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新石器時期龍山時代前考古文化的演變2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二、BC5000年至BC4000年在進入仰韶時期以后(即BC5000年以后),首先是渭河平原以彩陶為標志的勢力向東發展進入河南,結果促成了中國史前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考古文化---仰韶文化的誕生,仰韶文化以磨光紅陶、彩陶和尖底瓶的使用為顯著特征。仰韶文化盛期最南端可能到達漢水,并影響大溪文化(大溪曾發現用魚陪葬的現象,而魚一般認為是半坡類型的圖騰)。最北端則進入晉中陜北直至內蒙,成為山西腹地新石器時代考古上可以辨別的最早居民。其最西端到達甘肅,仰韶末期其最東端曾到達安陽地區(以大司空村類型為標志)。仰韶時代的農業已經相當發達,有種植栗,黍等,還有家禽家畜的出現。彩陶文化進入河南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導致這里的本地文化---裴李崗系統的東遷。裴李崗系統中有一部分向豫西南遷移構成了后來的下王崗類型,另一部分向河北西南地區遷移,影響了磁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裴李崗系統中絕大部分則沿著淮河向下游遷徙到達海岱地區。這一遷徙的時間大致發生在BC5000年前后。裴李崗系統的東遷是后來海岱地區考古文化大發展的基礎。稍后,大致在BC5000年至BC4500年之間的某個時期,北方遼河流域先民的一支來到了濮陽地區(龍形的南下)。他們和原磁山地區的先民,以及裴李崗系統北遷的那一支融合。后崗類型很可能就是這一融合的結果。但后崗中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成分仍在各因素中占有主導。在BC4000年稍前,后岡類型出現了擴張的跡象,北向的一支沿太行山麓東側向北到達山西東北部,后來發展成滹沱河類型,其中一部分并進入北方草原,這一支是否對紅山文化的興起產生過重大影響,不太清楚。但紅山文化中曾發現此前曾在裴李崗系統和仰韶文化出現的物品,也許可以解釋成是后岡類型北上的結果。南向的一支則影響了北辛文化的晚期,并導致大汶口文化的誕生(早期)。后崗類型的完全是仰韶系統中的一個特例,它主體產生于半坡仰韶系統,卻對后來仰韶文化最發達的廟底溝類型有抵制,基本保持統一性的廟底溝在后崗類型勢力范圍內很難得到發展。當然這一局面在廟底溝類型成熟后便不復存在。仰韶系統有八大類型:半坡、廟底溝、北首嶺、史家西王村、后崗、秦王寨、大河村。大致在大汶口文化誕生的同時(BC4000),在仰韶文化圈內部,產生了一次突變。此前占據主導地位的半坡類型,被廟底溝類型所代替。半坡類型的分布范圍此后明顯被壓縮,在仰韶后期(接近BC3000時)只有晉中地區的仰韶文化還保留較多的彩陶,部分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一期)代替半坡類型。這次巨變似乎并不和平,從渭南史家、姜寨、華陰橫陣出土的大量多人二次葬來看,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史前人口數量有限,這樣大量的二次葬出現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可以看出是一場持續多年的部落沖突。
仰韶文化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河北、寧夏、內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帶,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遺址眾多,具代表性的有陜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和泉護村、華陰橫陣,河南陜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BC4400年前后,南方的大溪文化開始出現。從出土物判斷,大溪文化可能是多種文化在湖北交融的結果。其中可以辨別出的有仰韶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可能還有當地原來的城背溪文化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在BC7000年已經開始,并持續了一千多年。但東南地區的文化序列就目前尚不明朗,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早期階段制陶工藝尚保持一定的原始性,以紅陶為主;晚期以青浦崧澤遺址中層為代表,陶質與早期近似,泥質陶則以灰陶為主,并出現輪制,器形漸趨復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2114.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