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原始社會概況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離我們相當遙遠,流傳下來的史料也不多,故而平常人對其知之甚少。原始社會到底是怎樣的時代?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等等,都令我們好奇不已。  一、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與組織結構  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階段。在這個時期,沒有國家,也沒有法律。  首先,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難以為法律的存在提供經濟基礎。  法律屬于上層建筑,決定于社會經濟基礎。因此,考察法的起源,不能脫離社會生產方式,當然也就不能脫離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的要素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生產力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生產工具上。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主要就是因為那時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 ∶绹鴼v史學家摩爾根在1877年《古代社會》一書中,把原始社會分為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每個時代又分為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蒙昧時代的低級階段是人類的童年,當時人還居住在樹上,以求在猛獸群中生存下來。中國也經歷過這一階段,《韓非子》中就有記載:在有巢氏時期,“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蒙昧時代的中期,人類開始采用魚類作食物,并開始使用火,但由于食物來源經常沒有保證,因而還發生過“食人之風”。到了蒙昧時代的高級階段,人類發明了弓箭,標志著生產工具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是從人學會制陶術開始的;中級階段從馴養家畜、種植植物開始;高級階段則從鐵礦的冶煉開始,并且由于文字的發明以及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因此,蒙昧時代是以采集現成的天然物為主的時期;野蠻時代是人類字會經營畜牧業和農業的時期,是學會靠自己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萬法的時期,但此時人類尚不能對天然物進行加工。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沒有剩余產品,就不可能產生私有制,也就沒有國家和法。總之,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難以提供一種法律產生的經濟土壤! ∑浯危忌鐣䴖]有給法律的存在提供權力基礎。  關于原始社會的權力形態問題,在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與考古學的框架中,主要形成了兩種比較成熟的理論解釋模式。  第一種模式,就是摩爾根以人類學立場在《古代社會》中所提出的氏族一部落聯盟模式,認為原始社會的最后階段是部落聯盟。他在總結北美易洛魁人進化歷程的基礎上,認為按照社會組織形式的發展,原始社會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原始群時期;二是氏族公社時期。原始群時期大致相當于蒙昧時代的低級階段和中級階段。這一時期,人類還處于群婚階段。人們沒有固定居住地,而是組成不大的游蕩集團。由于主要依靠采集自然物作為生活來源,當一個地方的自然物被采集得差不多時就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氏族公社時期大體上開始  于蒙昧時代的高級階段,全盛于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衰落于中級階段,解體于高級階段。所謂氏族,是指原始社會由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比較穩定的人的聯合,是人類社會自然形成的原始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和生活組織。氏族的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不以地域劃分為基礎;它是為全體氏族成員謀利益的,體現全體成員意志的原始民主組織。在氏族組織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階段。所謂母系氏族,即由一位共同的女祖先所繁衍的后代子孫組成,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典型形式,占據原始社會歷史的絕大部分時  期;所謂父系氏族,即由一位共同的男祖先所繁衍的后代子孫組成,歷時較短即為階級社會所代替。氏族——兩個或幾個有血緣關系的氏族組成的胞族——看干氏族或胞族聯合而成的部落——若干部落聯合而成的部落聯盟,就構成了原始公社的整個社會組織體系。部落聯盟沒有最高行政長官,其最高權力機構是聯盟的首領全權大會,即聯盟會議。部落聯盟的演進,必然形成國家。但是,原始社會的權力基礎乃是氏族公社,而非國家,法律也就無從產生和存在! 〉诙N模式,即酋邦模式,認為在世界上某些地區原始社會的最后階段是酋邦。“酋邦”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奧伯格1955年根據他對美洲低地土著社會的民族學研究提出來的。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R.Service)在其1962年出版的《原始社會組織》一書中,從民族學的角度把原始社會分為三個演化階段:游團、部落和酋邦。游團是以地方性外婚和單方婚后居制為特征的小型地域性的狩獵采集團體;部落是隨著新的技術的出現而形成的;酋邦以酋長為中心,是一種集中的社會政治體制,其等級地位的世襲具有一種貴族社會的性質,但由于缺乏正規的強制機構,所以沒有能力防止分裂。酋邦模式下,社會規模超越了氏族部落社會,其中社會分化的程度也甚于氏族部落社會。權力來源于成功的戰爭,在權力擁有者之間存在著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出現了掌握社會最高權力的個人;首領兼祭司-,存在宗教與世俗權力相結合的現象。酋邦再進一步向前發展,就是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酋邦成為國家和文化起源研究的主要對象。也有許多當代中國學者認為,對中國前國家時期的社會狀況而言,酋邦可能是比部落社會或部落聯盟更貼切的一種概括。解釋中國早期政治組織的發展和國家的形成時,有必要較多地吸收酋邦理論的內容,這并不是由于酋邦理論是一種較新的理論,而根本上是因為酋邦理論對于中國的事實較為適用! 】梢哉f,氏族一部落聯盟模式下的權力主要由一個原始的代議機構掌握,它體現為一種集體分權性質的權力,這樣的權力形態與西方后來的代議民主制遙相呼應;而酋邦模式下的權力帶有較強的個人集權性質,它幾乎不受任何監督和制約,其特征是一個人對其他人實施無限的專制的統治,也許這正是中國幾千年來君主個人專權體制的源頭。  二、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  任何社會都需要有人所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從而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規定界限,以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確定社會生產和生活所必要的秩序。行為規范是社會調整的主要依據。原始社會盡管沒有國家和法,但仍然是有秩序的,只是那時人們還不可能自覺地制定出某種行為規則。中國的孔夫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西方的恩格斯也贊美道:“而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氏族制度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沒有大兵、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有理的。一切爭端和糾紛,都由當事人的全體即氏族或部落來解決,或者由各個氏族相互解決;……一切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在原始社會的這種“有秩序的無政府狀態”(orderedanarchy)下,與原始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相適應,不僅存在自己的社會組織,而且還有自己的社會規范——原始習慣! ‖F代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禁止性規范是禁忌。禁忌(taboo)是由原始人對大自然充滿崇拜和畏懼而產生的,反映著原始人對“魔鬼力量”的信仰,表現為出現在距今25~100萬年前原始群中期即舊石器時代的食物禁忌,約束兩性關系的性禁忌,以及后來產生的圖騰禁忌。這些禁忌逐步發展成人類早期社會的習慣體系。原始人在長期共同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世代相傳的共同遵守的各種行為規則,統稱為原始習慣。原始習慣對全體氏族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氏族成員的沖突和糾紛大都通過原始習慣予以解決。  原始習慣表現在許多方面。在血緣關系方面,為了維系氏族的延續,形成了族外婚(exogamy)習慣,氏族內部成員之間絕對禁止發生性關系,而只能在不同的氏族成員之間通婚;如果破壞同族禁婚,則不可寬恕。在經濟方面,按生理年齡進行分工,對勞動所獲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實行平均分配:同時,還實行族內共同繼承,即相互繼承已故成員的遺產。在組織習慣方面,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由氏族全體成年成員民主選舉產生,隨時撤換;氏族或部落的重大事情由全體成員討論決定,酋長和軍事首領與一般氏族成員處于平等地位,沒有特權,沒有世襲,也不脫離生產。在處理爭端糾紛方面,對內,同一氏族、部落成員相互幫助,相互支援,“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對外則實行復仇,最初是血族復仇,即傾巢出動,血洗仇方,后為血親復仇,即只找加害人復仇,后來逐漸演變為同態復仇,再后又逐漸改為用賠償代替。  總的來說,原始社會是人類發展史上必然存在的一個歷史時期,那時的禁忌和習慣乃是孕育法律的胚胎或種子。原始氏族公社組織和原始氏族習慣是同當時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制度便逐漸暴露出它的狹隘性。因而,原始公社必然走向崩潰而讓位于新的社會制度,原始習慣也終將被文明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所替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7247.html

相關閱讀: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