“他者”反觀自身文化的跨文化研究,逐漸為廣大中外學者所接受。從另外一種文化來了解自身文化,正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存文化的特性,傳承文化的命脈,無疑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我們知道,經濟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體化,但文化是不可能單一化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看,任何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只有充分發揮原有文化的內在精神,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以滋養本土文化。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觸、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边@就是說,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必須維護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因此,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必將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第三,就當前人類社會文化存在的現實情況看,已經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全球意識觀照下的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我們可以看到,也許二十一世紀將由四種大的文化系統來主導,即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中東北非文化(伊斯蘭文化),這四種文化不僅都有著很長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每種文化所影響的人口都在十億以上。當然還有其他文化也會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例如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但就目前看,這些文化的影響遠不及上述四種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608.html

相關閱讀: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