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亂以后,唐朝再也沒有真正統一過,外族入侵、藩鎮割據、武將叛亂、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皇帝逃出京城的事就出現了好幾次。但名義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階段,藩鎮勢力受到打擊,朝廷的權力一度恢復,如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后,河南、河北的藩鎮曾被迫獻地服從。到907年(唐天?四年)朱溫廢唐哀帝自立,就連表面的統一也不復存在,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
這一階段與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不少相似之處:前后出現十幾個政權,有時在中國范圍內同時存在的政權就超過十個;南方與北方基本上都處于分裂狀態;每個政權的疆域范圍都不大,有的政權只擁有彈丸之地;北方的“五代”中就有三代是由非漢族的沙陀人建立,同時還有契丹(遼)、大理等非漢族政權。與東晉十六國時期不同的是:分裂的時間短得多,各個政權的壽命一般更短;南方也處于分裂之中,而黃河流域雖然政權更迭頻繁,疆域卻比較穩定。
五代十國的疆域范圍大致如下。
(后)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權已落入朱溫手中。904年(天復四年),朱溫迫唐昭宗東遷洛陽,長安宮殿民居都被拆毀,從此成為廢墟。907年,朱溫廢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國號梁,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為東都開封府,是實際首都,以原東都洛陽為西都。由于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獨立政權,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東、安徽的淮北、江蘇西北角、湖北長江以北大部、陜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龍德三年)為(后)唐所滅。
(后)唐
沙陀首領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鎮壓黃巢起義之機,據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區,唐末被封為晉王。梁時其子李存勖[xu 序]繼位,始終與梁對抗,于923年稱帝,國號唐,史稱后唐。同年滅梁,遷都洛陽。由于原來割據關中西部和隴東的岐王李茂貞稱臣,盧龍等鎮取消,后唐基本統一了北方,其北界推進到今渤海灣北、燕山、山西、陜西和寧夏北界一線,西界擴大到賀蘭山、隴東一線。僅在今陜北和寧夏東北的定難鎮保持著相對獨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滅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崍山以東地、湖北西北部、陜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但到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占有前蜀舊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滅于后晉與契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788.html
相關閱讀: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