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唐堯文化在古國文明中的作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唐堯文化在古國文明中的作用

胡 建

編者按: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胡建先生撰寫的《唐堯文化在古國文明中的作用》一文,從近年來陶寺遺址的重大發現,探討唐堯文化及其在人類文明和國家起源中的重要作用,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啟示。文章以大量的史實和考古發現證明:距今5000年前后,在各地的古代文化得到系統發展,多種聚落形成,區域中心紛紛涌現,有的已經率先進入文明時代。而唐堯文明所反映的社會結構,在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是一種普遍現象,是中國文明的縮影,也是華夏文明社會的主要源頭。我們刊登此文,以期對“華夏文明看山西”這一文化命題以及三晉文明在華夏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巨大影響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進化論者摩爾根最早提出來“文明”一詞,他認為文明社會與蒙昧、野蠻恰好是相反的概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認為階級社會和國家的出現是文明進程的核心,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蘇秉琦先生考察中國文明起源和西方的差異,從宏觀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國這個中國文明起源的過程理論?脊虐l現為國家起源的理論提供了驗證資料。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城址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史前最大的城址,充分反映出在探討文明和國家起源中的重要作用。以下結合近年陶寺遺址的重要發現,談談對唐堯文化的一些認識。 一、古國文明   從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開始,發掘工作大規模展開之后,豐富的物質內容,為文明起源探討提供了依據。大量考古資料的發現,已經完全證明了中國文明是獨自發展起來的,并且得到普遍的認可。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問題,歷來是個有爭議的熱點,由于對考古材料的認識不同,在中國文明發生的時間問題上尚存在某些分歧。早在1939年梁思永先生從十個方面論證龍山文化與殷文化的關系時,認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開始。二里頭文化發現以后,夏鼐先生認為二里頭文化應該是中國文明的起源。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發現,蘇秉琦先生提出中國文明起源應該是多元一體的,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主體的多元一統格局,繼而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特點。這種多元一體的理論打破了中原地區核心起源、傳播于四周的大一統固定觀念,促使探討中國文明起源產生質的飛躍。嚴文明先生總結中國文明起源的歷程以后,提出中國文明的起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約公元前4000年開始邁開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公元前3500?前2600年普遍接受文明化的過程,公元前2600?前2000年則當步入文明社會。以上是中國學者根據古代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階段豐富的考古資料,分析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提出的具有中國文明特色的理論這些認識,在學術界已經基本成為一種共識。
如何由平等的部落社會向等級化的國家演變,中外學者存在有各自的看法。摩爾根提出“部落聯盟”的觀點,塞維斯則倡導“酋邦”概念,共同認為從平等部落社會至階級分化過渡而產生國家。但怎樣把“酋邦”和國家在概念上區分開來,由于各個區域的特點不同,理解時又陷入比較困難的境地。蘇秉琦先生根據中國古史自身發展的特點,把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進一步轉化,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國”的概念,認為古文化指一定時間、區域范圍內的原始文化;古城指城鄉最初分化意義上的城和鎮,古國是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也就是具有悠久區域傳統的古文化,具有突出地位的中心聚落發展成為國家。接著他又提出中國文明發展階段包括“古國、方國、帝國”三部曲,和發展模式由“原生型、次生型、續生型”三類型組成的理論。指出秦漢統一時期,中國幅員內各地大都經歷了從氏族到國家的歷史過程,各地相差的幅度一般不超過500至1000年,但都可追溯到4000年、5000年、6000年前。總之,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古文化得到系統發展的各地區域中心,古城、古國紛紛出現。距今4000年前,中國大部分地區由古國發展到方國階段,古國與方國比較,方國更成熟、更發達,是高級國家,夏商周都是方國之君。中國古代國家的“原生型”模式,是由氏族到國家的一般過程,除中原地區之外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沿著這種模式發展!按紊汀笔侵性貐^古代國家發展的典型模式,在洪水到治水的推動下,一種超越社會大分工產生的政治實體促成了夏商周國家產生。由“原生型”到“次生型”的古代文明起源的發展模式,成功地解決了西方學者在“部落”或“酋邦”向國家過渡難以區分的概念問題。從古國到方國,體現了幅員遼闊的中國土地古代文明發展的自身特點,當文明因素發展到足以摧毀原有的社會結構時,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古國隨之產生。古國是脫胎于農業聚落的政治實體,一個聚落中心向國家轉化時,社會形態的轉變決定了國家的性質。古國是向方國演變的一個過渡階段,又是從“原生”到“次生”的一個突變。距今5000年前后,在各地的古文化得到系統發展,多級聚落形成,區域中心紛紛涌現,有的當已經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古城、古國是時代的產物,社會變革的產物,作為數種文明因素交錯存在、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成為進入或即將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惫艊木唧w時期約與夏建國以前古代傳說的“五帝時代”相當,可劃分為龍山時代與堯舜時代兩個階段。   龍山時代相當于文獻稱呼的“五帝時代”,是傳統認識上中國古史中的第一個時代。龍山時代城址的發現接連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發現50余處,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山西、內蒙古中南部、湖南、湖北及成都平原一帶。城址的歸屬,黃河流域主要有汾河流域的陶寺文化,伊洛流域的王灣三期文化,渭河流域的客省莊文化,黃河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長江中游地區的大溪文化、石河文化、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以及內蒙古中南部的廟子溝文化和老虎山文化。這些文化已發展成為以政治統治中心地位聚落為主的社會高級形態,出現了地區性中心聚落。聚落中心的政治實體,開始建立強制性權力系統,各區域邦國型國家開始建立,構成了文明社會發展的多元性特征。堯舜時代是晚于炎黃聚落的時代,也是龍山時代晚期向夏王朝國家過渡的重要階段。此時期的“幾個地方性的文化在一個圈子里面作密切交流的情況,事實上也是國家類型的社會形態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堯舜領導的古國從多中心的部落中脫穎而出,嬗變步入金字塔形部落結構,形成古國文明的杰出典范。無論在聚落形態、社會形態方面、還是文明化程度上,都具有“王都”的特征。
二、唐堯文化   關于唐堯時代的歷史,《漢書?地理志》說:“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贝擞涊d明確指出唐堯在河東之地!稘h書?地理志》又說“河東郡平陽,唐堯所都”。有關“唐”和“平陽”的地望,《史記?晉世家》指出:“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吨駮浤辍芬舱J為堯“封于唐”。堯居在河東的具體位置究竟在何處?在“河東郡?平陽”下,《注》引應邵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边@個注釋明確地指出了其具體地望。《括地志》更進一步明確說明:“平陽故域即晉州城西南,今平陽故城東平也!逼疥柨h的地點在今天臨汾一帶,周圍的姑射山曾名平山,平水出平山。臨汾在平水之陽,故曰平陽。據此可知,堯之“都”(居)應是在今山西臨汾市一帶。當堯都平陽得到了認可之后,人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在考古的發現方面。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考古學者在晉南尋找夏文化遺址同時、就在臨汾盆地發現龍山文化陶寺文化遺址近80處,分布在臨汾、襄汾、侯馬、曲沃、翼城、絳縣、新絳、稷山、河津諸縣市。遺址面積一般都在數萬平方米以上,有的達到十幾萬或數十萬平方米。規模最大的有3處:翼城縣開化遺址,面積128萬平方米;曲沃、翼城之間的方城???南石遺址,面積230萬平方米;襄汾縣陶寺遺址,面積400萬平方米。陶寺遺址的面積在各地龍山文化遺址中是首屈一指,分布在陶寺、李莊、中梁和東坡溝四個自然村之間。1978年在陶寺遺址發掘出700多座墓葬,其中有9座大型墓的墓主屬于“王者”級別的人物。1999年,在臨汾下靳地又發掘了480座陶寺文化的墓葬,出土了250多件各類重要文物。2000年開始進行了尋找古城址的發掘,共鉆探32萬平方米,發掘1511平方米。2002年發現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大型倉儲區等遺跡。其中的中期大城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史前最大的城址。2003年中期小城內又發現了祭祀區大型圓體夯土建筑,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規模宏大,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寺文化的單體建筑,其功能與觀天象和祭祀有關,應是目前最重要的史前建筑之一。此外,還發現了陶寺文化中期的墓地,其中的一座大墓主人極有可能是“王者”級別的人物,應當與早期大墓主人的身份相同。   當陶寺文化墓地相當于“王者”級別的人物的墓葬發現之后,根據陶寺遺存發掘的材料和古文獻記載的相互聯系,從地望、年代、群物、葬法和圖騰諸多方面進行論述,研究者認為陶寺類型龍山文化,是夏代以前帝堯陶唐氏的文化遺存之一。經過發掘陶寺城址后,發掘者從研究宮殿建筑、宗教建筑以及與天文歷法有關的建筑設施等角度出發,以聚落形態、社會形態以及文明化程度等方面考察,認為如此規模大,結構復雜的陶寺城址,已開始顯現出它存在著驚人復雜的社會組織和高度發達的政治權力機構以及早期國家的某些特征。因此推測陶寺城址很可能是當時的一處重要都邑性聚落。如果陶寺城址作為早期國家重要都邑這一事實成立,則陶寺遺址代表的區域文化是古國文明中最發達的社會組織。由于聚落聯盟管理職能無限制膨脹,最終發展成凌駕于各聚落之上的權力機構的結果,盟主從“社會公仆”發展成為“社會的主人”。
由于陶寺城址所在的地理位置、文化因素和時代與古史傳說的唐堯一致。因此可以說陶寺文化就是唐堯文化。陶寺的城址和大墓具有不是同時期的特征,表明是幾代首領使用的城址和埋葬的墓地,是一個發達的社會聯盟組織!蹲髠?莊公二十八年》載:“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者曰邑!碧账鲁侵穬鹊膶m殿、宗教建筑,已成為作為聚落都邑的象征。早、中時期的使用,可以說唐堯建都不是一代人,而是若干代。五帝時代,當堯作為都邑的最高首領時期,陶寺都城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應該是經濟文化中心。由于“天下萬國”的局面已經形成,堯都逐漸被視為中心地帶,堯領導的都邑成為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存代表的唐堯文化,成為初級文明的集大成者。 三、唐堯文化在古國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唐堯文化是夏王朝建立前的重要文化,當陶堯都城的中心地位在黃河流域確定后,促使各區域性古國向中原核心古國靠近,形成了多元一體起源的最初特征。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充分體現了唐堯文化在古國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堯文化凌駕各區域文化之上,成為中原社會聯盟集團的盟主。聚落的都邑擁有強大權勢和雄厚財富,成了一定范圍內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在大小與功能上的分化具有“都???邑???聚”的金字塔式結構,從調查資料來看,可以劃分五個等級,第一等級400萬平方米,第二等級200萬平方米以上,第三等級面積100萬平方米左右,第四等級50萬平方米,第五等級5萬至10萬平方米之間。以陶寺遺址為首的城址是中心區域,其余等級的聚落群分層次環繞在都城的周圍,最初的城市、聚落以等級形式出現!爸挥械匠霈F了城市和鄉村的差別時,城市才算真正形成,在通常情況下,這個時期便是文明時代的初期。唐堯協和萬邦,相互融合,都城、聚落共同組成了早期國家。   第二,陶寺遺址發現早期和中期城址遺跡。中期城址280萬平方米,唐堯聚落集團是城市的擁有者。他們以凌駕于大眾之上的政治管理機構,調動大批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營建活動,以城邑作為防御設置保護最高權力者的利益和財富。城邑已成為地區統治的中心,構成城鄉對立,促使聚落更加分化,社會的等級和從屬關系進一步加深。都城內的大型建筑有城垣、宮殿、祭祀區、倉儲區等,還有中國最早的“觀象臺”。從聚落形態角度看,高規格的宮殿建筑、宗教建筑和與天文歷法有關的建筑設施,勢必有一部分人脫離直接的生產活動而從事專門性的管理和建設的規劃與管理;無論是城市的建造,城墻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2120.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